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溶性维生素都是异戊二烯的衍生物,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或脂类溶剂,在食物中常与脂类共存,它们在肠道吸收时与脂质的吸收密切相关。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1. 维生素A
(1)维生素A的结构 维生素A称为视黄醇,有A1(视黄醇)和A2(3-脱氢视黄醇)两种,两者都是以四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的脂环不饱和一元醇。其结构如图7-10所示。
图7-10 维生素A
(2)维生素A的性质及功能 维生素A为淡黄色油状溶液,对光和热不稳定,但在油溶液中不易被氧化变质。一般的食品加工不会使其破坏。当食物中含有磷脂、维生素E、维生素C或其他抗氧化物时,有助于保护维生素A的稳定性。
维生素A与视觉有关,人眼睛感受暗光的视色素为视紫红质,是由维生素A1转变成的11-顺视黄醛与视蛋白组成的结合蛋白,在弱光中结合,在强光中分解。眼睛对弱光的感觉能量取决于视紫红质的浓度,只有维生素A供应正常,视紫红质浓度才正常。缺乏维生素A时,视紫红质不能合成,则患夜盲症,表现为视觉障碍。
(3)维生素A的来源 动物肝脏、鱼肝油、乳及鸡蛋中含丰富的维生素A,胡萝卜和绿叶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类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的分子结构相当于两个维生素A分子的结构,在人和动物体内可转化为维生素A,因此,类胡萝卜素称为维生素A原,其中最为重要的是β-胡萝卜素。
2. 维生素D
(1)维生素D的结构 维生素D有多种,均为类固醇化合物,具有抗佝偻病的作用,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胆钙化醇)最为重要。其结构如图7-11所示。
(2)维生素D的性质及功能 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均为白色晶体,性质稳定,密封贮存时不易变质,暴露于空气中或阳光照射易变质。一般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损失较少。
图7-11 维生素D
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是促进钙、磷吸收和促进骨骼发育。维生素D通过对RNA的影响,诱导钙的载体蛋白的生物合成,从而促进钙、磷的吸收。维生素D缺乏时,可使儿童产生佝偻病,成人产生软骨病。维生素D的长期大量使用也可以引起维生素D过多症,表现为食欲下降、呕吐、腹泻等典型症状。
(3)维生素D的来源 维生素D在鱼肝油、蛋黄、牛奶、动物肝脏中含量丰富;经紫外线照射,体内胆固醇可以转化为维生素D。
3. 维生素E
(1)维生素E的结构 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为6-羟基苯并二氢吡喃的衍生物,其结构如图7-12所示。
图7-12 维生素E(www.xing528.com)
(2)维生素E的性质及功能 维生素E为淡黄色透明的黏稠液体,不溶于水,易溶于脂性溶剂,对氧敏感,极易被氧化。食品在一般的加工过程中,维生素E的损失不大,在有氧存在时,维生素E的损失增大。例如,在面粉加工中,对面粉进行增白就会导致大量维生素E的损失。
维生素E是一种生物抗氧化剂,能防止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对动物的生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缺乏维生素E时,会造成不育。
(3)维生素E的来源 维生素E的来源丰富,一般食品中都含有。大豆油、玉米油、麦胚油中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豆类和绿叶蔬菜中也含量丰富。
4. 维生素K
(1)维生素K的结构 维生素K又称凝血维生素,是具有异戊二烯类侧链的萘醌类化合物,天然维生素K有K1和维生素K2之分。其结构如图7-13所示。
图7-13 维生素K
(2)维生素K的性质及功能 维生素K为黄色黏稠状物质,易溶于脂性溶剂,对光敏感,对碱不稳定,对热和酸稳定。在食品加工中,维生素K的损失很少。
维生素K具有凝血活性,其凝血活性集中在2-甲基萘醌结构中,此结构已经人工合成,并用于临床,称为维生素K3,活性比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高。
(3)维生素K的来源 维生素K在绿叶蔬菜、动物肝脏和鱼肉中含量丰富;人和动物的肠道细菌能合成维生素K。人体一般不会缺乏维生素K,若食物中缺乏绿叶蔬菜或长期服抗生素影响肠道微生物生长,则会造成维生素K缺乏。
小资料
维生素宜饭后服用
叶酸、维生素B、维生素C等水溶性的维生素,主要在小肠吸收。如果饭前空腹服用,它们快速通过胃,进入小肠而被吸收,导致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很快,使其不能完全被人体利用,一部分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如果饭后服用,由于胃肠中有食物与维生素共存,维生素吸收较慢,能够提高维生素的利用率。
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脂溶性维生素,必须溶于脂肪类食物中才能被吸收。如果空腹服用,大部分脂溶性维生素不能溶解,导致不能被吸收。如果饭后服用,食物中的脂肪充分溶解维生素,从而能更好地吸收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