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道系统位于哈拉沁沟左岸的山体中。上水库山顶高程为1840.00~1980.00m,为燕山期峰顶夷平面,由宽缓的沟谷和浑圆状山丘组成;下水库位于哈拉沁河谷中,河床高程为1340.00~1410.00m,上、下水库之间水平距离约为2000m,相对高差600余米,其地表分水岭靠近上水库,分水岭高程为1960.00~1975.00m。上水库进/出水口和闸门井位于上水库的西北岸,左侧和右侧各有一条小冲沟,冲沟切割不深。地形平均自然坡度为15°~20°。引水隧洞轴线方向总体上为NW285°,上覆岩体厚度为70~100m,地形坡度约为15°,地表高程为1930.00~1980.00m。引水调压井处地形相对平缓,地表坡度为15°~20°,地表高程为1945.00~1955.00m。高压管道斜井段地形较陡,地表多处形成陡壁,高程为1920.00~1540.00m,侧向山体雄厚,上覆岩体厚度大于80m;高压管道下平段和压力支管段位于左四沟右岸的山坡下,上覆岩体厚度大于250m,无侧向单薄山体。尾水隧洞段位于左4沟和左5沟间的山体中,尾水隧洞段上覆岩体厚70~200m。下水库进/出水口和闸门井位于下水库左岸,1号、2号尾水闸门井处发育一个小冲沟,切割不深,延伸也不长。水道系统沿线出露的地层岩性主要为变质岩、侵入岩和第四系堆积物。上太古界乌拉山群(Ar2WL)为一套受混合岩化作用、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的高级区域变质岩。局部和吕梁期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接触部位还有混合岩等。水道区的侵入岩主要有太古代侵入的斜长角闪岩和吕梁期交代成因的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及燕山期侵入的钾长花岗岩等。第四系堆积物主要由第四系残坡积物和第四系崩坡积物组成。
水道沿线片麻状花岗岩片麻理总体产状为NW310°~340°SW∠50°~80°,构造主要表现为断层、裂隙及裂隙密集带。根据水道线上的探洞资料统计,水道沿线主要以NW~NNW向的压性或者压扭性断裂为主,NE向的张性断裂也有发育,但明显受NW向断裂控制,一般不切穿NW向断裂。裂隙(密集带)与断层的发育规律基本相同,但NW向裂隙明显的受NE向长大裂隙的控制,一般不切穿NE向裂隙。裂隙主要有NEE组、NNW组和NWW组。
水道系统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以脉状或网状储存于长大裂隙及断层带内,其水文地质结构主要受断裂构造控制,特别是NW向展布的扭性断层和NE向长大裂隙的追踪组合,是地下水良好的储存和运移通道。区内哈拉沁沟河谷为地下水最低排泄基准面。第四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哈拉沁沟的砂砾石层中,地下水随河水位的涨落而变化。工程区强风化卸荷岩体为强透水岩体,大部分片麻状花岗岩和斜长角闪岩体属于微弱透水岩体,完整的片麻状花岗岩和斜长角闪岩体属于微弱透水岩体,透水率一般小于2Lu。(www.xing528.com)
水道系统地表出露岩体以弱风化为主,局部为强风化。弱风化带厚度为20~50m,局部山梁顶部等地段弱风化带厚度约为100m。岩体卸荷主要表现为岸坡表部岩体中卸荷裂隙发育,卸荷岩体多呈不规则的板状或块状。强烈卸荷带岩体厚度一般为3~5m;较轻微卸荷带厚度为5~15m。卸荷岩体多为弱风化带的上部岩体或强风化带岩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