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4.1:奶牛沙发蓝湿革皮心很紧,总是处理不开,脖头驼峰靠后20cm处尤为明显,请问该如何处理?预浸水、主浸水都是过夜,总浸水时间在48h以上,浸灰时间接近10h。
观点1:浸酸过夜试试。
观点2:铬复鞣前加点阳离子加脂剂,铬复鞣提碱后升温到40℃左右用酸性酶软化一下,酸性酶用量一般在0.5%~1.0%,同时加0.5%表面活性剂,有助于后面的材料吸收。先加0.3%~0.5%酸性酶转1~2h后,检查软化效果可以了就直接出鼓,不行就再加一次酸性酶。沙发革软点没什么关系,这时候加强软化,没什么风险。软化后革手感更好,面积更大。蓝湿革削匀后回水时加脂,再加上酸性酶补强软化一下,应该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观点3:在浸水阶段添加浸水酶,在浸灰阶段可使用0.5%的鸿丰公司的1262膨胀剂,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革柔软而又丰满。
问题4.2:复鞣染色革中间部位颜色浅,而且颜色浅的部位肉面有点扎手,是什么原因?
观点1:铬复鞣前加了多少染料?另外看浴液里有没有过多的染料残留。染料的吸收情况是检验蓝湿革与工艺是否匹配的风向标。这种情况应加重回水,回水一定要到位。可以在填充的时候拿皮检查,如果染液不怎么染手,说明染料吸收得基本到位。
观点2:这是在铬复鞣前加染料了吧?如果工艺时间短,染料用量少,在转鼓里革对面叠起,就有这种现象。透心染时多加点染料就可以了。这种问题在羊皮上经常出现。牛皮张幅大不会对叠就没这个问题。
观点3:我认为这和复鞣前蓝湿革状态有关系,10多年前在晋江做国产皮染色遇到过这种现象,染黑色和深咖啡色都出现过,中间颜色浅,周边很深。当时2.8m×3m的鼓装5000~6000ft2(464.5~557.4m2)的皮,不存在装载量过大转不开的问题,这应该是染花,不应该是叠脊问题。
观点4:我以前也遇到过,复鞣前染色结束的时候革与革之间色头都不一样。建议回水和复鞣都加重,可以改善。之前做平纹革风格的时候也遇到过这种情况,一张革差了好几个色度。如果复鞣时加染料,在加下一种材料之前先检查一下坯革,如果这时候就有这个现象,需从预处理上解决吧,像加强回水,酸性酶软化,加强油预鞣等,这都是针对叠脊的解决办法。
观点5:染色如果没有特殊要求,一般建议在中和后填充时加染料。只要中和做到位,填料渗透好,加染料一般都没问题的。在加脂时加染料也可以,只要加脂前水洗、染料用温水化好就可以了。当然复鞣前坯革的回水是很重要的,对后边加的填料、加脂剂、铬粉的吸收和结合都会有影响。所以只有前面处理好了,后边就好做了。
观点6:中间颜色浅、肉面扎手,说明中间吃染料少,蓝湿革回软没到位。整张革染色出现这种现象比较多,注意匀染就可以杜绝,染色采用小液比,后期补水后注意转动时间要长,把贴面的革转开。有的工厂在加脂时加染料,这也是一种方法,同时需要注意染料的渗透。
问题补充:现在正在提碱,加铬粉转120min后,有所改善。
观点7:会不会初鞣pH不太稳定,出鼓堆置后因为压力的缘故,坯革暴露在外的部分比内部的pH偏高?牛皮我见过这种情况,偶尔一鼓皮出现几张,感觉还是蓝湿革带进来的问题,蓝湿革出鼓时这个现象就有发生。
观点8:肉面剌手,正面色浅不匀,这是因为前期皮的背脊部没处理开,背脊部纤维紧实造成的。加大蓝湿革回水及酸性酶处理可打开背脊部使染色均匀。
编者:羊皮出现这种情况比较多,主要是前期处理不均匀,蓝湿革部位差大造成的。
问题4.3:油边问题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吗?(回水已经回透了,蓝湿革用手拧干水分后都不反弹了)
观点1:蓝湿革风干造成的吧,应该加强回水,充分回透,染成黑色或其他深颜色。
观点2:这种蓝湿革回水要透,脱脂要净,斑要除净,再往下做应该要好很多。这种陈皮(有的还带有各种斑)想做成彩色革还要保持皮性是个难题。
观点3:个人觉得这是因为鞣制的时候废铬液里游离的铬含量偏高,搭马堆置时废液流到革边导致边部过鞣。这种蓝湿革最好是加强漂洗,比如多加草酸,加强中和以减轻材料在革表面的聚集。当然这个问题只能减轻,没有办法完全解决。如果油边面积过大,最好改做深色的产品。
问题4.4:澳大利亚蓝湿革部位差大,怎么做纳帕革?
观点1:澳大利亚蓝湿革首先一定要回湿到位,接着可利用脂肪醛来分散后续的铬粉和铬单宁,中和的同时添加大、中、小3种不同分子大小的丙烯酸树脂进行填充,中和后再适当填充和加脂。
观点2:铬鞣前加丙烯酸树脂效果比较明显,但一定要搭配得当,否则只有一个结果:封面,造成紧实假象。做皮方法没有对错,完全在于个人习惯和手法不同,但是目的是一样的。有些师傅觉得不可以的方法,有的人就可以用得得心应手。
观点3:在复铬前先进行一次小中和,改善材料吸收,可以填充两性材料、动物蛋白、耐酸丙烯酸树脂等,包括氨基树脂配合分散单宁都可以加,而且有些空松的蓝湿革还必须要填充,但是要控制好,让先加的填充材料必须吃进去,不能聚集在革的表面。
观点4:如果是澳大利亚蓝湿革粒面就比较活,部位差非常大,就不要往制作平面革方面想了,不如改为做纳帕起珠等有纹路风格的皮革。
问题4.5:绵羊皮服装革染色以后摔软,有硬边,硬边透色不好,其他部位正常,是什么原因?(www.xing528.com)
观点1:基本上所有的皮都会有硬边。可能是边缘部位化料吸收充足,干燥又容易干过头的原因吧。在皮进鼓摔软之前,用水或者加脂剂喷一下皮边,会改善一些。
观点2:天气干燥时蓝湿革边腹部位容易被风干,需要加强回水。比如做无极当地生产的蓝湿革,回水时间在6~8h,厚皮有时要回水10h,羊皮也要回水4~5h。同时需要控制好液比、转动时间和温度。有必要的话,可以添加回湿剂。
观点3:关注鞣制阶段是否有生心,有没有鞣透。
观点4:如果工艺中用植物蛋白进行物理填充,会产生硬边现象。
问题4.6:染色整理后的革在脖头处有硬块,怎么解决?
观点1:皮中油脂含量多,去肉不太干净,都会影响纤维的分散和材料的渗透,进而影响鞣制。
观点2:皮背脊线、脖头处纤维束偏粗,纤维编织相对紧密,脖头纹没有打开,后期复鞣染色加脂材料吸收不好,所以有硬块出现。
观点3:皮局部有生心,没有鞣透,检查收缩温度可以确认。
问题4.7:厚服装革已经复鞣中和,加了丙烯酸树脂后才发现削匀蓝湿革时压的死褶,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吗?
观点1:如果不是死褶,高温熨烫就可以了;如果发生了铬交联固定,这样的压褶不好处理,需要进行退丙烯酸树脂和退鞣处理。
观点2:尝试采用大液比、转停结合回软,如果还不行,估计要小浸酸、退鞣、再复鞣。服装革加少量丙烯酸树脂应该影响不大。
观点3:使用除皱增尺酶处理蓝湿革压的死褶和皮纹有特别好的效果。
观点4:剖层和削匀后的蓝湿革应该及时转入复鞣中和工序,防止放置过久后铬进一步交联固定。
问题4.8:新西兰和英国绵羊服装革,染色加脂、干整理后,臂部和脖颈部位有硬块并且发亮,是什么原因?
观点1:新西兰和英国老羊皮粒面层厚,脖子、背脊和臀部最厚,剖层皮厚度0.8mm基本上就全是粒面层了,所以会感觉特别硬,也会出现所说的肉面层发亮。
观点2:加强蓝湿革的脱脂和酶处理,更好地分散纤维。填充时要多用些液态产品,配合低盐分单宁,出鼓前充分水洗。
观点3:英国皮肷部也有硬块,撕开后发现有结晶体。这种皮粒面层和网状层分开了,做鞋面革时粉状填料用得多,盐用得也多,盐分多了很容易在粒面层和网状层之间沉积而形成硬块。
问题4.9:母牛皮做厚型自然摔纹革(成品厚度1.6mm左右),腹部和头部纹理大、均匀,背部花纹小,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
观点1:这种情况是边腹部纤维松散到位,背部纤维太紧、松散不够造成的。要从浸水、去肉开始对边肷进行保护并适度加强整张皮的均匀处理,蓝湿革复鞣的时候,加强选择性填充以减小部位差,绷板时背部多拉开3cm。
观点2:这种情况经常会碰到,如果复鞣染色工艺调整得差不多了,建议通过干态整理来调整。第一,按常规的湿绷板方式,臀部绷板时加大两格距离。腿窝部位和腹部少夹夹子;第二种方法,横着绷板时两边夹子用力拉一下,特别是中间的夹子要多夹几个,防止夹子脱落而失去绷板作用。这样处理后革的部位差会显著减小,均匀度不错。
问题4.10:牛蓝湿革背脊线两边松紧程度差异很大,做自然摔纹革这种差异也很明显,什么原因?
观点1:正常的公牛皮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阉公奶牛、奶牛、母牛等牛种的皮出现这种情况比较常见,黑花牛皮也有这种现象,如果阉公牛皮出现这种情况,那就可能是工艺或操作的问题了。
观点2:这种皮做硬一点的摔纹革和压花革还是可以的。为了保护好边腹部,就不要湿绷蓝湿革了。可以采取二次(中和)填充的方式,多用选择填充性好的材料进行填充。
观点3:少用丙烯酸树脂,多用合成鞣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