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道编码技术:差错控制与卷积编码

信道编码技术:差错控制与卷积编码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进行处理,可使用信道编码。信道编码能够检出和校正接收比特流中的差错。因此,在数字通信中,要利用信道编码对整个通信系统进行差错控制。首先对一些信息比特进行分组编码,构成一个“信息分组+奇偶(检验)比特”的形式,然后对全部比特做卷积编码,从而形成编码比特。

信道编码技术:差错控制与卷积编码

1.信道编码的基本原理

语音信号经过语音编码后,紧接着还要进行信道编码。由语音编码过程可以看出,采用LPC-LTP-RPE编码方案,可以降低数字信号的传输速率,实现数字信号压缩。

采用数字传输时,所传信号的质量常常用接收比特中有多少是正确的来表示,并由此引出比特差错率(BER)的概念。BER表明传输的总比特中有多少比特被检测出错误,差错比特数目或所占的比例要尽可能小。

为了进行处理,可使用信道编码。信道编码能够检出和校正接收比特流中的差错。这是因为加入一些冗余比特,把几个比特上携带的信息扩散到更多的比特上。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必须传送比该信息所需要的更多的比特,但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数据差错。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假定要传输的信息是一个“0”或一个“1”,为了提高保护能力,各添加3个比特:

信息 添加比特 发送比特

0 000 0000

1 111 1111

对于每一比特(0或1),只有一个有效的编码组(0000或1111)。如果收到的不是0000或1111,就说明传输期间出现了差错。比例关系是1∶4,必须发送的是该信息所需要的4倍的比特。

接收编码组可能为 0000 0010 0110 0111 1111

判决结果为 0 0 X 1 1

图2-14表示了数字信号传输的过程,其中信源可以是语音、数据或图像的电信号“S”,经信源编码器构成一个具有确定长度的数字信号序列“M”,人为地再按一定规则加进非信息数字序列,以构成码字“C”(信道编码),然后再经调制器变换为适合信道传输的信号。

978-7-111-44913-3-Chapter02-16.jpg(www.xing528.com)

图2-14 数字信号传输框图

移动通信的传输信道属变参信道,它不仅会引起随机错误,更主要的是会造成突发错误。随机错误的特点是码元间的错误互相独立,即每个码元的错误概率与它前后码元的错误与否是无关的。突发错误则不然,一个码元的错误往往影响前后码元的错误概率。或者说,一个码元产生错误,则后面几个码元都可能发生错误。因此,在数字通信中,要利用信道编码对整个通信系统进行差错控制。差错控制编码可以分为分组编码和卷积编码两类。分组编码的原理框图如图2-15所示。

978-7-111-44913-3-Chapter02-17.jpg

图2-15 分组编码的原理框图

978-7-111-44913-3-Chapter02-18.jpg

图2-16 卷积编码的原理框图

卷积编码的原理框图如图2-16所示。

2.GSM数字语音的信道编码

在GSM系统中,上述两种编码方法均在使用。首先对一些信息比特进行分组编码,构成一个“信息分组+奇偶(检验)比特”的形式,然后对全部比特做卷积编码,从而形成编码比特。这两次编码适用于语音和数据,但它们的编码方案略有差异。采用“两次”编码的好处是:有差错时,能校正的校正(利用卷积编码特性),能检测的检测(利用分组编码特性)。GSM系统首先是把语音分成20ms的音段,这20ms的音段通过语音编码器被数字化和语音编码,产生260个比特流,并被分成50个最重要比特、132个重要比特、78个不重要比特。

978-7-111-44913-3-Chapter02-19.jpg

图2-17 GSM数字语音的信道编码

如图2-17所示,对上述50个最重要比特添加3个奇偶检验比特(分组编码),这53个比特同132个重要比特与4个尾比特一起卷积编码,比率1∶2,因而得到378个比特,另外78个比特不予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