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梦想——打造独特的民艺馆

实现梦想——打造独特的民艺馆

时间:2023-06-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活是民艺生成的土壤,也是我们认识和思考民艺价值的出发点。1998年,中国民艺博物馆正式注册,成为山东省首家注册的公益性博物馆。民艺馆建设只是一个起点,还要通过中国传统民艺的实物文献收集和生活还原展示,进一步展开更深入的宣传、教育和研究,中国民艺博物馆因此也是一个面向社会的大课堂和研究基地,建馆以来不仅接待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青少年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数十万人次,也成为传统工艺传承、弘扬、创新与衍生的平台。

实现梦想——打造独特的民艺馆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行走田野、采风调研至今,转眼已三十多年过去了,在社会发展和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我目睹了传统村落的变迁,也结识了不少民间艺人。在乡间,在街巷,在作坊,与年迈的老艺人聊聊手艺活儿,听听民间艺人拉呱的乡音,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在热闹的年集上,在农家的婚丧大礼上,尤其能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厚重鲜活,也常常在人走歌息、人亡艺绝的现实里感到无奈和哀伤。所以,收藏民艺,不只是搜集民艺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守护一种生活图景、生活方式和生活记忆。那些年画花纸、门神纸马、剪纸皮影、陶瓷器皿、雕刻彩塑、印染织绣、编织扎作、儿童玩具等,不只是物件本身,而是交相辉映的生活乐章,陈设点染间,留下的是昔日生活的气息。那由八仙桌、条几、座屏、座钟、中堂画、对联、花瓶、靠背椅等组成的堂屋,端正有序,民艺民具组合而成的是传统的时空格局、礼仪秩序和生活氛围。还有北方炕头上木版刷印的年画,纸糊窗格上的剪纸窗花妇女的挑花刺绣,孩子们的虎头鞋、长命锁、新肚兜等,演绎着乡土生活。生活是民艺生成的土壤,也是我们认识和思考民艺价值的出发点。民艺里有民族的生活史,不像史书典籍那样有宏大的主题,不以精英经典为代表,汇集的是寻常日子里的生活源流。婚丧嫁娶、针头线脑、锅碗瓢盆、悲喜交集,是芸芸众生的生活本身,循着这些老物件儿能够看到过去岁月里百姓的心灵与生活。

在社会和文化转型的背景下,收藏民艺,也是给千千万万寂寂无闻的民间艺人留下文化的档案。这三十多年来,我收藏了不少民间服饰,有嫁衣盛装,也有平常日子里的服饰,它们的款式、用料、拼布、挑花、绣花、镶边、扣襻等,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有着独特的地方风情和艺术个性。还有那些木桶、竹篮、木刨、风箱,往往是陈旧的甚至粗糙的,但里面蕴含着劳动人民的巧思和意匠之美。张道一先生在为《民艺学论纲》题写的序言中曾感慨,农村妇女的“女红”有的做得相当高超,可是她们并不认为这就是艺术,因为在她们手中的“针线活”就是她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她们看来,为孩子做鞋做帽,缝纫刺绣,为装点生活环境,剪纸贴花,为老人长寿祝福,蒸作面塑,都是理所当然的事。“这种自发、自作、自给、自用、自娱的艺术创造,最能说明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当这些自然而然的传承与创造逐渐从日常生活中退出,人们也许热衷于从所谓国际时尚中建立一种生活定位。民艺收藏既是无奈之举,也是为昔日生活艺术的创造者立档存志,是集体的、无名的,却是真实存在的,不应被新的潮流湮没,要留下它的脉络和踪迹。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为“中国民艺博物馆”题写馆名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为“中国民艺博物馆”题写馆名

中国民艺博物馆场景

中国民艺博物馆场景

中国民艺博物馆场景

中国民艺博物馆场景

2000年元旦千禧年第一天,中国民艺博物馆(青岛馆)开馆仪式在全国青少年青岛活动营地举行

带着田野采风调研的收获,我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建起了民艺博物馆,将行走田野收藏的民间生活器用和工艺品向公众展示,有农耕时代不同地域的生产用具、交通工具服装饰品、起居陈设、饮食厨炊以及游艺娱玩器用等几十个品类的老物件儿,存录了中国传统民间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档案。1998年,中国民艺博物馆正式注册,成为山东省首家注册的公益性博物馆。张仃先生为民艺馆题写了馆名。我相信,这些老物件儿、老手艺不只是沉睡封存的档案,而是有生命、有生活的民间智慧,这些文化种子库是民间文化的宝物,必将繁衍出新的文化生命,活在老百姓的生活之中。

向公众展示一个大美的民艺世界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走进博物馆并不是民艺的最终归宿。这些民间的日用之美不应被机械工业、市场商品等怒潮消解和吞噬,不应仅带着斑驳的时间旧痕伫立在博物馆的玻璃箱里。民艺馆建设只是一个起点,还要通过中国传统民艺的实物文献收集和生活还原展示,进一步展开更深入的宣传、教育和研究,中国民艺博物馆因此也是一个面向社会的大课堂和研究基地,建馆以来不仅接待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青少年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数十万人次,也成为传统工艺传承、弘扬、创新与衍生的平台。我们组建了学术团队开展中国民艺学理论研究和田野调研,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理念,组织实施了“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计划”,21世纪以来开展了历时十年的“手艺农村调研”,并在近年实施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研究中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工艺的发展策略,其间会同国际文化人类学家开展民艺田野调研,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交流。

2000年元旦,千禧年第一天,中国民艺博物馆(青岛馆)开馆仪式在全国青少年青岛活动营地举行(www.xing528.com)

带着田野采风调研的收获,我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建起了民艺博物馆,将行走田野收藏的民间生活器用和工艺品向公众展示,有农耕时代不同地域的生产用具、交通工具、服装饰品、起居陈设、饮食厨炊以及游艺娱玩器用等几十个品类的老物件儿,存录了中国传统民间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档案。1998年,中国民艺博物馆正式注册,成为山东省首家注册的公益性博物馆。张仃先生为民艺馆题写了馆名。我相信,这些老物件儿、老手艺不只是沉睡封存的档案,而是有生命、有生活的民间智慧,这些文化种子库是民间文化的宝物,必将繁衍出新的文化生命,活在老百姓的生活之中。

向公众展示一个大美的民艺世界是我一直以来的愿望,走进博物馆并不是民艺的最终归宿。这些民间的日用之美不应被机械工业、市场商品等怒潮消解和吞噬,不应仅带着斑驳的时间旧痕伫立在博物馆的玻璃箱里。民艺馆建设只是一个起点,还要通过中国传统民艺的实物文献收集和生活还原展示,进一步展开更深入的宣传、教育和研究,中国民艺博物馆因此也是一个面向社会的大课堂和研究基地,建馆以来不仅接待了国内外专家学者、青少年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数十万人次,也成为传统工艺传承、弘扬、创新与衍生的平台。我们组建了学术团队开展中国民艺学理论研究和田野调研,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理念,组织实施了“民间文化生态保护计划”,21世纪以来开展了历时十年的“手艺农村调研”,并在近年实施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研究中提出了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工艺的发展策略,其间会同国际文化人类学家开展民艺田野调研,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交流。

1998年,“中国民艺博物馆藏品展”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收藏展览中心开展

1998年,“中国民艺博物馆藏品展”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收藏展览中心开展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著名汉学家李福清在中国民艺博物馆考察民间年画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著名汉学家李福清在中国民艺博物馆考察民间年画

2004年,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参观中国民艺博物馆

2004年,著名艺术家韩美林参观中国民艺博物馆

2005年,中国民俗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魁立参观中国民艺博物馆

应该说,民艺博物馆是一种生活历史的记录,也是生活的诉说。回望昔日的生活图景,在百姓日用中保留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匠心文脉、生活记忆,建构我们民族的生活美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