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穿行高山峡谷,主峰在4000m以上,平均坡降为8.2‰,水力资源丰富。解放后,已建成映秀湾、渔子溪等水电站。岷江在紫坪铺出山口,形成推移质冲积扇,坡降减缓至4‰左右,紫坪铺下游约5km即为都江堰。这里是西南重要农业基地川西平原的起点。
岷江上游为地震区,沿河两岸破碎岩石堆积很多,尤其汶川以下的峡谷地带,岩石裂隙密集,各支流支沟均有大量卵石输入岷江。所以,岷江卵石推移质来量十分丰富。上游峡谷地带,坡陡流急,大量砂石可为水流挟带而下。在紫坪铺出山口后,河床宽阔,到处可见到砂石淤积形成的滩碛。在岷江兴修工程不可不注意泥沙问题。
都江堰工程上有百丈堤固定河势,鱼嘴“因势利导”分水分沙,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引水防沙。都江堰自古以来,整修河道淘挖沙石,岁修成为定例。所以,两千多年来的都江堰工程,实际上就是沿江劳动人民与泥沙淤积作斗争的历史。
都江堰上游现在的河道形势如图1,对比图2的1938年情况,可以看到在关口以下河势变化很大。现河道主流走韩家坝北侧,而在1938年河道主流则南靠青城山脚,韩家坝为河心滩。河道向下在杩脚沱及对岸石厂湾,两岸均有基岩限制河道,再向下游至鱼嘴,此段河道近40年来河势稳定,变化不大。鱼嘴及内外金刚堤分岷江为内江和外江,内江和外江是冲淤变化不大的两个稳定汊道(一般年际变化在0.1~0.4m)。内江和外江能长期保持稳定,除鱼嘴顺应水势外,还因为上游临近河段有出露基岩及百丈堤护岸控制,在鱼嘴上游形成稳定河段有直接关系。
图1 都江堰附近岷江1973年河道形势图(www.xing528.com)
图2 都江堰工程附近1938年河势图
鱼嘴分水顺应岷江流势。岷江小流量时河流走弯,主流绕河心滩右岸至鱼嘴前,主流正对内江,内江分流60%,故能够多分水灌溉。而在大流量时,岷江水流取直,水流漫过河心滩,至鱼嘴前主流方向略偏向外江,约有60%洪水走外江,故外江分洪量较大。岷江在都江堰上下游河道微弯,内江适在凹岸一侧,分沙较少。内江自鱼嘴至宝瓶口也是弯道,宝瓶口在弯顶下引水,飞沙堰在凸岸泄洪排沙,从而减少了进入宝瓶口的泥沙。
都江堰工程在实践中经历代劳动人民不断完善,为内江引水防沙创造了优越条件,成为无坝引水灌溉、防洪、漂木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中成功地处理泥沙问题的范例。
都江堰右岸灌区,长期以来由沙沟河、黑石河、羊马河等处的鱼嘴分散引水,因河势散乱,引水条件远不及内江灌渠。解放后,都江堰右岸灌区引水口合并,统一由索桥下游的小鱼嘴引水,进水段称为沙黑羊河。沙黑羊河灌溉面积170余万亩。右岸灌渠引水口汛期经过几次洪水后,因引水口淤积,灌溉引水量常不能满足要求,需要清淤和下杩槎,所以右岸沙黑羊灌渠引水的现状有待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