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疲劳裂纹总是在应力最高、强度最弱的部位上形成。一般来说,疲劳裂纹的萌生大都形成于零件的表面,所以要注意零件的表面质量,表面越光洁平整,零件的疲劳强度越高。疲劳裂纹在表面萌生,可能有4 个位置:
(1)对纯金属或单相合金,尤其是单晶体,裂纹多萌生在表面滑移带处,即所谓驻留滑移带的地方。
对于承受循环载荷作用的金属材料,由于晶粒取向不同,以及存在各种宏观或微观缺陷等原因,每个晶粒的强度在相同的受力方向上是各不相同的;当整体金属还处于弹性状态时,个别薄弱晶粒已进入塑性应变状态,这些首先屈服的晶粒可以看成是应力集中区。一般认为,具有与最大切应力面相一致的滑移面的晶粒首先开始屈服,出现滑移。随着循环加载的不断进行,滑移线的数量增多成为滑移带。与静载荷时均匀滑移带相比,循环滑移不均匀,总是集中分布于某些局部薄弱区域。用电解抛光方法很难将已产生的表面循环滑移带去除,即使能去除,当对试样重新循环加载时,则循环滑移带又在原处出现,这种永久存留或再现的循环滑移带称为驻留滑移带。随着加载循环周次的增加,循环滑移带不断加宽,由于位错的塞积和交割作用,便在驻留滑移带形成微裂纹。
电镜观察表明,驻留滑移带的位错结构是由一些刃位错组成的位错墙,位错墙的位错密度很高,而位错墙之间的地带,位错密度很低,那里可自由变形,变形几乎都聚集在这些地区,这样循环变形的不断重复,在表面形成了许多峰与谷,叫作挤出带和侵入沟,如图3-15 所示。挤出带和侵入沟处会产生非常大的应力集中,从而成为疲劳裂纹的策源地。
关于挤出和侵入的形成过程可以用柯垂尔(A H Cottrell)和赫尔(D Hull)提出的交叉模型来解释,如图3-16 所示。在拉伸应力的半周期内,先在取向最有利的滑移面上的位错源S1被激活,当它增殖的位错滑移到表面时,便在表面P 留下一个滑移台阶,如图3-16(a)所示。在一个半周期内,随着拉伸应力的增大,在另一个滑移面上的位错源S2也被激活,当它增殖的位错滑移到表面时,在表面Q 处留下一个滑移台阶;与此同时,后一个滑移面上位错运动使第一个滑移面错开,造成位错源S1与滑移台阶P 不再处于同一个平面内,如图3-16(b)所示。在压应力的半周期内,位错源S1又被激活,位错向反方向滑动,在晶体表面留下一个反向滑移台阶P′,于是P 处形成一个侵入沟;与此同时,也造成位错源S2与滑移台阶Q 不再处于一个平面内,如图3-16(c)所示。同一半周期内,随着压力的增加,位错源S2又被激活,位错沿相反方向运动,滑出表面后留下一个反向的滑移台阶Q′,于是在此处形成一个挤出脊,如图3-16(d)所示;与此同时,又将位错源S1带回原位置,与滑移台阶P 处于一个平面内。当两个滑移系交替动作时,在一个循环周次之后,便可分别形成一个挤出带和一个侵入沟。随着循环周次增加,挤出带更凸起,侵入沟更凹进。通常认为其中的浸入沟将发展成为疲劳裂纹的核心。
图3-15 滑移带形成挤出带和侵入沟示意图
(www.xing528.com)
图3-16 柯垂尔和赫尔的挤出和侵入模型
(2)当经受较高的应力/应变幅时,裂纹萌生在晶界处,特别是在高温下更为常见。多晶材料由于晶界的存在和相邻晶粒的不同取向性,位错在某一晶粒内部运动时会受到晶界的阻碍作用,在晶界处发生位错塞积和应力集中现象,在应力不断循环,晶界处的应力集中得不到松弛时,则应力峰越来越高,当超过晶界强度时就会在晶界上产生裂纹。凡是使晶界弱化和晶粒粗化的因素,如晶界有低熔点夹杂物等有害元素和成分偏析、晶界析氢及晶粒粗化等,均易产生晶界裂纹,降低疲劳强度。
(3)对一般的工业合金,裂纹多萌生在夹杂物或第二相与基体的界面上。
在疲劳失效分析中,常常发现很多疲劳源都是由材料中的第二相或夹杂物引起的,因此提出了第二相、夹杂物本身开裂的疲劳裂纹萌生机理。只要能降低第二相或夹杂物的脆性,提高相界面强度,控制第二相或夹杂物的数量、形态、大小和分布,使之“少、圆、小、匀”,均可抵制或延缓裂纹在第二相或夹杂物附近萌生,提高疲劳强度。
(4)材料内部的缺陷处产生。
材料内部的缺陷如气孔、夹杂、分层、各向异性、相变或晶粒不均匀等,都会因局部的应力集中而引发裂纹。
在焊接接头中,产生疲劳裂纹一般要比其他连接形式的循环次数少。这是因为焊接接头中不仅有应力集中(如焊缝的焊趾处),而且这些部位易产生焊接接头缺陷,残余焊接应力也比较高。例如焊趾处往往存在有微小非金属夹渣物,而疲劳裂纹也正是起源于这些缺陷处。对接焊缝和角焊缝的根部,也能观察到夹渣、未焊透、熔合不良等焊接缺陷。因为有这些缺陷和接头应力集中以及残余应力的存在,致使焊接接头的疲劳寿命一般小于母材的疲劳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