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井震联合储层特征平面分析策略优化

井震联合储层特征平面分析策略优化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次研究的主要思路:首先通过储层砂体厚度平面分布图,分析储层砂体的平面分布特征,根据单井沉积相解释及连井沉积相剖面分析成果,结合本区的古物源古沉积背景,在地质概念模式和沉积相绘制原则的指导下,同时,充分利用地震振幅属性切片,对各类沉积微相进行合理的平面分布组合,从而实现地质合理的沉积微相平面成图。最后,应用储层的沉积相、砂体厚度、孔渗饱属性平面分布图,对储层的平面综合特征加以解释和分析。

井震联合储层特征平面分析策略优化

储层平面综合特征主要包括储层厚度、沉积微相、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本次研究的主要思路:首先通过储层砂体厚度平面分布图(图7-57),分析储层砂体的平面分布特征,根据单井沉积相解释及连井沉积相剖面分析成果(图7-58),结合本区的古物源古沉积背景,在地质概念模式和沉积相绘制原则的指导下,同时,充分利用地震振幅属性切片(图7-59),对各类沉积微相进行合理的平面分布组合,从而实现地质合理的沉积微相平面成图(图7-60)。其次,在上一步沉积微相的控制下,参考本区的地震信息,选择合适的成图方法,进行相控下的储层砂体厚度、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平面成图。在绘制渗透率平面图时,应该充分考虑本区较好的孔渗相关性,利用孔隙度的平面分布趋势约束成图。最后,应用储层的沉积相、砂体厚度、孔渗饱属性平面分布图,对储层的平面综合特征加以解释和分析。本次储层的平面综合特征研究侧重于研究区的一类储层,主要为沙二下的23、24、33、34、42、44、51、52 八个主力小层。以23、24 小层为例进行储层平面综合特征描述(图7-61 和图7-62),由于篇幅所限,其他六个小层不做详细描述。

图7-57 小层砂体厚度平面分布图

图7-58 单井沉积相的平面投点分布图

图7-59 地震振幅属性切片

图7-60 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

图7-61 23 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

(www.xing528.com)

图7-62 24 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

1.24 小层储层平面综合特征解释

24 小层砂体厚度和振幅属性切片图(图7-63(a))表明,砂体发育区主要位于工区东部的3-283、4-40、3-339 井区,西北部的W51-78、W51-73、W51-82 井区,南部的WC51-50、W51-C33、W51-22、W51-189 井区,工区中部砂体欠发育;从砂体分布的形态看,工区东部3-283 等井区砂体呈NNW 方向条带状展布,西北部的W51-78 等井区砂体厚度虽稍逊于东部厚砂区,但相对稳定,形态呈朵叶状,南部的W51-C33等井区砂体也呈条带状展布,但延伸相对较远。从24 小层的沉积微相图上看,总体来说,工区西部的水下分流河道要比东部的发育。其中,在西北部发育一个轴向为NNW 方向的三角洲朵叶,水下分流河道发育连片,前缘席状砂呈席状分布于河道末端。此外,西南部还存在一条规模较大的NW 或NNW 方向的分流河道,东部NNE 方向的分流河道规模则相对较小,延伸也较短,水下分流河道的展布特征反映该小层沉积时,主要受控于NNW 方向的物源,NNE 方向的物源影响相对较小。远砂坝遍布于整个工区,泥质沉积主要位于工区的中部地区,其零星分布于分流河道间。该小层物性及含油性平面分布图(图7-63(b)~图7-63(d))显示,储层物性与沉积微相的展布特征基本吻合,沿水下分流河道方向分布的物性要好于前缘席状砂的物性,远砂坝物性由于泥质含量偏高,而显得稍差;含油饱和度平面分布则反映了含油性分布除了受沉积相控制外,还受物性、构造及断层的影响,在分流河道和前缘席状砂优势相区,以及物性较好、构造高位和断层处含油性较好。

2.23 小层储层平面综合特征解释

从23 小层砂体厚度和振幅属性切片图(图7-64(a))上看,工区西北部W51-74、W51-72、W51-70 井区砂体连片发育,往工区的东南方向,砂体发育程度逐渐变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沉积古物源方向。此外,在工区的西南和东北两端也有一定的砂体发育,呈条带状展布。从23 小层沉积微相图上看,工区西北部往中部W51-74、W51-70、W51-95、3-448 沿线水下分流河道规模较大,水动力较强,分流河道侧向频繁摆动,砂体垂向叠置,形成连片分布特征;工区西南部W51-11、W51-25 井区的分流河道规模次之,东北部3-35、XP3-39 井区的分流河道规模最小,呈NE-SW 向细条带状展布,反映了23 小层沉积时期,来自NNW 方向物源占主导地位,相比于24 小层,工区中部及西北部NNW 方向的物源供应增强,东北部NE 或NNE 方向物源供应减弱。前缘席状砂主要分布于分流河道的两侧;远砂坝主要为一些泥质含量较高的薄砂层,遍布于整个工区;水下分流间湾等泥质沉积则零星地分布于分流河道间或末端。从小层的物性及含油性平面分布图(图7-64(b)~图7-64(d))上看,23 小层的物性含油性分布特征与24 小层的较为相似,也体现了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含油性的控制作用,即分流河道的物性含油性最好,前缘砂次之,远砂坝最差。同时,储层渗透率与孔隙度的分布特征极为吻合,反映了测井解释中二者较好的相关性。此外,工区南部断层处的含油性高值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断层对含油性的控制作用。

图7-63 24 小层储层综合特征平面图

(a)砂体厚度;(b)孔隙度;(c)渗透率;(d)饱和度

图7-64 23 小层储层综合特征平面图

(a)砂体厚度;(b)孔隙度;(c)渗透率;(d)饱和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