首页 理论教育 江浙丝大纺车:传承与发展

江浙丝大纺车: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宋元时代,大纺车就开始向丝大纺车演进。从这种纺车的结构上看,它比水转大纺车或大纺车有了更大的改进。观察江浙水纺图,也不难发现在江浙丝大纺车上也有锭带,并且也是绕在手摇大轮的转轴上。因此,可以推断江浙丝大纺车纱框的工作原理应该和江陵丝纺车一样,只是滑轮的摆放略有不同。

江浙丝大纺车:传承与发展

在宋元时代,大纺车就开始向丝大纺车演进。关于丝大纺车的结构,从晚清学者卫杰著作《蚕桑萃编》的一幅名叫江浙水纺图的版画(图5-7)中可见一斑,画中的纺丝机械从原理和操作上与大纺车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却比大纺车更加科学和有效。

图5-7 江浙丝大纺车

从上图来看,这种纺车绝非清代才产生,考察图中所绘人物的衣着和发式,可以肯定图中人物应该是明代或明代之前汉人的装束,因此这种丝大纺车的出现极有可能是宋元时期,但这还有待历史史料的发现。从这种纺车的结构上看,它比水转大纺车或大纺车有了更大的改进。首先,车架由长方形架体变成了梯形,上狭下阔,稳定性更好;其次,锭子的排列由单面变为双面,有利于扩大纺车的锭子数;再次,在大纺车上装备了加湿装置即竹壳水槽(江浙水纺车)或湿毡(四川旱纺车),使纱管上卷绕的丝条浸在水中,或者丝在加捻时经过湿毡的过湿,提高了丝条的张力,防止加捻时脱圈,同时对稳定捻度和涤净丝条等均有利,为产品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15]。从陈维稷先生对江浙丝大纺车给湿装置的描述,就不难理解,《蚕桑萃编》中将这幅图命名为江浙水纺图,其本质上并不是指这种丝大纺车是利用水力驱动,而是利用竹壳水槽或湿毡给丝浸湿来命名这种纺丝方法。

江浙水纺图中有关纱框如何转动部分完全没有描绘清楚,但可以根据祝大震先生对同类型的湖北江陵丝纺车的复原,了解此类纺车纱框的运作过程,江陵丝纺车复原图见图5-8。(www.xing528.com)

图5-8 江陵丝纺车

从图5-8中可以看出,江陵丝纺车有两套动力系统,都由手摇大轮驱动。一套是机架下端锭子的转动,它由围绕手摇大轮上的幔带驱动;另一套是机架上端纱框的转动,它由锭带驱动。通过一组滑轮,锭带连接手摇大轮上的转轴和机架上的纱框,形成动力传输带,完成纱框的转动。这条锭带的转动是由手摇大轮的转轴提供,并通过一组滑轮来传导和改变力的方向,使手摇大轮上锭带的横向运动转变成纱框上锭带的纵向运动,从而使纱框顺利地转动,对纺好的丝进行卷绕。观察江浙水纺图,也不难发现在江浙丝大纺车上也有锭带,并且也是绕在手摇大轮的转轴上。因此,可以推断江浙丝大纺车纱框的工作原理应该和江陵丝纺车一样,只是滑轮的摆放略有不同。那么,江浙丝大纺车在纱框的转动机制上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根据力学原理,锭带由手摇大轮的转轴产生的拉力,通过滑轮的传导和变向,力的损失要远远小于通过皮弦带动纱框转动的大纺车或水转大纺车。利用这种力的传导装置,在水力资源使用上严格控制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使用人力或畜力无疑要比水力来得稳定和划算些,这也是大纺车向各类丝大纺车转变的技术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