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渗氮、氮碳共渗工艺及质量控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齿轮渗氮(气体、离子)及氮碳共渗(气体、离子、液体)的有关术语、材料选择、处理设备、工艺及质量控制。
本标准适用于合金结构钢和球墨铸铁制齿轮的渗氮、氮碳共渗以及45碳素结构钢氮碳共渗。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699—1988 优质碳素结构钢 技术条件
GB/T 1818—1994 金属表面洛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 1348—1988 球墨铸铁件
GB/T 3077—1988 合金结构钢 技术条件
GB/T 3480—1997 渐开线圆柱齿轮承载能力计算方法
GB/T 4340—1984 金属维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 5030—1985 金属小负荷维氏硬度试验方法
GB/T 9451—1988 钢件薄表面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测定
GB/T 11354—1989 钢铁零件渗氮层深度测定和金相组织检验
GB/T 13299—1991 钢的显微组织评定法
YB/T 5148—1993 金属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JJG74—1992 自动平衡式显示仪表检定规程
3 术语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
3.1 齿面硬度
成品齿轮轮齿工作高度中间部位的齿面硬度。
3.2 渗层深度
齿轮或试样经渗氮、氮碳共渗后,从硬化层表面垂直测至规定的硬度或显微组织处的距离。
3.3 界限硬度值
为确定渗氮、氮碳共渗后齿轮的有效硬化层深度而规定的最低硬度值。
界限硬度值=(实际中心硬度+50),HV。
3.4 有效硬化层深度
a)齿轮渗氮、氮碳共渗后,于齿宽中部轮齿法截面上,在齿高中部沿垂直于齿面方向,自表面测至界限硬度值处的深度。
b)试样渗氮、氮碳共渗后,于垂直渗氮表面的横截面上,自表面测至界限硬度值处的深度。
4 齿轮材料选择
4.1 冶金质量
4.1.1 化学成分、低倍和高倍组织、非金属夹杂物,应符合GB/T 3077、GB/T 699的规定。
4.1.2 晶粒度应采用本质细晶粒钢,按YB/T 5148评定;当设计疲劳极限值位于GB/T 3480疲劳极限区域图的上限时,晶粒度级别必须7级以上。
4.1.3 对有特殊要求的齿轮,按用户与制造厂双方协议执行。
4.2 锻坯质量与力学性能
4.2.1 锻造比:对承载能力高的齿轮,用钢锭锻成齿坯,锻造比应大于或等于5;用轧材锻成齿坯,锻造比大于或等于1.5,带状组织等于或小于2级(GB/T 13299)。对形成白点敏感的材料及大截面的齿轮进行扩散处理,其它齿轮及齿轮轴按各行业规定执行。
4.2.2 齿坯流线应在齿坯纵剖面上沿外廓形状分布。
4.2.3 力学性能指标不得低于GB/T 3077、GB/T 699、GB/T 1348的规定值。
4.2.4 齿坯不得过热、过烧,其晶粒度级别不得低于原材料晶粒度级别。
4.3 渗氮、氮碳共渗齿轮材料
作为渗氮齿轮用钢应含有Cr、V、Mo、Al等在渗氮温度下能形成稳定氮化物的元素,推荐材料如下:
a)渗氮材料:40Cr、35CrMo、42CrMo、25Cr2MoV、18Cr2Ni4WA、38CrMoAlA及相近成分的钢材,珠光体球墨铸铁。
b)氮碳共渗材料:45、40Cr、35CrMo、42CrMo、25Cr2MoV等。
注:当齿轮设计的接触疲劳极限与弯曲疲劳极限位于GB/T 3480疲劳极限区域图的不同位置时,参见附录A(提示的附录)选择材料。
5 设备要求
5.1 气体渗氮、氮碳共渗设备
a)齿轮在有效加热区内加热时,其设备应能保证处理温度控制在预定温度±10℃之内;
b)渗氮、氮碳共渗炉氨的分解率应能根据工艺要求作适当的调整;
c)渗氮、氮碳共渗炉应能根据工艺要求良好密封;气体应均匀接触齿轮表面,最好有流通装置;
d)测试仪表的精度为0.5级(JJG74);
e)氮碳共渗设备应具有充分燃烧、排出废气的装置,环境中CN-含量应控制在0.3mg/m3以下;
f)渗氮罐应定期进行退氮处理。
5.2 离子渗氮、氮碳共渗设备
a)设备应设置电压、电流、温度、真空度和气体流量的测量指示仪表,温度应能自动控制和记录;
b)极限真空度应不低于6.7Pa(5×10-2Torr),压升率不大于1.3×10-1Pa/min(1×10-3Torr/min);
c)设备应具有可靠的灭弧装置。
5.3 液体氮碳共渗设备
a)应有良好的吸风防护罩等安全防护装置;
b)应有中和消除有毒废液处理装置,排放须符合环境保护条例。
6 工艺控制
6.1 渗剂
6.1.1 常用种类
a)渗氮:氨、热分解氨、氮氢混合气、氨加氧;
b)氮碳共渗:氨加甲醇、氨加二氧化碳、氨加吸热性气氛、微毒盐类等。
6.1.2 要求
渗剂不得对齿轮产生有害影响,应符合标准渗剂技术条件。
6.2 齿轮渗氮、氮碳共渗预处理要求
6.2.1 基体处理
6.2.1.1 合金结构钢采用调质。调质回火温度一般比渗氮温度高20℃以上,调质加工表面不允许有脱碳,调质硬度应符合技术条件。
6.2.1.2 碳素钢氮碳共渗齿轮在冲击性能要求不高时可采用正火处理,正火后硬度应符合技术条件要求。
6.2.2 去应力退火
对变形要求小的齿轮,在渗氮前应进行一次或数次去应力退火,其最高温度应低于调质回火温度,高于渗氮、氮碳共渗温度。
6.2.3 表面清理
齿轮渗氮、氮碳共渗前必须除去锐边、清洗干净,不得有油污、氧化皮等其他有害的杂物。
6.2.4 局部防渗
对不需渗氮、氮碳共渗部位,用镀层、防渗涂料或机械屏蔽法防渗。
6.2.5 待处理齿轮表面粗糙度Ra应小于3.2μm。
6.2.6 夹具
6.2.6.1 气体渗氮及氮碳共渗夹具应设计合理、吊挂牢固。经一定时间使用后要进行退氮处理。
6.2.6.2 离子渗氮及氮碳共渗夹具与齿轮之间的间隙应适当,以免打弧。
6.3 齿轮渗氮、氮碳共渗工艺规程
6.3.1 随炉试样
a)随炉试样的材料成分、预先热处理、金相组织、力学性能应与齿轮相一致。高可靠度齿轮最好在齿轮上取样;
b)试样尺寸(圆棒直径或方形试样厚度)应近似于分度圆齿厚;
c)随炉试样被检表面粗糙度Ra应小于0.8μm,表面不得有脱碳层、氧化皮、锈斑和油污;
d)试样应放置在能代表该炉齿轮渗层质量的位置上。
6.3.2 装炉
齿轮的装炉量、位置及方向要恰当,使炉内介质流畅和每个轮齿加热均匀,以减少变形。
6.4 齿轮渗氮、氮碳共渗工艺
6.4.1 温度及参数
根据齿轮材料、形状、模数及技术要求选取表1中的温度及参数。
表 1
6.4.2 处理时间
按齿轮材料、渗层深度要求选择的工艺类别等综合确定。一般按每小时0.01mm的平均渗速估算时间。
6.4.3 冷却方式
a)气体渗氮、离子渗氮、离子氮碳共渗后在炉内冷至200℃以下后空冷;
b)气体氮碳共渗后也可采用油冷;
c)液体氮碳共渗后一般采用水冷;
d)为减少变形,对高精度不磨齿的齿轮可采用分段冷却。
6.4.4 清洗
液体氮碳共渗后要及时清洗、中和附在齿轮上的残盐、残渣。
7 齿轮渗氮、氮碳共渗质量控制与检验方法
7.1 随炉试样检验
7.1.1 表面硬度
表面硬度检验按GB/T 5030、GB/T 4340、GB/T 1818测量;对渗氮后要磨削的齿轮,应将试样表面磨去加工余量后测量,硬度应符合技术条件规定,推荐测试负荷见表2。
表 2(www.xing528.com)
6.4.2 处理时间
按齿轮材料、渗层深度要求选择的工艺类别等综合确定。一般按每小时0.01mm的平均渗速估算时间。
6.4.3 冷却方式
a)气体渗氮、离子渗氮、离子氮碳共渗后在炉内冷至200℃以下后空冷;
b)气体氮碳共渗后也可采用油冷;
c)液体氮碳共渗后一般采用水冷;
d)为减少变形,对高精度不磨齿的齿轮可采用分段冷却。
6.4.4 清洗
液体氮碳共渗后要及时清洗、中和附在齿轮上的残盐、残渣。
7 齿轮渗氮、氮碳共渗质量控制与检验方法
7.1 随炉试样检验
7.1.1 表面硬度
表面硬度检验按GB/T 5030、GB/T 4340、GB/T 1818测量;对渗氮后要磨削的齿轮,应将试样表面磨去加工余量后测量,硬度应符合技术条件规定,推荐测试负荷见表2。
表 2
7.1.2 渗层深度
渗层深度检验以硬度法为主,金相法为辅,检验结果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
7.1.2.1 硬度法
测定有效硬化层深度,选用4.9N负荷,从试样表面垂直测至界限硬度处的距离。
测试负荷只能在1.96~19.6N范围内选取。
渗层深度在0.3mm以下时,按GB/T 9451进行测定。
7.1.2.2 金相法
用金相显微镜按GB/T 11354规定,从试样表面垂直测至与基体组织有明显分界处的距离。当基体组织界线不明显、无法正确判断时,应以硬度法为准。
7.1.3 心部硬度
随炉试样磨制后,在大于渗层两倍处测定3点硬度,取其平均值作为心部硬度。测定方法按GB/T 4340或GB/T 230规定,测量结果应达到技术要求。
7.1.4 脆性
按GB/T 11354有关规定检验压痕周边碎裂程度,每件测3点,至少有两点处于相同级别,1~3级为合格。对留有磨量的齿轮,可磨去加工余量后测量,测量结果应符合技术条件。对要求高的齿轮,经双方协商可对试样采用声发射法检验。
7.1.5 渗层疏松
渗层表面化合物层疏松按GB/T 11354评定,1~3级为合格。
7.1.6 渗层中氮化物形态
渗层扩散层中氮化物形态按GB/T 11354评定,1~3级为合格。
7.1.7 渗氮、氮碳共渗化合物层厚度与硬度
化合物层厚度与硬度应符合产品图样技术条件,厚度用金相显微镜测定;硬度使用显微硬度计测定,负荷采用0.49~0.98N。
7.1.8 其他
根据用户要求或产品需要,可测量表面相结构的组成或残余应力。
7.2 齿轮渗氮、氮碳共渗质量检验
7.2.1 外观
齿轮渗氮、氮碳共渗后用肉眼检查表面,不得有氧化皮、碰伤、剥落、电弧烧伤、残盐存留等缺陷。
7.2.2 齿面硬度
a)抽检批量生产的齿轮,当随炉试样合格时,每批抽检1件,约在相隔120°的三个轮齿上,在齿高中部各测1~3点,也可用维氏硬度计或表面洛氏硬度计(HR15N)测量端面或齿顶硬度;
b)当随炉试样检查不合格时,应取同炉的齿轮3件,每件测3个轮齿,每个轮齿测1~3点;
c)对无法用硬度计检查的齿轮,一般以随炉试样的测量值为准;
d)硬度不符合技术条件要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返修处理或判废。
7.2.3 渗层深度与轮齿中心硬度
a)批量生产的齿轮,在随炉试样检验合格情况下应定期抽检。若随炉试样不合格,则该批至少抽检1件齿轮。检验方法同7.1.2、7.1.3;
b)单件重要的齿轮,一般以随炉试样测量为准。经协商可将一个轮齿的末端沿一个角度磨制抛光并腐蚀,用带有刻度的放大镜测量渗层深度。用肖氏硬度计检测轮齿中心的硬度,测量结果应达到产品图样和技术文件的规定值;
c)渗氮、氮碳共渗层深度的均匀度为技术条件要求中值的±15%。
7.2.4 抽检
抽检齿轮的渗氮、氮碳共渗层脆性、渗层疏松、氮化物形态。检查同7.1.4、7.1.5、7.1.6。
7.2.5 变形
对精度要求高的齿轮,抽查1~3件,用相应量具检查齿轮几何精度,其结果应符合技术条件要求。
7.2.6 局部防渗
用肉眼观察局部防渗部位,一般应基本保持原金属色,若发现有渗氮色,可用硬度计或高硬度锉刀进行检查,以不影响切削加工为准。
附录A
(提示的附录)
渗氮、氮碳共渗齿轮常用材料选择
表A1 渗氮、氮碳共渗齿轮常用材料选择
7.1.2 渗层深度
渗层深度检验以硬度法为主,金相法为辅,检验结果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
7.1.2.1 硬度法
测定有效硬化层深度,选用4.9N负荷,从试样表面垂直测至界限硬度处的距离。
测试负荷只能在1.96~19.6N范围内选取。
渗层深度在0.3mm以下时,按GB/T 9451进行测定。
7.1.2.2 金相法
用金相显微镜按GB/T 11354规定,从试样表面垂直测至与基体组织有明显分界处的距离。当基体组织界线不明显、无法正确判断时,应以硬度法为准。
7.1.3 心部硬度
随炉试样磨制后,在大于渗层两倍处测定3点硬度,取其平均值作为心部硬度。测定方法按GB/T 4340或GB/T 230规定,测量结果应达到技术要求。
7.1.4 脆性
按GB/T 11354有关规定检验压痕周边碎裂程度,每件测3点,至少有两点处于相同级别,1~3级为合格。对留有磨量的齿轮,可磨去加工余量后测量,测量结果应符合技术条件。对要求高的齿轮,经双方协商可对试样采用声发射法检验。
7.1.5 渗层疏松
渗层表面化合物层疏松按GB/T 11354评定,1~3级为合格。
7.1.6 渗层中氮化物形态
渗层扩散层中氮化物形态按GB/T 11354评定,1~3级为合格。
7.1.7 渗氮、氮碳共渗化合物层厚度与硬度
化合物层厚度与硬度应符合产品图样技术条件,厚度用金相显微镜测定;硬度使用显微硬度计测定,负荷采用0.49~0.98N。
7.1.8 其他
根据用户要求或产品需要,可测量表面相结构的组成或残余应力。
7.2 齿轮渗氮、氮碳共渗质量检验
7.2.1 外观
齿轮渗氮、氮碳共渗后用肉眼检查表面,不得有氧化皮、碰伤、剥落、电弧烧伤、残盐存留等缺陷。
7.2.2 齿面硬度
a)抽检批量生产的齿轮,当随炉试样合格时,每批抽检1件,约在相隔120°的三个轮齿上,在齿高中部各测1~3点,也可用维氏硬度计或表面洛氏硬度计(HR15N)测量端面或齿顶硬度;
b)当随炉试样检查不合格时,应取同炉的齿轮3件,每件测3个轮齿,每个轮齿测1~3点;
c)对无法用硬度计检查的齿轮,一般以随炉试样的测量值为准;
d)硬度不符合技术条件要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返修处理或判废。
7.2.3 渗层深度与轮齿中心硬度
a)批量生产的齿轮,在随炉试样检验合格情况下应定期抽检。若随炉试样不合格,则该批至少抽检1件齿轮。检验方法同7.1.2、7.1.3;
b)单件重要的齿轮,一般以随炉试样测量为准。经协商可将一个轮齿的末端沿一个角度磨制抛光并腐蚀,用带有刻度的放大镜测量渗层深度。用肖氏硬度计检测轮齿中心的硬度,测量结果应达到产品图样和技术文件的规定值;
c)渗氮、氮碳共渗层深度的均匀度为技术条件要求中值的±15%。
7.2.4 抽检
抽检齿轮的渗氮、氮碳共渗层脆性、渗层疏松、氮化物形态。检查同7.1.4、7.1.5、7.1.6。
7.2.5 变形
对精度要求高的齿轮,抽查1~3件,用相应量具检查齿轮几何精度,其结果应符合技术条件要求。
7.2.6 局部防渗
用肉眼观察局部防渗部位,一般应基本保持原金属色,若发现有渗氮色,可用硬度计或高硬度锉刀进行检查,以不影响切削加工为准。
附录A
(提示的附录)
渗氮、氮碳共渗齿轮常用材料选择
表A1 渗氮、氮碳共渗齿轮常用材料选择
注:1.疲劳极限适用于渗氮层深度0.3mm以上。
2.各材料心部抗拉强度应大于900N/mm2。
3.表中推荐数据适用于常温条件。
4.特殊使用的齿轮经用户和制造厂协商选取其他材料。
注:1.疲劳极限适用于渗氮层深度0.3mm以上。
2.各材料心部抗拉强度应大于900N/mm2。
3.表中推荐数据适用于常温条件。
4.特殊使用的齿轮经用户和制造厂协商选取其他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