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Samaga的研究探索与创新

Samaga的研究探索与创新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Samaga等人在长30m,宽0.20m的变坡循环水槽中,用四种混合沙进行了系统试验。在试验时,等水沙平衡以后,量测中垂线的流速分布U—y和浓度分布,沙样颗分后定出各级泥沙的垂线分布Ci—y,CiU积分即得出第i级粒径的悬移质输沙率。图5-31KBζBLB与Θ′i的关系图5-32分组粒径输沙率的统一关系惠遇甲对有关非均匀沙挟沙力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评述,列出参考文献50余篇。

Samaga的研究探索与创新

Samaga等人(1986)在长30m,宽0.20m的变坡循环水槽中,用四种混合沙进行了系统试验。试验条件为:D50=0.25~0.57mm,几何标准差σg=1.91~3.41,水深h=0.06~0.11m,平均流速U=0.49~0.78m/s,坡度J=0.005~0.007,推移质单宽输沙率gb=1.08~5.78N/(m·s)。在试验时,等水沙平衡以后,量测中垂线的流速分布U—y和浓度分布,沙样颗分后定出各级泥沙的垂线分布Ci—y,CiU积分即得出第i级粒径的悬移质输沙率。在水槽出口取样得出总的输沙率,作颗分后可得出各级泥沙的总输沙率,扣除相应的悬移质输沙率后就可得出各级粒径的推移质输沙率。

在进行资料分析时,建立分级输沙强度Φi沙粒剪应力τ′o对应的Shields数Θ′i[τ′o/(γS—γ)Di]之间的关系,如图5-28,在图中同时画出了D=D50的均匀沙的关系曲线。

图5-28 分粒径级的输沙率参数Φi与Shields数Θ′i的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的水流条件下,细粒径组(均匀沙曲线上部)的输沙率小于均匀沙的值,而粗粒径组(均匀沙曲线下部)的输沙率则偏大。定义在某一输沙强度下,Di粒径组的Shields数Θ′i与相同粒径均匀沙的Shields数Θ1的比值ζB为隐蔽——暴露系数,如图5-28中的ζB即定义为Θ′B与Θ′A的比值。由试验发现,Θ′i还和泥沙的均匀系数M有关,均匀系数定义为:在直角坐标的级配曲线中,从50%画一条横线,级配曲线上方小于50%的面积与大于50%的面积之比,如图5-29中面积B与面积A之比。M对Θ′i的影响可用系数LB表示,其相互关系见表5-2。点绘ζBLB与Θ′i的关系发现,随τ′0oc的变化,ζBLB与Θ′i遵循不同的关系。如用KB表示τ′0oc的影响,见图5-30,则KBζBLB的乘积与Θ′i遵循统一的规律,见图5-31。这样,由表5-2及图5-30和图5-31,已知分粒径级的Θ′i就可求出相应的ζB,最后得出ζBΘ′i与Φi的统一规律,见图5-32。

图5-29 均匀系数M定义

表5-2 LB随M的变化

(www.xing528.com)

图5-30 KB与τ′00c的关系(只与水流条件有关)

实际计算过程归纳为:从级配曲线求出M,由表5-2内查得出LB,根据水流条件由图5-30查出KB,已知分粒径级的Θ′i,由图5-31查出KBζBLB的值,计算出ζB值,最后用ζBΘ′i由图5-32查出Φi值,由Φiib的值从式(5-48)即可算出分粒径级的输沙率,求和即得出总输沙率。图5-31和图5-32的资料包括室内试验和野外观测的资料。

图5-31 KBζBLB与Θ′i的关系

图5-32 分组粒径输沙率的统一关系

惠遇甲(1992)对有关非均匀沙挟沙力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评述,列出参考文献50余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