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艺术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和英国发展起来的新型艺术运动,它打破了20世纪40年代以来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对严肃艺术的垄断,消除了艺术创作中高雅、低俗的分立,突破了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以来新权势力量对艺术的控制,开拓了通俗、大众化、游戏化、绝对客观主义创作的新途径。波普艺术是立体主义之后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运动。
从艺术史发展的角度看,波普艺术可以视为立体主义、表现主义以来艺术上又一次重大的质的改变,它完全破坏了艺术遵循的高雅、低俗之分,打破了原有公认的严肃艺术应该是高级艺术的界限,而把日常熟视无睹的生活内容、商业内容通过新闻媒体引导至支离破碎的社会形象,利用商业符号的拼凑方式,以及完全没有艺术家情绪倾向的中立方式和绝对客观立场来从事创作,因而是20世纪艺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波普运动基本上仅仅在美国和英国发展,在欧洲其他国家并未形成运动。
“波普”的命名源于“流行艺术”(Popular Art)。艺术评论家劳伦斯·阿罗威(Lawrence Alloway)看到那些平庸无奇的商业主题绘画和雕塑、装置时,提出了“流行艺术”这个词。美国的波普艺术家主要有安迪·沃霍尔、罗伊·李奇登斯坦等(见图7-2)。他们共同的创作特点为:采用最通俗、日常的创作题材作为创作动机与主题,这些通俗、商业的题材又同时对现代生活具有重要影响。这些生活的内容,特别是商业内容,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也象征了商业时代,所以它们都具有强烈的象征特质,也是西方艺术理论家称之为插图“Iconography”的特质。
图7-2 安迪·沃霍尔的波普作品
从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背景看,波普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角这种方式反抗当时的权威文化和架上艺术,不但包括了对传统学院派的反抗,也同时具有否定现代主义艺术的成分。虚无主义、反政府主义是波普艺术的精神核心,使它成为20世纪60年代西方风行一时的反文化浪潮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的发展,是在越南战争和西方广泛的反战示威运动、以美国黑人为中心的民权运动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反对美国政府和整个资本主义体制上层建筑的动机,所以波普艺术从某种程度上看是20世纪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在视觉上的体现,有特殊的反文化特色。
波普艺术非常强调的通俗文化主题是新闻媒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闻媒体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巨大的信息量事实上超越了人们的消化能力,过量的信息无孔不入,填鸭式地塞给大众,由此引发大众在无意识状态下被媒体俘虏,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也由此被改变。并由此催生出波普艺术的三种特质:明目张胆地强化商业、通俗;冷漠的观察视角与表述形式;即兴创作与直截了当。
波普艺术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高潮,70年代开始衰落。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波普艺术与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达达主义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法国艺术家杜尚拔高了这个艺术运动的精神高度,从而奠定了艺术新的可能性(见图7-3)。达达主义当时的发展事实上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破坏的一种无政府主义、虚无缥缈的反抗,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渐远而消退,但达达主义对艺术原则的动摇,却为波普艺术提供了基础。某种程度上达达与波普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60年代的波普艺术反对的是传统的高雅艺术,特别是在40年代以来垄断现代艺术的抽象主义艺术。而新波普运动反对的主要是70年代的观念艺术和极限艺术。两者反对高尚艺术的动机存在某种程度的类似。新波普与经典波普的差异在于新波普较多地具有悲观的、不详的气氛。新波普运动至今仍在发展中,并成为当代西方艺术运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潮流。由于它本身具有多元化面貌,表现形式在近代也越发丰富多样,因此对它也无法一概而论的归纳。(www.xing528.com)
图7-3 杜尚的达达主义作品
波普艺术的流行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一反彼时精致高雅的艺术生活风格,将一种全新的精神理念传达给大众,打破和消融了人们关于美的定义。这一时期服装设计师也放眼于雕塑与绘画,并从中汲取设计灵感,不再执着于精致的剪裁与服装的贴合度。
波普艺术与服装设计的结合,首次在服装设计上掀起轩然大波的是1965年法国服装设计师伊夫·圣罗兰的秋冬时装展示作品(见图7-4),他将成衣与艺术家蒙德里安的以几何图形为主的绘画的基本元素相融合,将红黄蓝色块与冷抽象的线条结合,以宽松的裁剪样式为大众所接受,风靡全球。
图7-4 波普艺术在服装中的运用
诸如此种,在波普艺术的影响下,服装设计逐渐跳脱了原有的死板的框架,摆脱墨守成规的设计理念,将大众、消费,庸俗与高雅相结合,有着极强的反传统、反文化的特征。同时它在服装设计理念上的影响还表现为将旧的、残缺的面料素材进行新的裁剪与拼贴,为大众创造奇特的新的感官体验,在一定的文化层面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精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