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女装在裁剪方式和结构上属于直线裁剪、平面结构,这与西方女装的裁剪方式和结构有明显区别,却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二维意识有密切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和佛教文化,对中国近代女装的样式、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儒、道、佛,三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学说,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洗过女装的样式、结构,铸造着中国的传统服饰文化。如果说,儒家更多的是从社会秩序、人格理想等服装社会学的角度去认识和规范女装样式的话,那么,佛家、特别是道家,则更多的是从服装心理学和视觉审美的角度给女装结构以影响。儒家坚持服饰的教化功能,要求女装遮身蔽体,不能显露体型,以符合“礼”的规范;道家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身心的自由、无拘束,直线裁剪成的宽衣大袖,使人体舒适自在,人与衣物、周遭环境和谐并存,不相妨碍;而佛教超凡脱俗,抑情节欲,视人体为无物,自然不会通过服装结构去大肆表现人体,而仅仅是遮盖人体。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女装并不追求三维立体形态的塑造,而是始终坚持二维空间意识。即以直线裁剪、平面构成的方式来完成女装形态,不去追求女装对于人体起伏的刻意表现。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特点。
马褂:满族女子的服装种类很多,其中马褂极具代表性。马褂的款式有挽袖(袖比手臂长)、舒袖(袖不及手臂长)两类,其结构并不十分复杂。一般为圆领口、大襟,衣身较短,两侧还有开衩,非常便于活动(图2-7)。从进一步的结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图2-8),马褂的板型构成很整体,肩袖平直,前后衣身相连,一般设有接袖,采用大襟,只是腋下和下摆部位略有弧度。
坎肩:坎肩又名“紧身”、“搭护”、“背心”、“马甲”,是一种没有袖子的短上衣,式样有“一”字襟、琵琶襟、对襟、大捻襟、“人”字襟等数种,大多数情况下是穿在氅衣、衬衣、旗袍的外面。作为女子便服,其穿着非常普遍。
坎肩与马褂有很多相似之处,它的结构反映了中国传统女装最典型的直线裁剪和平面结构的特点。如图2-9所示,坎肩的前后衣身没有任何省道等收腰合体的结构,而是直接将平面的衣片披挂在人体上,虽然并不合体,但其机能性仍然是能够得到保证的,因为坎肩上并没有设置袖子,而且衣身很短。
图2-9
(1)图为天津杨柳青年画中穿坎肩的清代女子,(2)图为“一”字襟坎肩(引自《中国历代服饰》),(3)图为大襟坎肩(引自《中国历代服饰》),(4)图为绣罗盘花边琵琶襟坎肩(引自《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褂襕:褂襕是满族女子在春秋天凉时穿在袍衫外面的长坎肩,衣长至膝下左右,大多为圆领,对襟,直身,无袖,左右及后身开禊,两侧开禊至腋下,两腋下各缀有两根长带,前胸及开禊的上端各装饰一个如意头,周身加边饰。从图2-10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前后两面构成的平面结构,直线裁剪,非常单纯、简洁。
裙子:清代裙子有百褶裙、马面裙、鱼鳞裙、凤尾裙、红喜裙、月华裙、墨花裙、粗蓝葛布裙,等等。汉族女子的服装配套与满族女子不同,满族女子多穿旗袍、马褂,而汉族女子下裳多穿裙,一般是“上襦下裙”或“上褂下裙”。裙子的结构,开始的时候是采用六幅,这也是遵循古训“裙拖六幅湘江水”而来的。后来裙幅采用八幅的结构,腰间还设计有许多细褶,行动的时候裙身上就像是水纹在颤动,这种裙子因深受人们青睐而一直沿袭到现代。但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裙子,其基本结构都是平面结构,是可以平面展开的,在穿着时使用缠裹型的穿衣方式,这与西方女装以筒裙为主的裙型,使用套穿的穿衣方式是明显不同的。
图2-10
清代褂襕(传世实物,引自《中国历代服饰》)
从图2-11的结构图中,可见当时裙子的主要结构特征为直线裁剪的裙片,八片拼接,加有腰头和贴边。
旗袍:旗袍实际上是满族人穿的长袍。清代女子的袍褂形式繁多,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要数八旗女子日常所穿的长袍,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旗袍的真正鼻祖(图2-12)。
清代满族女子的旗袍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起初,旗袍较为窄长紧瘦,袖口也小,装饰简单,可以说是相当朴素的;后来,满族的旗袍受到汉族女子服饰的影响,逐渐变得宽阔肥大,装饰也日趋繁缛。
清朝后期,满族女子的旗袍外轮廓呈长方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宽大平直,造型线条硬朗,下长至足。初时无领,后来出现马鞍形领(又称元宝领)掩颊护面,甚至直抵耳垂。衫不外露,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衣襟有“一”字襟、缺襟等。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各色花纹,领、袖、襟、裾都施有多重宽阔的花边,有时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几乎看不出原来的面料。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许多正式礼服袍的整只衣袖分成数段,每段的图案风格、色彩和面料都截然不同。日常的旗袍一般不用马蹄袖,袖口平直而宽大,衣长掩足,袖端与衣襟、衣裾也镶有各色缘边。(www.xing528.com)
通过对清代旗袍的板型结构研究(图2-13),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图2-11
八片裙子的结构图(臧迎春绘制)
图2-12
(1)图清初彩绣旗袍(内蒙古白音尔灯清荣宪公主墓出土),(2)图清末彩绣镶宽边旗袍(传世品,转引自《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1)旗袍板型整体感强,浑然一体。旗袍采用前后衣身相连,衣身、衣袖相连等整体感很强的裁剪方式,衣片分割很少,只是在前后中心拼缝。
(2)继续沿用直线裁剪方式。服装内部结构的突出特点是肩袖平直,不收腰身,各个裁片均以直线轮廓为主。
(3)采用立领,对整套服装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图2-13
清代旗袍的板型结构(臧迎春绘制)
(4)采取大襟右衽的结构,遮盖性强。衣片的大襟和底襟的关系与汉民族传统中曲裾袍服的结构是一致的。
(5)突出中国特色的盘纽,既实用,又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6)旗袍长及地面,采用开衩的结构,提高了衣服的运动机能。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近代满族女子的旗袍并不显露腰身。特别是清朝后期,旗袍的结构宽大平直,用料厚重,装饰繁琐,满汉融合的服饰文化状态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女装在结构上的一些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直线裁剪、平面结构、没有肩缝、没有省道、没有上袖,通常只有袖底缝和侧缝相连的一条结构线,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结构简单舒展。衣服大多使用立领、盘扣、两侧多开禊、多大襟、对襟,多连袖和接袖,衣身较为宽松,遮蔽身体较为严密。这种样式、结构特点是满汉服饰相互融合,在近代女装中同时保留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服饰特征而形成的。例如,旗袍是满族的服装,但却遵从儒家学说“尊右卑左”的传统,采用汉族传统的右衽结构。
二维空间意识,直线裁剪方式,平面化的结构,使中国近代女装和人体之间形成较大的空间,衣服并不适身合体,而是宽肥拖沓,表现出中国式“重装”的又一大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