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平面感的材料转变为具有立体感的构成形态,是源自深度空间的增加。从本质上说,半立体造型就是在面的基础上(不管是平面还是曲面),通过力的施予而产生深度空间。任何施予得当的力都能在面上形成半立体,折叠出的半立体造型可以由折纸得到较好的理解。在介绍基本造型手法时曾提到,弯曲(包括扭曲、卷曲、折曲等)也属于折叠的范畴,所以,在尝试折叠半立体造型时,不要局限于传统折纸的思维中。
分割主要是把面的整体性消解后,将裁片缝合,通过裁片之间的纽带牵制形成不平整的表面效果。分割也可直接加入深度空间方向的裁片,但必须避免形式的突兀和死板。穿插同样也是靠力之间的较量制造错综的空间效果。
综合而言,半立体造型主要通过平面上做力的实验来突破单一的板式结构。
半立体造型实例过程(图4-79~图4-81):
① 先在纸上进行折叠形式的尝试。
② 在纸张或基础布片上设计并绘制折痕。
③ 按照所绘的折痕线迹,将半立体区域分解成若干个局部立面,并裁剪出相应大小的内衬(粘衬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半立体造型的稳定性以及提高立面的平整度)。
④ 依据折痕与立面塑造半立体造型。
⑤ 将折叠好的局部放置在人台上进行造型。
除了上述方法外,依据面料造型特点逐渐增加半立体造型的不同方式、方法,也可以从以下几种方法入手尝试。
图4-79
a.用纸进行折叠的尝试
b.按照折叠的痕迹,在面料背面站和、粘衬后再折叠
c.图中的纸可以被理解为板,直接在人台上尝试半立体的造型效果
图4-80
图4-81
d.依据人体结构部位合体折叠半立体的造型
(1)直接造型与间接造型结合的半立体造型
步骤过程:
① 衣身:取65cm×75cm坯布,将布经纱向对合人台前中线,捏出U型的起伏量后,确定U型的起伏阴阳褶量共10cm。依据划出具体的宽5cm× 2的U型折线与折叠面裁剪树脂衬后,进行粘贴、折叠造型,衣身造型虽然以袋状廓型结构,但几何弧线在腰节处的造型,使平面式造型具有了曲线结构的人体理念表达的视觉效果(图4-82、图4-83)。
② 衣袖:在90cm×90cm的面料上,在袖窿部分进行规律褶的折叠后,以对折的形式合成袖窿,并与前后片的侧缝连接,并顺着袖窿延接一小块面料,最后将与前后衣身的侧缝线与补充面料对合平整(图4-84)。
③ 在需要加强折痕的力度时,可在面料反面粘上可塑性很强的树脂衬,并注意在折线处需要把衬破开,留1~2mm的空隙。
④ 放置在人台上造型,同时剪裁领口、门襟等部位(图4-85)。
图4-82
图4-83
图4-84
图4-85
(2)分割重组的半立体造型。
步骤过程:(www.xing528.com)
① 通过不完全分割,将多块布片进行嵌入式组合,使平整布面再经缝合后产生立面。置于人台上,立面的张力显得收放自如,别有一番风味(图4-86)。
② 通过对布片进行完全分割,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组,使各布片拼合后形成三维空间。完全分割塑造的空间效果更易打破原有的二维状态,展现立体感(图4-87)。
图4-86
图4-87
(3)维度变化的半立体造型
面料完全分割后,通过不同方向的维度重组所产生的立体效果相较于不完全分割,空间对比更强烈、层次更清晰。但服装最终的维度状态是其整体结构带给人的主观感受,所以将它们归于立体还是半立体造型则因情况而异。
步骤过程:
① 取两块等大的圆布,一块沿直径剪开,另一块沿互相垂直的两条直径剪开。
② 随意拼接缝合各块布片的边缘,尝试不同的造型变化。在拼合过程中,尽可能使被四等分的圆片中任意两片不在同一平面上(图4-88)。
③ 置于人台作形态调整。在头部、手臂、颈部等位置,可以增加诸如帽子、袖子、领口、门襟的局部细节设计(图4-89、图4-90)。
图4-88
图4-89
图4-90
半立体造型注重的是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转化。平面的厚度增加、高度方向上空间的引入是半立体造型的关键点。
(4)穿插组合的半立体造型
穿插所塑造的形态效果是由力制造的高低起伏使平面转为半立体,所以“层次”一词是穿插造型中的核心。力量达到平衡,各部分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形成支撑或牵扯。
步骤过程:
① 取正方形布,沿对称轴不完全分割。随后分别在左右两边切割6条平行于对称轴、间距相等、长度相近的直线(图4-91)。
② 随意扭曲布面,并尝试将不同的面在不同的切口之间穿插交错。根据所需的造型效果,可以对切口的长度进行调整。
③ 以不同的穿插造型在人台上进行互动,被不完全分割的切口可以作为肩带造型。以此为款式的发散点,逐渐演变出更多款式(图4-92)。
④ 根据具体款式,作造型结构完善和相应的工艺设计(图4-93)。
图4-91
图4-92
图4-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