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窄衣文化与女装立体化的关系探究

窄衣文化与女装立体化的关系探究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女装属于宽衣文化体系,衣服的样式宽松肥大,遮身蔽体,衣服的构成方式也是两面构成的平面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女装文化受到急剧冲击,渐渐偏离了原来的宽衣文化体系,开始朝着窄衣文化的方向发展,女装的结构也相应发生了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这反映出西方窄衣文化对中国传统宽衣文化在观念和形式上的显著影响。中国女装中出现了肩缝等分割结构,这是窄衣服饰文化体系中构筑型女装的特点之一。

窄衣文化与女装立体化的关系探究

中国传统女装属于宽衣文化体系,衣服的样式宽松肥大,遮身蔽体,衣服的构成方式也是两面构成的平面结构。尽管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服饰改革,将少数民族的比较紧身适体的服装引进到中原,加强了服装的机能性,但是这样的服饰改革一则多限于男装,特别是考虑到服装对于战斗力的影响,因此比较重视军戎服装的机能性改革,而对于女装的影响则微乎其微;二则即使是那种紧身适体的服装,在造型和构成方式上其实也还是平面的,因为它们从未出现过在服装的立体构成中所必须拥有的侧面结构,也从未出现过表现人体起伏的省道。

图3-2

(1)图为1914年月份牌广告上穿袄裙的时髦女性(引自Evolution& Revolution),(2)图为上袄下裙(传世品,引自《中国历代服饰》)

随着西方文化影响的深入,20世纪以来的中国女装开始不断接受西方女装的流行观念,不断学习、吸收西方窄衣文化体系中女装的样式、结构特点,开始重视立体形态的塑造。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女装文化受到急剧冲击,渐渐偏离了原来的宽衣文化体系,开始朝着窄衣文化的方向发展,女装的结构也相应发生了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了20世纪独具特色的中国女装文化。下面举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这种转变过程。

(1)中西合璧的旗袍

民国时期,中国女子服饰中较为普遍的样式是旗袍。

旗袍本来是满族女子的服装,清末满族的旗袍,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至地面,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袖、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图3-3、图3-4)。也就是说,原来的旗袍是典型的宽衣文化的产物。但到了20世纪,旗袍的样式、结构却有了显著变化。

据史料记载,20世纪20年代以后,汉族女子也开始穿用旗袍,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断改进,逐渐演变成了兼具外来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女子服装。

图3-3

传统的满族旗袍,宽松肥大(引自China C h i c:E a s t m e e t s West)

图3-4

20世纪初满族女性的旗袍,衣身已经开始逐渐收窄(传世品,现藏于Powerhouse Museum)

20世纪20年代初,新式旗袍的腰身仍然比较宽松,采用直线裁剪,旗袍的长度大都到脚面或小腿,旗袍的袖口宽大,周身做滚边镶边装饰。作家张爱玲曾评价道:“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倒大袖”〔33〕是20世纪20年代旗袍样式的一大特点。这时的旗袍还是宽衣,只是相对于清代末期的旗袍简洁了许多而已(图3-5)。

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入,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改变,如缩短旗袍长度、收紧腰身、显露体型,等等(图3-6)。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受到西方女装曲线裁剪观念和技术的影响,中国女装改变了直线裁剪的传统习惯,开始追求称身适体的立体造型。由此,中国女装结构开始了从直线裁剪向曲线裁剪的转变,服饰状态也开始了从宽衣向窄衣的过渡。旗袍的袖口逐渐缩小,腰身开始合体,并在袖口装有西式的袖克夫。直观、暴露的窄衣文化审美观逐渐取代了传统宽衣文化那含蓄、隐晦的审美意识。

图3-5

20世纪早期的旗袍[(1)图、(2)图引自《旗袍旧影》,(3)图引自《中国旗袍》]

20世纪30年代旗袍的特点,是在20世纪20年代旗袍的基础上进一步吸收同时期法国女装彰显女性韵味的特色,使旗袍造型更加紧身修长。至30年代中期,“倒大袖”逐渐消失,旗袍长度加长了,为了便于行走,两边开高衩,有的甚至前后也开衩,而腰身紧绷贴体,充分显示女性体型的曲线美,并能增添女体修长的美感,把人衬托得亭亭玉立。30年代末,旗袍的造型更加西化,不仅采用胸省和肩省,而且还运用装袖和垫肩(图3-7)。

20世纪30年代的旗袍变化多样,领子由低到高,或有或无;袖子忽长忽短,或留或去;面料从爱国布(国产本白或毛蓝布)、阴丹士林布,到各种进口纺织品,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有的旗袍还在领、袖等处采用荷叶边、开衩袖等西式造型。当时与海派旗袍〔34〕的时髦有所不同的是,北方地区的京派旗袍〔35〕更多地继承了传统旗袍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衣长及膝,袖长及肘,即使是冬天穿的棉旗袍也是袍身宽阔,袖仅过肘,露出玉腕。

通过对这一时期旗袍板型结构的进一步研究(图3-8),可以发现以下特点:一,出现了立体造型的要素。胸省、腰省的运用使女装出现了正面、侧面和后面的构造,也使中国女性胸、腰、臀的身体曲线显露出来,中国女装从遮盖型转变为体形型。这反映出西方窄衣文化对中国传统宽衣文化在观念和形式上的显著影响。二,前后衣片分别裁制。中国女装中出现了肩缝等分割结构,这是窄衣服饰文化体系中构筑型女装的特点之一。三,立领、开衩、大襟、盘纽等传统中国服饰的特点依然保留。特别是向右开襟的方式作为中国的传统,是儒家“尊右卑左”思想的反映,这正好与西方女装均“左衽”的习惯相反。旗袍在接受西方服饰文化的同时坚持了这一特点。

(www.xing528.com)

图3-6

20世纪早期的旗袍,逐渐显露腰身(传世图照,引自《中国旗袍》)

图3-7

20世纪30年代显露腰身的旗袍。[(1)图、(4)图及(6)图选自20世纪30年代的月份牌广告,(2)图为传世实物,引自《中国历代服饰》,(3)图和(5)图为传世图照]

图3-8

20世纪30年代中国旗袍裁剪图(臧迎春绘制)

旗袍的样式、结构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已经完全脱离了原来的形式,从宽衣转变成窄衣,变成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中西合璧的女子服装样式(图3-9)。旗袍的造型与人体紧密结合,适合中国女性的体态特征,上下连属,简洁朴素,衬托出女子的形体,加上西式高跟皮鞋的衬托,更能体现出女性的秀美身姿。其简洁美观的特点反映出旗袍的样式和结构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她本身已经成为新文化的代表,因而在当时的中国中心城市得到普遍认同。

图3-9

图3-9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旗袍[(1)图引自《旗袍旧影》,(2)图引自Evolution &Revolution]

(2)西式风格的女装

20世纪30年代以后,因受到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女子服饰中出现了各种奇装异服。这个时期的女子上衣腰身都比较窄小,领子降得很低,袖子长不过肘,下摆制成弧型,并在领、袖、襟、裾等各个部位缘以不同的花边。裙子也略有缩短,但不曾短到膝上,裙褶完全取消而任其自然下垂。裙子的边缘绣有各种花边,有的还加上珠宝垂缀,使之光彩闪耀。这是文化受到强烈冲击之后的必然反映,也是一种对新的女装风格的探索。

当时与旗袍同时流行的,还有连衣裙等西式女装。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有一部分留学生及文艺界、知识界的人士开始穿着连衣裙,到30年代穿着者渐渐增多。连衣裙的特点是上衣和下裙相连,在腰间收紧,或者在腰间加带袢,可以束腰带,能够显示出腰身的纤细。连衣裙多为直开襟,有开在前面的,也有开在背后的。各种袖长都有,长袖和中长袖有袖头,短袖则采用平袖,也有作泡泡袖、喇叭袖的。领子有尖领、圆角领、水兵领、飘带领、蝴蝶结领和铜盆领,领口造型有圆形、“一”字形、“U”形、方形、“V”形等,下裙有作斜裙、喇叭裙的,有作褶裥的,也有作塔裙的(图3-10)。各种连衣裙共同的特征是追求立体结构,并在裁剪上使用曲线裁剪的方式,是典型的西方窄衣文化的体现。

图3-10

(1)图与(2)图是20世纪初的西式女装(引自《中国历代服饰》),(3)图是传统的上褂下裙与西式婚纱的组合(引自Evolution &Revolution)

这个时期在中国流行的西方女性服饰还有其他许多名目,如大衣、西装、马甲、长裙围巾手套高跟鞋,等等。

西式女装在中国社会的流行和普及大大巩固了窄衣文化在中国现代女装当中的地位,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女装从平面向立体的转变。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冷战的格局和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大陆地区的经济封锁,也由于国内的政治气氛,中国女装在这一时期的发展非常迟缓。在社会主义阵营当中,苏联的女装对于解放初期的中国女装样式、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冷战人为地关闭了中国和西方沟通交流的大门之后,苏联成为20世纪50年代对中国女装产生影响的最重要的国家。当时,苏联的布拉吉和军服式女装都成为中国女性所青睐的样式,而苏联女装的样式、结构也属于西方窄衣文化体系,强调立体结构。

至此,中国女装在形式上基本上实现了从宽衣向窄衣、从平面到立体的过渡。但是,在观念上,中国女装从宽衣到窄衣、从平面到立体的过渡还远远没有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