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二十四节气在太阳历中的圈层关系

二十四节气在太阳历中的圈层关系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6-1《协纪辨方书》所列“二十四节气方位”图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太阳历。二十四节气,有节有气。二十四节气之名见于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图6-4《协纪辨方书》所列“日躔过宫”图上图可表达十二次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在太阳历中的圈层关系

图6-1 《协纪辨方书》所列“二十四节气方位”图

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太阳历。每年“立春”与“春节”有差别,是太阳历与太阴历不同造成的。二十四节气,有节有气。一年365天多一点,每个节气是15天多一点。每月前半月称“节”,后半月称“气”。

二十四节气之名见于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

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音比夷则。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音比林钟。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雷行,音比蕤宾。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音比夹钟。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音比太簇。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音比太簇。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音比仲吕。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分,雷戒蛰虫北乡,音比蕤宾。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音比林钟。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音比夷则。加十五日指号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毕死,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

把上述内容制成表格如下:

“二十四节气”口诀如下: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图6-2 罗经上面的“太阳到山”圈层(部分照片)

罗经上面所画“二十四节气”圈层,顺时针排布的称之为“太阴到山”,逆时针排布的称之为“太阳到山”。有的把节气名标在缝针圈层里,有的自有圈层。

台湾某厂家生产罗经上面的“太阳到山”圈层见表:

凡是把二十四节气之名“顺宫逆度”排布的,就称之为“太阳列山二十四节气”。

以“冬至”为例,日“太阳到山”就到“丑山”;月“太阴到山”就到“子山”。(www.xing528.com)

还有“太阳到向”与“太阴到向”,所谓“到向”正是“到山”节气的相对节气。还以“冬至”为例,日“太阳到山”,“丑山”是“冬至到山”,则又是“夏至到向”;月“太阴到山”,“子山”是“冬至到山”,则又是“夏至到向”。

还有所谓的“太阳三合照”与“太阴三合照”。是根据三合五行而推出:坤申壬子乙辰合水局;乾亥甲卯丁未合木局;艮寅丙午辛戌合火局;巽巳庚酉癸丑合金局。以“冬至”为例,“太阳三合照”是“谷雨到酉,处暑到巳”;“太阴三合照”是“处暑到申,谷雨到辰”。

把前图中的“太阳到山”圈层列为横表:

从图中可看出,缝针壬山“立春”始正针子中,终正针壬中,又为中针子中左右各7.5度。“太阳到山”有地域差别,地平二十四方对应以某地为“天顶”。每方15度,子中是子正初刻,午中是午正初刻,是午正前7.5度已经交午,而午正后7.5度已交丁,前后递加15度。所谓缝针为测定“太阳子午”而设,似乎有些道理。

图6-3 杨甲《六经图》所列“二十四气图”

上图可直观表达《淮南子·天文训》有关二十四节气之说。

图6-4 《协纪辨方书》所列“日躔过宫”图

上图可表达十二次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关系。

罗经上面所谓的“太阳到山”来源于天文学的“太阳到方”。“太阳到方”以地理北极赤道为参照系,依具体地点的不同“太阳到方”有所不同。以北京为例,按清代乾隆年间的计算,北京“天顶”距北极“五十五度五分”,夏至去北极六十六度三十分,最后计算午初三刻五分为太阳初到午方时刻,午正初刻十分为太阳初到丁方时刻。

四库全书·钦定协纪辨方书》载有“太阳到方时刻表”,今整理如下。

地平分为二十四个方向,每个方向占15度,子正的初刻正是子中,午正的初刻正是午中。午正之前7.5度已经交午,午后7.5度已交丁。如夏至节到午方,则午初3刻05分至午正1刻10分,都是太阳到方的时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