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法女装样式、结构所呈现的差异,源于中法两国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的不同。
中国在这一时期还处于封建王朝的统治时期,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观念虽然受到一些冲击,但仍然在社会上具有深刻的影响。儒道互补的哲学、美学观念还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这些思想影响表现在女性服装的样式、结构上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女装为严格区分等级而在造型、颜色、用料和装饰等方面都有详尽的规定,服饰配套泾渭分明,繁缛复杂;二,中国女装样式、结构仍然继续着传统的平面的、直线裁剪的方式,在离体的、宽松的、遮盖的造型中克制人的欲望,强化“礼”的存在;三,男权社会中“三从四德”的礼教观念使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缠足”的存在和大量装饰手段的运用都源于当时男权社会的审美标准,极大地限制了女装的机能性。可以说,封建礼教、等级制度和性别歧视的存在构成了中国传统“重装”的思想基础,也是现代“轻装”发展的障碍。因此中国女装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废除封建等级,解放女性,给女性穿衣的自由,给女装发展的空间。
与此相对,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产业革命从政治和经济两大领域的推进使其在政治上摆脱了封建专制的桎梏,经济上迎来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入人心,个人主义的膨胀,使女装样式逐渐摆脱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在对于女性人体曲线的夸张与塑造中,窄衣服饰文化体系作为法国服饰文化的主流,处在了从“重装”向“轻装”转变的黎明期,朝着表现人体自然形态的方向曲折地发展着。先是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时期复兴古希腊风格的“轻装”,然后是浪漫主义时期对文艺复兴“重装”样式的回顾,接着是新洛可可时期对于洛可可式“重装”的复辟,又跟着相对简约的“巴塞尔”样式的卷土重来,最后进入到向“轻装”过渡的“S”形样式。通过19世纪以来法国对于前几个世纪不同女装样式、结构地复古与探索,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古希腊美学观念的延续,中世纪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以及近世纪文艺复兴以来哲学、美学体系中对于人的自由与欲望的追求,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同样也能清晰地看到法国女装在传统“重装”的漩涡里难以自拔,在向“轻装”发展的进程中一波三折,这主要是由于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仍然在严格制约着女装的样式、结构。
但同时应该注意到,近代法国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于女装“重装”向“轻装”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学技术方面,19世纪中叶的法国通过机器的量产助长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女装技术也有了长足发展。为了追求新的样式,法国女装在这一时期对立体的、曲线的造型进行了更多的探索,女装板型更加成熟,服装配件和装饰手段也日益丰富。
思想文化方面,法国思想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从法国向全欧洲、全世界扩展开来。它们打开了封建主义封闭的大门,使法国和西欧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急速转变。在法国大革命追求自由思想的感召下,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女装第一次打破了法国传统女装的审美习惯,这是一次重要的女装革命,它虽然因为传统势力的强大而最终被浪漫主义风格所取代,但它已经开始动摇了法国传统女装的固有审美模式和样式,为后来法国女装的现代化做了重要铺垫。
信息传播方面,作为时装信息的传播媒介——时装杂志迅速发展起来。它们一方面应季推出新的款式供人们选择;另一方面指导人们消费,对流行的形成发挥着促进作用,从而打破了过去流行主要来自宫廷的单一方式。交通、服装杂志、国际展览、服装贸易等的发展,都不可逆转地把法国女装推上了影响国际女装流行的中心地位。
当然,这一时期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女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对女装的深远影响。随着女子教育中体育活动的展开,女装的男性化成为女性解放的一部分。众多女装设计师的积极探索也推动了女装的进步。
可以说整个19世纪作为西方社会现代文明的黎明期,已经从各个方面为20世纪新的生活样式的到来做着精神和物质上的准备,也为法国女装从“重装”向“轻装”的演变做了充分准备。这一时期的中法女装样式、结构的不同能反映出的社会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
(1)社会制度的影响
在近代,中国和法国分别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处于没落的封建社会末期,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的身上。长期闭关锁国使中国人对西方等外部世界了解很少,维护原有封建服饰文化的传统成为唯一的选择。
中国服饰文化历来注重“昭名份”的社会功能,作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治理天下的工具。因此中国传统女装(这里主要是指宫廷女装)最突出的特点是身份和地位的表现,通过服装的用料、色彩、样式、图案、配饰等方面的不同来区别封建社会的阶层,具有极强的身份符号意味,并受到律法的严格制约。所以近代中国女装的显著特征是以服饰来标示阶层,强调着装者正面所呈现的直观的身份符号信息。
而法国社会在近代就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进入了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都表现得非常活跃,追求个人解放的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因此,近代法国女装非常重视女性性别特征的塑造。可以说,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女装文化一直都在追求女性的性感表现,这主要是通过使用“紧身胸衣”和裙撑等整形用内衣,对女性人体进行人为地塑造而实现的。以此为基础,强调胸腰臀起伏的女性曲线,夸张女性的性别特征是法国近代女装发展的核心所在,也是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以后法国社会的主流审美追求。与中国女装相比,法国女装更注重侧面的存在,因之强化了法国服装的三维立体特征。
由此可见,近代中法女装所侧重表现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追求是不同的,因此它们在样式上所侧重发展的方向也是不同的,这种区别的本质是两种社会制度和两种文化形态的不同。中国女装表现的不是个体,而是某个阶级或阶层;法国女装表现的则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个体,这是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延续,也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潮和个人主义的具体体现。
(2)造型意识的体现(www.xing528.com)
中国人的造型意识是平面感比较强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的女装结构属于直线裁剪,平面结构。女装的板型简洁,外轮廓以直线为主,衣片间也大多采用直线拼接,整件女装浑然一体,是非构筑型的线性结构。一般表现为衣片平直,没有省道,领型多为交领或立领,衣身上下、肩与袖、前片与后片常常是整片结构,没有接缝。衣服边缘也多以贴边和滚边进行处理,一方面强调服装的骨架,加固易磨损的部位;另一方面也有装饰作用。其中右衽、前开合式穿衣方式都是其特点。因此中国传统女装的主要特征是二维空间的平面构造,衣服只有前面和后面,而没有侧面的结构。法国人的造型意识是立体的。因此法国女装属于曲线裁剪,立体结构。女装衣片形状是以曲线为主,衣片的连接往往也不是直线的平行拼接,而是按照人体结构及衣服的造型所需,采用“归”、“拔”、“抽褶”、“打褶”和“吃份”等工艺进行连接和缝合。法国女装一般表现为裁片按照人体结构分别裁制,大多有弧度(曲线),裁片上有胸省、腰省、肩省等各种表现人体曲面的省道,形成立体的形态,领型及袖型变化非常丰富,局部部件在单独裁制完成后再连接成整体,所以最后整件衣服就像建筑构件一样是被组装起来的,是一种构筑型结构。在服装细节上,左衽、贯头式结构、纽扣固定法是法国近代女装上的显著特征。法国女装十分注重其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女装侧面的存在才显得非常重要。
相应地,中国女装的装饰也是平面风格的。中国女装采取平面裁剪的方式,结构相对简洁,但在平面的装饰上却极其考究。从面料本身的织造开始就讲究各种织纹和肌理,到刺绣、镶补工艺的精细复杂,再到各种吉祥纹样的大量使用,处处都显示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装饰性。中国女装的装饰是平面的,甚至是数层平面装饰的叠加。
法国女装虽然也很重视面料技术和刺绣工艺,但相对而言,它更重视女装立体的装饰造型。这主要包括领型、袖型的变化和丰富的其他装饰,如缎带、蝴蝶结、人造花、蕾丝花边,层层叠叠的裙子、长长的拖裾等,它们使法国女装呈现出立体装饰的丰富面貌,并在人体上形成丰富变化的装饰效果。
因此,近代中国和法国的女装在造型方式、装饰手段、装饰工艺、装饰内容上都是不同的,这些不同主要源于中法两国不同的造型意识。
(3)传统习惯的继承
中国近代女装虽然也有旗袍等“上下连属制”,但从整体来看主要还是以“上袄下裙”、“上袄下裤”或“上褂下裙”、“上褂下裤”等“上下分属制”为主,这与中国的传统习惯有关。在中国,“三绺梳头,两截穿衣”是当时区分女性和男性形象的一个标准。因此,在女性思想启蒙的早期阶段,争取与男性平等的“一截穿衣”的方式曾成为女性服装发展的方向。
法国女装则是以“罗布”为代表的“连体式”为主,即使服装是上下分别裁制的,最后也要缝接在一起,所以在概念上还是“连体式”的,较少有“二部式”出现,这也是一种传统的穿衣习惯。与中国不同的是,在当时已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法国男装是以“二部式”为主的,它也是当时男性社会地位高于女性的标志。同样是在追求平等和解放的女权运动的推动下,近代法国女装开始向着“二部式”的方向发展,越来越靠拢男装。
由此可见,虽然都是在女性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中法女装都在向男装靠拢,追求在社会上同等的权利和形象,但不同的是20世纪初的中国女装是从传统的“上下分属制”向“上下连属制”靠拢,而法国女装则是从传统的“连体式”向“二部式”靠拢。
同样是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中国女装中裤装普及,法国女装中裤装较少。裤装在中国女装中很早就出现了,在近代女性中裤子的穿着已经非常普遍,“上褂下裤”和“上袄下裤”都是女人们的常服。而法国女装长期以来一直是以连衣裙为主,裤装是男性的特权。尽管在拿破仑帝政时代出现了衬裤 (Drawers)和“庞塔龙”等,但这时的长裤“庞塔龙”只是女用内衣,与男裤的“庞塔龙”不同,是不能直接穿在外面的。直到1830年,女装中才又一次出现了长裤,这是由于当时女士们风行骑马兜风,女子要在宽敞的长裙里面穿上用细棉布做的紧身马裤和长筒靴,裤子仍然不能被当作外衣来穿着。所以裤子在近代法国女装中并没有像中国女装中那样普及。
(4)性意识的反映
同样是对于人体的束缚,法国追求的是塑造女性的胸腰曲线,借助“紧身胸衣”和裙撑强化女性人体的性感特征,追求极端的人工美。这种直接诉之于视觉的对性的欲求是与西方的母体文化有直接关系的。从古希腊对人体美的崇尚开始,经过北方重视人体机能的窄衣文化的渗透,至文艺复兴时期发展为对自然肉体的重视、研究和夸张,使得西方女性服饰文明多少年以来一直以表现女性人体为核心,不断发展演变。人体性感表现是西方女性服饰一个恒久不变的主题,“紧身胸衣”和裙撑正是表达这一主题的主要道具,因此在法国女装中被广泛使用,用来塑造社会所崇尚的女性人体形态。
与法国不同的是,在儒道互补的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女性服饰很少强调女性人体的起伏,而更多强调服饰的礼仪特征和教化功能,因此女装多采用平面造型和多种装饰效果,运用直线裁剪,这就使女性的性特征不可能如法国服饰那样得到直接强调,它转而含蓄地表现在“三寸金莲”中。即使如此,“三寸金莲”也不是如“紧身胸衣”那样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的,而是被视为无比神秘的隐私。
所以尽管都是通过对女性人体的束缚来表现性感,但中国和法国对女性身体束缚的部位是不同的,塑造的形态是不同的,审美追求也是不同的。“三寸金莲”和“紧身胸衣”这两种束缚女性人体的特殊服饰折射出了中法两国文化各自不同的特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