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1 旧石器时代石球的出土情况
表1-2 旧石器时代出土石球的遗址情况
石球,又称球状器,通体呈球形,器身布满小石片疤,两个小石片疤之间的夹角超过90°,其上基本见不到大片的台面。这些鳞片状的石片疤有些是加工成的,但不能排除经常使用而形成石片疤的可能性[7]。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国内外都有发现石球这种石器类型。中国有31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共发现石球1,280件(表1-1、表1-2),分布在中国的11个省市[8]。从表1-1中可以发现旧石器时代石球的利用数量与时间呈倒“V”的关系,即石球的利用在旧石器时代中期达到顶峰,随后其利用式微。如果要解释这个问题就需要探讨旧石器时代石球的功用。有的学者认为,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大荔人的石球可能是原始人的古天球,用于天文观测[9];有的学者认为,旧石器时代的石球是原始人的体育运动、游戏工具[10-13]。那可否根据以上假说,认为石球作为古天球或体育、游戏工具之用呢?这种假设有待商榷,如果旧石器时代的石球是天文观测工具,那么石球为何会在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文化遗址出土1,090个呢?直到现代,掌握天文学的人也只是极少一部分,在中国封建社会天文学更是皇家禁脔,不允许一般人“染指”,而处于巫觋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大多数时间属于巫觋社会)的“天文学家”,即巫觋多数只能由介于人神之间的“半人半神”的“帝王”本人担任,帝王是群巫之首[14]。中国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首领蚩尤便是巫觋,能作云雾,能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且其“非人”的形象,兽身人语,铜头铁额,有两翅,或八肱八趾,或龟足蛇首[15]。禹更有化熊阻挡洪水的神力,所谓“禹步”成为后世巫师特有的步态[16]。商汤更是有桑林求雨的伟力。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可见,原始社会的“天文学家”是非常稀少的。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文化遗址中如此众多的石球用于天文学一说是经不起推敲的。如果石球作为一种体育工具,为什么许家窑遗址会有那么多石球呢?虽然体育、游戏源于劳动,但体育、游戏的目的是更好地劳动[17]。将旧石器时代石球的功能从劳动中完全分离出来,归于体育、游戏,这是不妥当的。当时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并不存在,即使是将石球作为打猎的训练工具也应该归入劳动准备,而非体育。此外,难道许家窑人都是运动健将吗?竟需要用1,090个石球进行训练吗?这是让人生疑的。可见,以上两种石球在许家窑遗址的功用假说是不成立的。(www.xing528.com)
图1-2 弓生于弹
那么,旧石器时代石球的功用到底是什么呢?旧石器时代石球的用途大致有三种:①用于捶砸、加工食物。20世纪30年代,S.Woodward率先提出石球为手持以砸击坚果所用[18],这一推测也为P.R.Willoughby所支持[19]。20世纪90年代,K.D.Schick和N.Toth的“石锤说”[20]以及M.Sahnouni等人的“石核”说[21]甚嚣尘上。从表1-2中可以发现,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石球并不多,这似乎可以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石球并不是完全用于狩猎,而可能是在捶砸坚果过程中形成的球状。因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以采集经济为主,且坚果类食物采集量极其有限,同时这一时期的渔猎经济相对比较落后,这样石球的使用必然较少。②石球可直接用于投掷而打击猎物和敌人。它的打击距离和力度都是十分有限的,因而它是一种效率较低的狩猎工具和战斗武器。③石球作为复合工具所用,即投石索、弹弓[22]。这一工具较前两种工具稍晚些时间出现,大约到旧石器时代中期,石球可能有一部分被用于投石索(用动物肠子或皮带或原始皮绳、皮兜、石球制成的,并不是用植物纤维的绳索、网兜和石球制成的)和弹弓。证据一,这一时期石球出土很多;证据二,从许家窑遗址中出土的300多匹野马的化石,即可证明石球是人类猎获野马的有力证据。然而,石球的利用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式微,主要因为效率更高的新式狩猎工具——弓箭的出现,这一此消彼长的替代假设十分合理。旧石器时代中期,石球之所以具有投石索和弹弓的功用,主要在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石球规格不一,最重的达1,500g以上,最轻的则小于100g,它们不一定都是作为投石索之用的。重的石球可能用作投石索,主要用于猎杀体型较大的猎物;而轻的石球则可能作为弹弓的弹子,图1-2中(b)即为弹弓雏形,用兽皮做一兜,兜的两头拴两根动物的肠子或皮带或皮绳,兜里放石球,使用时同时甩起两根绳子,使石球抡起来,而后松开一根绳索,使兜中的石球飞出,有效射程可达50~60m之远,这主要用于猎杀体型稍小且较灵活的猎物。为什么重量轻的石球不能用以图1-2(a)的方式使用呢?主要在于石球是圆的,绳不易系紧,甩起绳子时石球容易滑落。另外,人类在长期狩猎过程中发现石球作为投石索的“弹药”较其他形制石头的威力大得多,因为石球的打击是点而其他形制石头的打击是多点或线或面,显然石球打击猎物时猎物承受的压强最大,故威力最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