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作为一种优异的发电技术,前景广阔。在家用、通信、交通和空间等多个领域均可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实际应用推广中,其主要有以下问题:
①贵金属催化剂虽然高效,但受资源成本限制,同时存在稳定性问题,而寻找替代催化剂的研究正在大幅开展中[27]。
②固态电解质膜、气体扩散层生产线有待进一步建设,目前供给较难[27]。
③第三代膜电极组件处于研究阶段。
④双极板技术的难点在于成型技术、金属双极板表面处理技术。
⑤燃料电池电堆的性能依旧需要提升,系统部件需要进一步设计与测试,系统控制策略需要优化。
[1]杨少中.能源——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5,6:4-41.
[2]刘助仁.新能源: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希望[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7,10(4):6-22.
[3]熊一权.燃料电池的开发及展望[J].节能与环保,2003,3:37-39.
[4]毛宗强.世界氢能炙手可热中国氢能蓄势待发[J].太阳能,2016,7.
[5]国际能源署(IEA).2010能源技术展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李晓延.潜能无限的燃料电池[J].今日电子,2007,1:30-34.
[7]李彦红.“十二五”能源规划凸显新能源重要作用[J].中国贸易救济,2012,3:4.
[8]庞志成,胡玉春.燃料电池技术原理和应用[J].节能与环保,2002,12:26-28.
[9]孙安娜,王辉.燃料电池与传统发电方式的热力学分析[J].民营科技,2012,27(12):45-47.
[10]陈夫进,刘艳涛,刘昌云.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反应动力学探究[J].能源研究与管理,2010,4:40-43
[11]曹殿学,王贵领,吕艳卓.燃料电池系统[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12]刘凤君.高效环保的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3]李乃朝,衣宝廉.国外燃料电池研究发展现状[J].电化学,1996,2:128-135.
[14]孙百虎.磷酸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及管理系统研究[J].电源技术,2016,40(05):1027-1028.
[15]周嵩林,魏先全,姜宁宁.燃料电池应用及前景[J].泸天化科技,2009,4:409-412
[16]隋升,顾军.磷酸燃料电池(PAFC)进展[J].电源技术,2000,24(01):49-52.
[17]杨晴霞.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空气供给系统建模与分析[D].洛阳市:河南科技大学,2013.
[18]赵传峰,李焕芝,唐亚文.各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优点和产业化的问题[J].电池工业,2010,15(03):183-186.
[19]张健.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www.xing528.com)
[20]何璧,聂明,李庆.直接甲醇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表面改性及其研究进展[J].表面技术,2014,3:144-151.
[21]侯宏英.碱性固体燃料电池碱性聚合物电解质膜的最新研究进展[J].物理化学学报,2014,8:1393-1407.
[22]倪萌,梁国熙.碱性燃料电池研究进展[J].电池,2004,34(05):364-365.
[23]赵锋,张瑞云.基于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的新型分布式发电技术[J].热力发电,2014,43(02):12-15.
[24]冯登满,刘畅,杨苗苗,等.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发展与研究[J].科技展望,2016,5:60.
[25]辛格哈尔(Singhal SC).高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原理、设计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6]蒋凯,王海霞,郑立庆,等.LaGaO3基氧离子导体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03,34(04):361-363.
[27]谭令,陈海清,刘俊,等.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的研制[J].湖南有色金属,2015,31(06):55-58.
[28]谢德明,童少平,吴芳芳.SOFC封接材料及技术的研究进展[J],电池,2006,36(04):319-321.
[29]周贤界,徐华蕊.YSZ电解质薄膜制备工艺进展[J].材料导报2006,20(04):58-60.
[30]高陇桥.陶瓷燃料电池用焊料及其封接技术[J].真空电子技术,2004(04):38-41.
[31]韩敏芳,王崎.SOFC封接材料和封接技术[J].世界科技与研究,2006,10(05):36-42
[32]于立安,童菁菁,韩敏芳.玻璃和云母复合封接SOFC电池堆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30(02):171-175.
[33]张健.直接甲醇燃料电池膜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34]张吉强,郑平,季军远.微生物燃料电池及其在环境领域的应用[J].水处理技术,2013,39(01):12-18.
[35]葛奔,祝叶华.燃料电池驱动未来[J].科技导报,2017,35(08):12-18.
[36]王震华.第五轮净煤技术计划和燃烧2000年计划[J].电站系统工程,1993,6:17-22.
[37]史翊翔,蔡宁生.SOFC/Micro-GT混合循环系统性能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5(8):1142-1145
[38]Dicks A L,Fellows R G,Mescal C M,et al.A study of SOFC-PEM hybrid systems[J].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00,86(01):501-506.
[39]王巍,黄钟岳,王晓放.微型燃机与燃料电池复合装置的应用[J].燃气轮机技术,2006,19(01):26-29.
[40]王宇,段立强,杨勇平.SOFC/GT/ST三重复合动力系统特性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32(03):382-386.
[41]HELMHOLTZ.德国航空航天中心开发适用于分布式混合发电站的燃料电池[EB/OL].[2010-06-30]http://www.helmholtz.cn/.
[42]侯明,衣宝廉.燃料电池的关键技术[J].科技导报,2016,6:52-61.
[43]王诚,赵波,张剑波.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的关键技术[J].科技导报,2016,34(06):62-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