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女装的特征之一是通过繁琐复杂的服饰配套来区分严格的封建等级,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清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吸收汉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的“礼教”思想情有独钟,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汉族服饰中“礼”的传统,即强调“分贵贱,辨等威”的服饰功能。从历史来看,清代服饰在中国历代服饰中是最为庞杂和繁缛的,条文规章也最多,包括清朝政府根据封建统治的需要,所制定的严格的女性服饰制度。这种制度规定上层社会的女性往往要重叠穿用数层不同的衣服,佩戴各种装饰来达到服饰制度所规定的种种要求,以明确区分身份和等级。现以宫廷后妃的礼服、常服等作为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清朝的礼服制度自始至终没有太大的变化。当时后妃及命妇的礼服就是“冠服”,是女装中材料、样式、结构最为讲究,工艺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服装,也是当时“重装”的代表。所以,从对“冠服”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女装在服饰制度上的严格规定、鲜明的等级区分和繁琐的服饰配套。
通过对清乾隆皇帝的皇后——孝贤纯皇后朝服像的深入研究(图2-1),结合史料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清代后妃的“冠服”在服饰配套方面的着装规范是这样的:
(1)内穿朝袍。作为皇族,朝袍的颜色都是明黄色,其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和袍身组合而成的,袍长及地。开领和袖子的样式独具特色,开领是从领口右缘向右方斜着呈S形,因此与斜领或圆领右衽的一般款式不同。袖子是由袖身与接袖(约12cm宽)、综袖(又称中接袖)、袖端(即马蹄袖,又称箭袖)相接而成的,并且在腋下至肩部要加缝一段上宽下窄的装饰性护肩,领子后面也要垂挂明黄色绦,绦上缀珠宝。
图2-1
(1)图为孝贤纯皇后朝服像,(2)图为清顺治皇后佟佳氏(孝康章皇后)像(引自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像》)
(2)朝袍外穿朝褂。根据规定,穿朝袍时必须与朝褂配套。朝褂的形制是圆领口、对襟、缺袖(不设袖子)、无襞积(没有褶裥)、衣身的左右有长长的开裾直抵腋下。朝袍和朝褂等长,也垂至地面。
(3)遇有朝贺、祭祀等重大礼节,还要穿着朝裙。朝裙衬在朝褂之内。朝裙的款式是右衽背心与大摆直褶裙相连的连衣裙样式,在腰线有襞积,后腰缀有两根带子,可以用来系扎腰部。按照季节,朝裙被分为冬、夏两种形制,冬朝裙用缎料制作,缘以兽皮;夏朝裙用纱制作,缘以织锦。朝裙分为两截,上面用红色或绿色,下面用石青色,周身有很多细裥,衣身上装饰有龙纹。
(4)佩戴金约。在戴朝冠时需先戴金约,金约起着约发的作用。金约由十来片弧形长条的金托连接成一个圆圈,外面饰金云、青金石和东珠,里面用织金缎衬裱。每片金托中嵌青金石,两片之间用金云和东珠相隔。金片数和金云、东珠的多少反映出地位高低。在金约后面系金衔绿松石结和串珠数行,珠的行数和粒数也反映地位的高低。
(5)佩戴朝冠(图2-2)。皇后朝冠冬天用薰貂制作,夏天用青绒制作,冠体是圆顶呈半圆坡状,周围有一道冠檐。冠体上缀朱纬,冠顶呈宝塔形,共分三层,每层贯东珠各1颗,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3颗,珍珠各17颗,上衔1颗大东珠。朱纬上周缀7只金缧丝凤凰,每只凤凰身上饰东珠9颗,猫睛石1颗,每只凤凰的凤尾装饰珍珠21颗。冠后饰1金缧丝翟(雉鸟),翟鸟下垂珠结,由五行珍珠平排垂挂,每行有64颗珍珠串联,这种装饰称作“五行二就”。冠后从冠檐里边下垂倒葫芦形护领,护领下端垂明黄色丝绦两条,末端缀宝石。冠左右缀青色缎带。
(6)佩戴领约。领约是清朝女子穿朝服的时候佩戴在脖子上,用来压朝珠和披领的一种圆形项圈。它用金丝作托,上面分段镶嵌珊瑚,中间有点翠金片,每片上镶嵌东珠1粒,两端装饰金瓜形,末段还有金轴,在悬戴时可向外打开。领约每端垂两条丝绦,中间有珊瑚结将二绦相连,末端饰坠角。它以所嵌珠宝的质料和数目以及垂于背后的绦色来区分品级。
(7)胸前挂彩帨。彩帨是清朝女子穿朝服的时候挂在朝褂的第二粒纽扣上的饰物,它以色彩及有无纹绣来区分品级。彩帨一般长约1米,形状是上窄下宽,下端呈尖角形的长条。上端有挂钩、东珠或玉环,挂钩可以将彩帨挂在朝褂上;环的下面有数根丝绦,可以挂针管、小袋子之类的物件;再下面是一个圆形金银丝或画珐琅、或镂金嵌宝的结,彩帨就通过此结下垂。
(8)颈戴三盘朝珠(一盘珍珠,两盘珊瑚珠,图2-3)。朝珠是由佛教的数珠发展而来的。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因此,清代冠服配饰中的朝珠也和佛教数珠有关。按清代冠服制度,后妃、命妇凡穿朝服或吉服的时候,必须在胸前挂朝珠。朝珠由108粒珠贯穿而成,每隔27颗珠子就要穿入1颗材质不同的大珠,称为“佛头”;其中与垂于胸前正中的那颗“佛头”相对的1颗大珠叫“佛头塔”,“佛头塔”缀黄绦,中穿背云,末端坠一葫芦形佛嘴。背云和佛嘴垂于背后。在佛头塔两侧缀有三串小珠,每串包含10颗小珠。一侧缀两串,另一侧缀一串;男的两串在左,女的两串在右。朝珠的质料以产于松花江的东珠为最贵重,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才能戴。
图2-2
(1)图为《清代帝后像》中孝贤纯皇后朝服像描绘的朝冠(北京故宫博物院藏),(2)图为清代皇后朝冠实物(北京故宫博物院藏),(3)图为绘制的朝冠(选自《大清会典图》)
图2-3
(1)图是根据传世实物描绘的清代朝珠(引自《中国历代妇女妆饰》,高春明绘),(2)图是配戴朝珠的清代皇后(引自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帝后像》)
(9)垂饰三对耳坠。清朝满族女子的传统风俗是一只耳朵上三件耳饰,称环形穿耳洞式的耳环为“钳”,因此后妃们穿朝服时要“一耳戴三钳”。
(10)穿高底“旗鞋”(图2-4)。脚上要穿袜子和高底“旗鞋”(又叫“花盆底”“盆底鞋”“马蹄底”)。
可想而知,穿上如此配套严格、繁琐复杂的服饰,起立坐卧时的行动一定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是非常不方便的,而这恰恰是“重装”的特征。
图2-4(www.xing528.com)
(1)图为鞋底形状是上窄下宽的高底“旗鞋”,(2)图为鞋底形状是上宽下窄的高底“旗鞋”,上绣缎钉绫凤戏牡丹纹(传世实物,原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其实,除了层层叠叠的穿衣方式以外,在宫廷女性当中,根据穿着者等级身份和季节的不同,其服饰形制和配套又有严格的区分。举上文中所提到的朝褂为例,上层女性所穿的朝褂又分为“龙褂”和“吉服褂”两大类,根据穿着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区分。“龙褂”是圆领口、对襟的样式,衣身的左右设有开衩,平袖口,衣身较长,一般与所穿的朝袍相对应,只能由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等人穿用。皇子福晋、亲王福晋、守郡王福晋、固伦公主所穿的朝褂不叫“龙褂”,而叫“吉服褂”。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所穿的“龙褂”又分三种不同的款式,颜色都是石青色,并且要用织金缎或织金绸镶边,其中每一种款式也有严格规定(图2-5):
款式一:圆领对襟,类似有后开裾的无袖长背心。从胸围线以下作襞积(褶裥),其装饰纹样是在胸围线以上前后各绣立龙2条,胸围线以下则横分为4层,第一层和第三层分别织绣行龙纹样,也是前后各两条;第二和第四层分别织绣万福(蝙蝠纹)、万寿(团寿字纹)纹饰,各层之间都用彩云相间。
款式二:圆领对襟,无袖,后开裾,是腰下有襞积的长背心。装饰纹样是前胸后背各织绣正龙1条,腰帷织绣行龙4条,下幅织绣行龙8条。三个装饰部位下面都有寿山纹和平水江牙等纹饰。
款式三:圆领对襟,无袖,无襞积,是左右开裾至腋下的长背心。前后身各织绣两条大立龙相向戏珠的装饰纹样,下幅为八宝寿山江牙立水纹饰。
图2-5
清代女式龙褂款式[(1)图引自《中华服饰艺术源流》,(2)图为传世实物,原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外,这三种朝褂领后都垂有明黄色绦,绦上缀饰着珠宝等。
与礼服相对的服装叫常服、便服,它是清朝宫廷女性及士庶百姓平常家居时所穿的衣服。清朝后妃的常服与礼服不同,根据《慈禧太后着色照片》和《孝贞显皇后常服像》的描绘和相关的史料记载(图2-6),可以看出上层社会女性的常服形制。
图2-6
(1)图为慈禧太后身着常服的着色照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慈禧写真像》),(2)图为孝贞显皇后常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贞妃常服像》)
(1)身着衬衣或氅衣,多层套穿。清代女式衬衣的基本样式是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没有开禊,长衣有五粒纽扣,衣长至脚踝。袖子形式有舒袖(袖长至腕)、半宽袖(短宽,袖口加接二层袖头)两类,袖口内再另加饰袖头。以绒绣、纳纱、平金、织花的面料为多。上层社会女性,即使是日常服装,也要周身加边饰,而晚清时的边饰更是发展得越来越多。氅衣一般穿在衬衣外面,形制类似衬衣,只是左右开衩至腋下,纹饰更加华丽考究。
(2)佩戴围巾。女子穿衬衣和氅衣时,还在脖颈上系一条宽约2寸,长约3尺的丝绸围巾,其围法是将围巾从脖子后面向前围绕,右面的一端搭在前胸、左面的一端掩入衣服捻襟之内。围巾一般都绣有花纹,花纹与衣服上的花纹配套,讲究的还镶有金线及珍珠。
(3)在氅衣外有时套穿如意云头领。
(4)有时套穿对襟、下摆装饰有排穗的坎肩。
(5)梳“一字头”,头戴钿子等丰富的头饰。
(6)胸前挂念珠,佩戴耳饰、手镯、金护指等。
(7)脚登高底“旗鞋”。
后妃们的常服虽然比礼服随意了许多,但从上述描述中仍可看出其在穿着上是比较繁琐的,不失“重装”特色。
清代汉族女子的服饰与明代并没有显著区别,礼服和常服的差别也不是很大,都主要包括袄裙和披风等。在女子婚嫁及入殓等重大仪礼场合一般要穿用凤冠霞帔,有时还戴云肩。其穿衣的形制是这样的:内穿贴身小袄,多以粉红、桃红和水红等红色为主;小袄之外穿大袄,有单袄、夹袄、棉袄、皮袄之别,袄一般比较肥大,长度要到膝盖以下,领子以圆领和斜领为主,很少用高领;下裳穿的是长裙、裤子,裙子的颜色也是以红为贵,款式变化从百褶裙到凤尾裙,不一而足,裤子也有宽窄之别,腰上常系一条宽阔的巾带;有时在这些衣服之外穿披风,披风相当于外套,上面有领子,对襟大袖,衣长到膝盖,上绣有五彩夹金线的花纹,后来又用平金的团花和水脚作装饰,甚至还点缀有各式珠宝。除此而外,汉族女子盛行缠足,穿小巧的弓鞋。多重穿衣的方式,衣服又宽松肥大,特别是缠足的存在,使汉族女子的行动举步维艰。
严格的封建服饰制度,繁琐的服饰配套,分明的服饰等级,体现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一贯强调的“礼”的内涵。“礼”在儒家学说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而衣冠服饰正是“礼”的重要内容。衣冠服饰的完备,可以主国运兴衰,等级有序;衣冠服饰的风格,可强化伦理观念、人格修养。可见在儒家眼里,服装即是等级尊卑之礼的标志,是社会政治伦理秩序的表现,也是教化人群,正教理纲的重要手段。因此,儒家对服饰制度相当的重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作为传统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具有强烈的社会身份符号意味,其首要功能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装饰审美,不是机能性,而是要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井然的统治秩序,是要完成“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政治使命,是封建等级秩序的标志,是与封建等级制度密切联系着的。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显著特征在近代中国女装当中得到了深刻体现。
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场合、季节和身份是穿衣行为所要考虑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强调多重穿衣,以及日益严密复杂的服饰配套是“贵贱有别”思想在服饰中的核心表现,因此它也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女性“重装”的思想基础。由此可见,中国近代女装的样式、结构具有重要的社会符码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