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盛公枢纽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巴产高勒市,地处后套平原上首。自枢纽上游磴口至下游渡口堂河段,右岸为鄂尔多斯台地,抗冲性强;左岸枢纽上游河道流经乌兰布和沙漠,再下与黄河冲积平原相接。河道宽窄相间,宽处4~5km,窄处仅600余m,均为复式河槽,宽河段河流分汊,有心滩。汛期主流有摆动。河床比降约为1.75‱。
据1919~1960年渡口堂站不连续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78.6亿m3,平均流量为88.4m3/s,平均输沙量为1.79亿t,平均含沙量为6.42kg/m3。修建枢纽前后河段的来水来沙情况如表1。
表1 三盛公河段来水来沙特征值表
*“黄河三盛公枢纽实测资料分析”(1963~1964年)一文,由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64年的研究报告删节而成,此项资料分析工作,于1964年8月初至9月上旬,在内蒙古巴彦高勒,由水利水电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渠研究所与内蒙古黄河灌区工程管理局共同协作进行。
资料分析报告初稿经在黄河灌区工程局讨论后,于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渠所汇总、修改定稿。河渠所参加工作的有杜国翰、戴定忠、陈上群、刘月兰和赵桂兰同志。
续表
来水来沙在年内的分配极不均匀,汛期7~10月的水量占年水量的62.4%,沙量占年输沙量的82.8%;12月~次年4月来水来沙量少,水量占全年水量的16.8%,沙量占全年沙量的3.3%。最大洪峰流量,据1946年补插资料为5880m3/s;1956年8月14日实测最大含沙量71.1 kg/m3。(www.xing528.com)
根据渡口堂1951~1960年的水位流量关系变化来看,当流量为500~4000m3/s时,历年的水位变化幅度分别为0.7~0.3m,说明原河道河床冲淤变化不大。
三盛公枢纽于1959年5月开工,1961年5月截流,5月15日投入运用。枢纽建后,增加了灌溉引水量和提高了枯水期引水的保证率,减少了入渠泥沙量,确保了灌区480万亩农田的灌溉,枢纽修建前后灌区引水进沙情况见表2。
表2 枢纽修建前后灌区引水进沙量
灌区一般自5月开始引水至11月上、中旬停水。1961年引水171d,1962年引水179d,1963年引水164d。灌溉引水期枢纽壅高上游水位,一般在1053.5m左右,控制壅水位不超过1054m高程(设计正常高水位为1055m)。1963~1964年8月的水位、流量、含沙量及冲淤量综合过程线如图1。
图1 水位、流量、含沙量及冲淤量综合过程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