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谱密度分布给出了总的紊动能量沿频率的分布,在工程上可以把紊动能量最大的频带作为设计依据。明渠清水水流能谱密度分布特征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参见Nezu&Nakagawa(1993)。悬移质运动的存在,使水流的能谱密度分布产生很大的变化。
泥沙的悬浮是泥沙被向上运动的水团所举起,同时它又相对于周围水体下沉的综合结果。只有比泥沙粒径大得相当多的水团方能有效地将泥沙举起,即泥沙的上升需要从尺度比它大得多的漩涡中取得紊动动能。另一方面,泥沙在下沉的过程中,颗粒与周围水体有垂直方向的相对运动,一部分释出的位能将因摩擦而散失为热能,另一部分位能将转化为泥沙颗粒尾迹中所不断产生的涡漩的动能,而这些涡漩的尺寸和泥沙颗粒的大小是同一数量级的。也就是说,在沙粒一升一降的过程中,一方面消耗了部分紊动动能,另一方面使大尺度涡漩的部分能量向小尺度的涡漩转移,带来了紊动频谱的变化。同时,悬沙的存在使水流的粘性增大,这将影响涡漩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挟沙水流中不可能存在象清水水流中那样小的漩涡。由于细颗粒泥沙使水流粘性增大的作用显著,所以也正是细颗粒泥沙使小尺度涡漩消失的作用更加明显。最小尺度涡漩消失,使大尺度涡漩的能量相对增加。
图7-20 紊动能谱的变化(密度梯度对能谱的影响)
Monin(1959)得到了图7-20所示结果。图中横坐标为每单位长度的波数K′,可以看成是涡漩尺度的倒数;纵坐标为是尺度相当于K′的这种涡漩所包含的紊动动能。由图可见,与清水相比(dρ/dy=0),挟沙水流(dρ/dy<0)曲线的峰型向右方偏移,即有一部分能量由尺度较大的漩涡(K′值较小)转移到尺度较小的漩涡(K′值较大);与此同时,曲线下总的面积减小,亦即紊动动能总的有所减少。
王兴奎和钱宁(1989)通过试验得到了能谱密度随含沙浓度的变化如图7-21,试验用沙为轻质塑料沙。随着含沙量的增加,紊动的频率降低,大约以10Hz为界,低频分量随含沙浓度而增加,高频分量则随含沙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图7-22为能谱密度分布的底部平均统计参数n50和n90(分别代表50%和90%的紊动能量小于该频率)随含沙浓度的变化特点,图中表明,特征频率随含沙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当体积比浓度达到15%时,n90减小为清水的一半,n50减小得更多,说明紊动能量主要往低频集中。
Lyn(1992)、Hishida et al(1995)的试验资料也证实了悬沙的存在使低频分量增强,而使高频分量减弱。Cellino&Graf(1999)给出了在三个不同水深处能谱密度的试验结果,见图7-23,可见随着泥沙的加入,能谱密度向低频分量偏移。(www.xing528.com)
图7-21 紊动能谱分布随含沙浓度的变化(引自Wang&Qian 1989)
图7-22 紊动能谱分布特征频率随含沙浓度的变化(引自Wang&Qian 1989)
图7-23 能谱密度随含沙量的变化(Cellino&Graf 199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