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体现“礼”的要求,中国传统服装历来强调“衣必锦绣”。因此近代女装在样式上的一个极其显著的特征就是装饰非常丰富,工艺也很复杂,这也构成了其作为“重装”的另一个特点。
(1)衣料上的装饰
清代纺织工业规模宏大。政府在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设置织造衙门,并派遣要员掌管,大批技术优秀的能工巧匠被征入官营做工,为皇家织造丝绸锦缎。与此同时,民间纺织业也有了很大发展,江、浙、湘、赣、粤诸省都出现了大的纺织工场,一些地方性的工场已具有几百架织机,拥有几千名工人,工场之间不断开展竞争,从而更促使了丝纺绣染工艺技术的进步(图2-14)。
图2-14
(1)图为清代女式夹袄上的彩绣装饰(引自《中国历代妇女妆饰》),(2)图为清代的面料装饰(引自《中国历代服饰》)
①以织造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出现了织锦、缂丝等不同的织物。此外,为适应特殊的服饰要求,清代也很注意织工方面的改革,如将一组图案织造在一件衣服的彩缎或漳绒上,经过裁制便可直接成衣,省去了许多工序。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中曾谈及:“这些特种缎匹,除由织造局固定工师照成例生产外,多由北京如意馆工师设计出样,送交三织造署加工,限时定量完成,专差运京。”〔5〕织锦本身有多种花色,若加金,又有间金、满地金和浑金等区别,还可以加银。此外,纻丝、上贡、罗、纱、绢、绸等材料不一而足。
②以印染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在染色方面分先织后染和先染后织两种。其中先织后染的就包括蜡染、扎染、弹墨等不同方式。而在印色方面也有诸多不同。清朝后期女装面料的印染纹样更加新颖别致,仅一般小型作坊就能染出几百种颜色。关于当时印染技术的水平也有描述:“……某种丝料染色计价之详细,织金明金以若干万条计,金以若干纽计,复杂到令人难以设想程度。”〔6〕
③以刺绣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出现了花色繁多的刺绣纹样。就绣工而言,除传统方法之外,还有平金、平绣、戳纱、铺绒等特种工艺技巧,针脚细密工整,色彩鲜艳华丽,富丽堂皇。清代在继承明代传统刺绣技法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堆绫、钉线、打子、穿珠等品种。当时的顾绣、湘绣、苏绣、粤绣四大名绣誉满天下。
以马褂为例,其结构虽然简洁,但却极尽装饰之能事。女式马褂往往全身施纹彩,并用花边镶饰。后妃穿用的马褂一般是先由宫廷画师画样,然后由内务府发交各地去制作,其装饰图案极其精美。有的画样是按原大尺寸画的,有的是按比例缩小画成小样,再附原大纸样的,其装饰工艺精细考究,装饰效果华美别致。
(2)衣服结构上的装饰
①装饰部位包括:衣领、肩头、袖口、门襟、下摆、开衩、接缝等处。
②装饰手法包括:镶、嵌、滚、缀等手段。而缀又包括钉珠、璎珞和流苏等不同方式。例如清末女装流行在衣缘处镶、滚,女子衣缘越来越阔,从三镶三滚,五镶五滚,发展到“十八镶滚”。《训俗条约》记载当时景象说:“至于妇女衣裙,则有琵琶、对襟、大襟、百裥、满花、洋印花、一块玉等式样,而镶滚之费更甚,有所谓白旗边、金日鬼子栏杆、牡丹带、盘金间绣等名色,一衫一裙,本身绸价有定,镶滚之外,不啻加倍,且衣身居十之六,镶条居十之四,一衣仅有六分绫绸。”女装装饰手法之多、装饰之盛从中可见一斑。
以坎肩为例,坎肩的装饰部位布满整身。装饰工艺有织花、缂丝、刺绣等。花纹有满身洒花、折枝花、整枝花、独棵花、皮球花、百蝶、仙鹤等等,内容都寓有吉祥含意。清中后期,在坎肩上施加如意头、多层滚边,除刺绣花边之外,还有的加多层绦子花边、捻金绸缎镶边,有的更在下摆加流苏串珠等装饰(图2-15)。
再如氅衣,在其领托、袖身、袖口、衣领至腋下相交处及侧摆、下摆等处往往都镶滚不同色彩、不同工艺、不同质料的花边、花绦、狗牙,等等(图2-16)。
(3)用作装饰的衣服品种
为满足装饰的需要,近代女装当中还出现了一些装饰性很强的服饰,其种类繁多,不胜枚举。下面就与女装样式、结构密切相关的几类略加论述。
图2-15
清代女式坎肩的装饰部位分布和装饰手段,(2)图为晚清坎肩(传世品,引自《中华袍服织绣选萃》),(3)图为晚清刺绣琵琶襟坎肩(引自《中国服装史》),(1)图、(4)图为清慈禧衣服样(引自《中华服饰艺术》)
图2-16
(1)图为清代女子氅衣上的装饰部位分布和装饰手段(传世品,图引自《中国历代服饰》),(2)图引自《中国服装史》
云肩:清末江南女子梳低垂的发髻,为防止衣服肩部被发髻油腻弄脏,因此常常在肩部戴“云肩”。云肩作为清代女子披在肩上的饰物,其样式非常华美,工艺也相当考究,因此近代女子也常在婚礼服上穿用。近代上层社会女子所用云肩,样式丰富、制作精美,有剪彩作莲花形的,有结线为璎珞的(图2-17)。而慈禧的一件云肩,竟用3500颗珍珠穿织而成,其装饰之繁缛、工艺之高超可见一斑。
(www.xing528.com)
图2-17
(1)图为清代女子的云肩(传世品,引自《中国历代妇女妆饰》),(2)图为穿云肩的女子(引自清禹之鼎《女乐图》局部)
霞帔:清代的“霞帔”是阔如背心,中间缀以补子,下面施彩色流苏的样式,是诰命夫人专用的服饰,随品级高低而有所不同。因为具有重要的标志身份等级的功能,所以其装饰手段也就非常繁复(图2-18、图2-19)。
图2-18
清代女子所使用的霞帔上的装饰[传世品,(1)图引自《中国历代妇女妆饰》,(2)图引自《中国美术全集·印染织绣下集》,原件现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3)图引自《中国历代服饰》]
图2-19
本页均为清代女子领约的装饰风格(引自《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独特的裙子:裙子是中国近代女装的重要组成部分,裙上的装饰也非常讲究(图2-20)。以手绘做装饰的,据说有一种浅色画裙,名叫“月华裙”,裙幅共有十幅,腰间每褶各用一色,轻描淡绘,色彩非常淡雅,有“风动色如月华”之称,因此得名。以刺绣做装饰的,是用绸缎裁剪成大小规则的条子,每条绣以花鸟图案,另在两畔镶以金线的裙子,称为“凤尾裙”。以褶裥做装饰的,是将整块缎料折成细褶,做成“百褶裙”。但也有综合使用各种装饰手段的,例如百褶裙的前后有宽20厘米左右的平幅裙门,裙门的下半部作为主要装饰区,上面就绣有各种华丽的纹饰,以花鸟虫蝶最为流行,裙门周边还施加缘饰,裙门两侧各打细褶,细褶上也绣有精细的花纹,上加围腰和系带,底摆加镶边,等等。此外,还有一种鱼鳞裙,它的形式与百褶裙相同,因百褶裙的细褶日久容易散乱,所以后来以细丝线将百褶交叉串联,若将其轻轻掰开,则褶幅展开如鱼鳞状,形成了另外一种装饰。
马面裙的前面有平幅裙门,后面有平幅裙背,两侧有褶。裙门、裙背加纹饰。上有裙腰和系带(图2-21)。以马面裙为基础,又衍生出了阑杆裙,它是在两侧的褶裥部分又加了许多条饰。
图2-20
清代女裙及其装饰
[传世品,(1)图引自《中华服饰艺术源流》,(2)图引自《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凤尾裙的装饰更为夸张,它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在裙腰下缀绣花条凤尾;第二种是在裙子外面加饰绣花条凤尾,每条凤尾下端垂小铃铛;第三种是上衣与下裙相连,上附云肩,裙子外面加饰绣花条凤尾,每条凤尾下端垂小铃铛。第三种凤尾裙,在戏曲服装中称为“舞衣”,在生活中也作为新娘的婚礼服用(图2-22)。
(4)装饰效果
中国近代女装在装饰效果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主要采用衣服表面的平面装饰,追求二维的平面效果,强调衣服表面的平整和图案画面的完整性,这与西方服装表面的立体装饰形成对比,而装饰纹样在中国女装的装饰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图2-22
清代女性的凤尾裙(传世品,引自《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装饰纹样的大量使用是中国近代女装的特色之一。从明代开始就盛行在衣料上使用以祥云纹、万字纹、如意纹、龙凤纹以及百花、百兽等各种纹样组织起来的“吉祥图案”。人们常将几种不同形状的图案配合在一起,或寄予“寓意”,或取其“谐音”,或抒发感情,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这些富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传统艺术在明清两代的织物纹样上体现得相当充分:如“福从天来”、“丹凤朝阳”、“青鸾献寿”、“喜上眉梢”、“金玉满堂”、“宜男多子”、“连年有余”、“平升三级”,等等。此外,还有“八仙”、“八宝”、“八吉祥”等名目。尽管这些图案的形状各不相同,结构也比较复杂,但在一幅画面上,被组织得相当和谐。它们常在主体纹样中穿插一些云纹、枝叶或飘带,给人以轻松活泼的感觉。清代的织物纹样,在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发展,龙狮麒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的题材,其色彩鲜艳复杂,图案纤细繁缛,层次丰富。而清末受到西方面料纹样的影响,又有一些新的风格出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近代中国女装上使用了大量的装饰,这些装饰或者用来区分身份等级,或者用来寄予吉祥寓意,或者用来达到审美目的。同二维的女装结构相呼应,装饰也以平面效果为主。装饰手段主要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绣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国女装虽造型、结构简洁,但在装饰上却色彩斑斓,雍容华美。不管怎样,繁缛的装饰构成了近代中国女装样式的一大特点,它在使人视觉极大丰富的同时,也使“重装”的特征更加显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