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低品位余热回收中的热泵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低品位余热回收中的热泵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低品位余热回收存在热回收困难以及利用难度大等诸多问题。我国的吸收式热泵和制冷技术最早由上海第一冷冻机厂和中船工业七〇四所等单位共同引进并进行研究。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冷方面,直到1990年才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一冷冻机厂和上海溶剂厂共同研制出350kW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并通过鉴定,然而产品并没有得到产业化应用[47]。化学热泵需要进一步突破化学热泵热效率低和稳定性不足的技术瓶颈,并验证其可靠性。

低品位余热回收中的热泵技术发展现状与挑战

目前低品位余热回收存在热回收困难以及利用难度大等诸多问题。通过热泵技术能够提高余热的品位实现质的提升,或者提高余热的利用效率实现量的扩大,还可以将余热回收并入工艺流程,使其在区域供热和供冷方面发挥作用。余热利用有多种热泵(见表2-10、图2-21)可供选择[45]

表2-10 热泵参数规范

图2-21 热泵类型示意图

(a)压缩式热泵;(b)第一类吸收式热泵;(c)第二类吸收式热泵;(d)化学热泵

国内关于余热回收高温压缩式热泵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利用混合工质将冷凝水从70℃加热到90℃,同时结合太阳能发电技术,针对压缩机频率和COP的关系开展了一系列研究[45]。西安交通大学设计搭建了余热回收高温热泵系统测试平台,采用压缩机喷油冷却技术,有效控制了螺杆压缩机在高温工况下的排气温度,使得出水温度达到85℃,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制热量700kW的油田余热回收高温热泵机组和制热量420kW的印染工艺用高温热泵机组,并进行了实际应用。天津大学研究了混合工质BY3和BY4的热力学特性,并研究开发出水温度可达100℃的高温热泵机组[46]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分析研究了高温热泵用压缩机,并进行了实验测试,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我国的吸收式热泵和制冷技术最早由上海第一冷冻机厂和中船工业七〇四所等单位共同引进并进行研究。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冷方面,直到1990年才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一冷冻机厂和上海溶剂厂共同研制出350kW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并通过鉴定,然而产品并没有得到产业化应用[47]。经过上海第一冷冻机厂和江阴溴化锂制冷机厂的研究,以及远大和双良等公司的诸多技术改进,目前我国吸收式热泵行业已经具备了直燃式、热水式和蒸气式机组的设计加工能力,可根据应用场合需求设计出两级、单效和双效等不同类型的机组,逐步形成了完善的产品系列,推动了技术的产业化和标准化。

从发展趋势来看,对于压缩式热泵,热泵工质、输出温度、容量、能效、可靠性与温度适应性是研究的主要方向[48]。吸收式热泵在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是效率低、热源适应能力和温升能力有限。化学热泵需要进一步突破化学热泵热效率低和稳定性不足的技术瓶颈,并验证其可靠性。同时在热泵技术的耦合应用方面,不同温区及应用场合的热泵广谱化应用准则,以及热、电、冷、储、运等综合需求的网络化利用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吴金星.工业节能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张正敏.工业二次能源(余热)的计算方法[J].中国能源,1977,1:40-46.

[3]贡晓丽.“一带一路”引导下中俄能源合作保障能源安全[J].能源研究与利用,2015,5:14-15.

[4]杨丽,孙占学,高柏.干热岩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矿业,2016,25(02):16-20.

[5]何雅玲.工业余热高效综合利用的重大共性基础问题研究[J].科学通报,2016,17:1856-1857.

[6]马伟斌,龚宇烈,赵黛青,等.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02):199-207.

[7]钱伯章.以色列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EB/OL].[2010-01-06]http://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548892.shtml.

[8]郑浩,汤珂,金滔,等.有机朗肯循环工质研究进展[EB/OL].能源工程,2008,4:5-11.

[9]王友才.陆上式100千瓦海水温差实验电厂评价[J].海洋技术学报,1985,1:65-74.

[10]高小荣.做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领军企业[J].中国石化,2018,11:54-55.

[11]杨鹏程,章学来,王文国,施敏敏.海洋温差发电技术[J].上海电力,2009,22(01):38-41.

[12]高祥帆,游亚戈.海洋能源利用进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4,6:36-39.

[13]夏登文.海洋能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项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6:63-65.

[14]李伟,赵镇南,王迅,等.海洋温差能发电技术的现状与前景[J].海洋工程,2004,2:105-108.

[15]陶邦彦.低沸点工质在热机中的应用技术.2013年火电厂污染物净化与绿色能源技术研讨会暨环保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换届(第三届)会议论文集[C].成都: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环保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2013.

[16]马文智,李建刚.中低温热源的动力回收[J].汽轮机技术,1992,1:19-28.

[17]姚煜东,王金民,郭晓洁,等.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产业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染整技术,2007,3:8-10.

[18]Wang H Z,Shen Z H.Shale gas exploitation with supercritical CO2 technology[J].Engineering Sciences,2012,10(4):1-3.

[19]张丽娜,刘敏珊,董其伍.超临界二氧化碳D型管内对流换热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0,7:102-104.(www.xing528.com)

[20]王维城,朱明善,倪振伟.低温能源开发中的高效小温差换热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3:69-77.

[21]黄岗,罗小平,高贵良.换热器EHD强化空气对流传热及其动力学分析[J].石油机械,2008(07):7-10.

[22]刘振华,易杰.电场和螺旋线圈复合强化管内强制对流的实验[J].热能动力工程,2002(05):475-477,541-542.

[23]安恩科,姜富明,魏敦崧,等.高压直流电场强化垂直管内沸腾传热试验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5:560-563.

[24]过增元.对现有热学理论的思考.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8:热学新理论及其应用[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2010.

[25]刘鹏博,王发辉.工业余热利用技术研究概述[J].现代制造,2016,27:75-75.

[26]任庚坡,任春江,魏玉剑.余热利用技术与应用[J].上海节能,2009,5:2-7.

[27]刘晓宇.新型钴基氧化物热电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11.

[28]和婷.中低温热水发电系统及效率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4:68-69.

[29]于立军,朱亚东,吴元旦.中低温余热发电技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30]Hirakawa Y,Suuzki T.14MW ORC plant insatlled nippon steel.Organic Rankine Cycel.1982:45-49.

[31]顾伟,翁一武,曹广益.低温热能发电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热能与动力工程,2007,22(2):115-119.

[32]Legmann H.Recovery of industrial heat in the cement industry by means of the ORC process.IEEE-IAS/PCA 2002Cement Industry Technical Conference[C].Jackson Ville.FL,USA:2002.

[33]董胜明.工业余热ORC发电系统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34]王华,王辉涛.低温余热发电有机朗肯循环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5]严家騄,苏志军.部分低沸点工质热力性质图表编制,工程热物理学报[J],1991,5:113.

[36]黄晓艳,王华,王辉涛.超临界有机朗肯循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分析[J].工业加热,2009,38(03):22-24.

[37]聂晶.基于朗肯循环和卡琳娜循环的中低温余热动力循环分析[J].制冷,2015,64(3):40-44.

[38]黄锦涛,彭岩,郝景周.5000t/d水泥窑Kalina循环余热发电系统应用[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01):6-9.

[39]金红光,郑丹星.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装置及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40]陈宜,韩巍,孙流莉,等.一种基于正逆循环耦合的低温制冷系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5,36(10):2077-2082.

[41]王正明,申朝晖,胡进考.余热制冷技术[J].冶金能源,1996,4:49-52.

[42]黄志坚,袁周.热泵工业节能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43]高攀.基于温焓关系的中高温热泵非共沸工质的循环特性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7.

[44]盛颖.基于高温热泵再生的转轮除湿空调机组的设计与性能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3.

[45]王如竹,王丽伟,蔡军.工业余热热泵及余热网络化利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制冷学报,2017,38(2):1-10.

[46]Yan T,Wang R Z,Li T X,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rmochemical heat storage using manganese chloride/ammonia[J].Energy,2018,143:562-574.

[47]李志红.溴化锂制冷节能技术的应用[J].化工设计通讯,2018,44(10):133-134.

[48]Wu S,Li T X,Yan T,et al.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a thermochemical sorption refrigeration prototype using EG/SrCl2-NH3 working pai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2018,88:8-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