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特高压线路的安全运行,应结合线路的实际情况,从雷击跳闸的原因入手,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
运行经验及仿真计算均表明,雷害是造成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跳闸主要原因,而绕击又是造成特高压线路雷击跳闸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防绕击性能是提高特高压线路防雷性能的关键所在。
8.1.4.1 减小避雷线保护角
降低特高压线路的绕击跳闸率最有效措施是降低避雷线保护角,特别是山区线路。
避雷线保护角的选取不应“一刀切”,应根据线路沿线地形、杆塔塔型以及雷电活动强度等因素作出决定。针对中国特高压交流线路的典型塔型(见图8-15),在不同地面倾角条件下,分别绘制了线路绕击跳闸率随避雷线保护角变化曲线,见图8-21。
图8-21 特高压典型塔型线路在不同地形与保护角下的绕击跳闸率
GB/Z24842-2009规程粗略给出了特高压交流线路地线保护角要求值,且对地形条件未做定量规定,考虑到在实际工程中,平原地形对应的地面倾角一般取为0°~10°,丘陵地形一般对应于10°~20°,山区地形一般对应于20°~30°。本书在单回绕击跳闸率不高于限值0.1次/(100km·a)的条件下,经计算提出避雷线保护角α:
(1)猫头塔在平原地区α≤0°;丘陵地区α≤-10°,山区α≤-20°;
(2)酒杯塔在平原地区α≤5°,丘陵地区α≤-5°,山区α≤-20°;
(3)鼓形塔在平原地区α≤5°,丘陵地区α≤-5°,山区α≤-15°。
(4)对于地面倾角更大的山区以及雷电活动强烈地区,可根据工程实际条件采取进一步减小保护角,增加避雷线以及耦合线等措施降低线路雷击跳闸率。
8.1.4.2 优化杆塔设计及侧向避雷针的应用(www.xing528.com)
苏联特高压线路运行经验都表明,绕击跳闸多发生在转角、耐张杆塔处。因此,应特别重视、改善转角塔和耐张塔的防雷设计,使其具有合理的负保护角。在杆塔设计时,还宜尽量降低塔高,这对防绕、反击均是有利的。
对于特高压线路转角塔,为进一步提高其防绕击性能,建议在杆塔横担上安装线路型侧向避雷针。文献[16]表明,侧向避雷针对于高杆塔线路防绕击具有显著的防护效果。侧向避雷针可引导雷电先导朝向避雷针尖端发展,将雷电绕击转化为反击,从而降低线路的绕击率。特别是对于特高压线路,反击耐雷水平很高,不会因安装侧向避雷针而使得跳闸率上升。
浙江、江西等地的线路运行经验表明,安装侧向避雷针可较有效降低线路的绕击跳闸率,提高线路的防雷性能。侧向避雷针对杆塔两侧导线的保护范围均约25~30m(侧向针针长3m)。并且转角塔绕击多发生于杆塔附近线路处(约杆塔两侧各30m),因此,侧向避雷针对防绕击有较好效果。
侧向避雷针不仅可有效降低杆塔附近线路的绕击跳闸率,并且还具有经济耐用、便于安装维护等优点,其在特高压交流线路中的防雷效果将在第8.1.5小节进行详细分析。
8.1.4.3 大跨越段的雷电防护措施
为优化特高压线路大跨越段的防雷性能,跨越段宜采用多档距、低高度杆塔布置的跨越形式,而具体的防雷保护方案则应针对每个档距分别进行。
为降低大跨越段的雷击跳闸率具体建议如下:为降低绕击跳闸率,建议避雷线保护角宜小于-5°;为保证反击耐雷性能,建议杆塔接地电阻不大于15Ω;为进一步提高防雷可靠性,大跨越段在必要时也可以考虑安装线路避雷器。
关于大跨越段的绝缘水平(绝缘子片数),不宜再按照规程规定“高度超过40m的杆塔,每增加10m增加1片结构高度146mm绝缘子”的要求,而应通过雷电过电压的仿真计算加以确定。
8.1.4.4 其他措施
(1)合理选择线路路径地面坡度(即地面倾角)对架空输电线路的绕击跳闸率影响很大,因此,应尽量避免在坡度较大的地点架设线路。另由日本特高压线路运行经验也可知,中国特高压线路应尽量避免在地面倾角较大的山区架线。
(2)降低杆塔接地电阻
特高压线路反击耐雷水平很高,一般无需采取专门的防反击措施。但为保险起见,也不能完全忽视杆塔接地电阻的影响。特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杆塔埋在地中的塔腿和基础尺寸较大,散流较好,接地电阻较易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根据8.1.3节计算结果可知,杆塔接地电阻宜尽量小于15Ω。对于土壤电阻率较高的山区,如杆塔接地电阻不能达到要求值,可采取以下措施:外引接地装置、深埋接地极、填充电阻率较低的物质(如土、降阻剂)、爆破接地等。
另外,参考中国高压、超高压线路的运行经验,在特高压线路的易击点或易击段,防绕击还可采用如安装线路型避雷器、旁置(或旁路)地线(应注意合理确定其架设位置和高度)等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