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单井物性及含油气性测井解释

单井物性及含油气性测井解释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中筛选了10 口井的单井解释成果图进行展示,包括曲线校正、岩性解释、物性解释及含油气性解释,其中的P2-C361单井物性解释成果图如图7-52 所示,红色曲线为校正后的自然伽马曲线、声波曲线。从误差统计的结果来看,本次物性解释的结果中,一部分与甲方提供的结果基本一致,但还有一部分储层的识别与解释存在差异。通常认为在无大的沉积变动情况下,邻井的砂体、物性应该基本一致。

单井物性及含油气性测井解释

利用测井解释模型,对研究区收集到的井进行了质控及补充解释,其中经过校正的井有367 口,平面分布情况如图7-51 所示。从中筛选了10 口井的单井解释成果图进行展示,包括曲线校正、岩性解释、物性解释及含油气性解释(表7-15),其中的P2-C361单井物性解释成果图如图7-52 所示,红色曲线为校正后的自然伽马曲线、声波曲线。从解释的成果上来看,4、5 砂组的储层物性与含油性最好,2、3 砂组次之,其余4 个砂组物性与含油性最差。通过对各个流动单元的砂体厚度、平均孔隙度、平均渗透率、平均含油饱和度及优势层(单个砂体厚度大于2 m,平均孔隙度大于10%)个数的统计(表7-14),将流动单元划分为三类:

图7-51 校正井平面分布图

一类流动单元8 个:23、24、33、34、42、44、51、52,砂体厚度1.44~3.88 m,平均孔隙度17.52%~20.5%,平均渗透率100.5~333.79 mD,平均含油饱和度39.69%~50.05%,优势层个数在15 个以上。

二类流动单元12 个:沙二下14、25、32、35、41、43、45、46、53、55、56、58,砂体厚度0.68~2.5 m,平均孔隙度16.08%~18.96%,平均渗透率49.57~183.88 mD,平均含油饱和度37.06%~41.73%,优势层个数在9 个以上。

其余流动单元均为三类流动单元。

图7-52 P2-C361 单井物性解释成果图

表7-15 流动单元储层物性统计表

续表

本次的物性解释工作,由于在预处理阶段对曲线进行了校正,校正的结果会引起物性解释结果的差异,特别是在部分储层的识别上,差异会比较明显。表7-16 为误差统计表,利用二次解释的结果与甲方提供的物性结果进行平均误差统计,发现二者的平均误差整体上并不大。从图7-53 可以看出,泥质含量的绝对误差主要集中在20%以内,峰值位于5%左右;孔隙度的绝对误差主要集中在4%以内,峰值位于0.5%左右;渗透率的绝对误差主要集中在1 mD 以内,峰值位于0.5 mD 左右;含油饱和度的绝对误差主要集中在30%以内,峰值基本为0。从误差统计的结果来看,本次物性解释的结果中,一部分与甲方提供的结果基本一致,但还有一部分储层的识别与解释存在差异。(www.xing528.com)

表7-16 储层物性绝对误差统计数据表

图7-53 物性绝对误差统计分布图

(a)93 口井泥质含量绝对误差统计分布;(b)109 口井孔隙度绝对误差统计分布;(c)105 口井渗透率绝对误差统计分布;(d)72 口井含油饱和度绝对误差统计分布

在研究区内绘制连井图,并结合本区的产油、产水开发数据,根据单井的各流动单元的动态开发数与其物性好坏是否一致,以及邻井的砂体的形态、厚度、分布等是否一致或相似,可以检测二次解释结果的可靠性,同时,也能加深对本区的储层分布情况的认识,有利于本区储层沉积解释工作的进行,如图7-54~图7-56 所示。以L1 连井线为例,单井图最右边的为产油量(红色)、产水量(绿色)数据,数据的长短代表产量的高低;中间蓝色表示孔隙度、红色表示孔隙度中的含油率。文51-63 井的32、33 流动单元累计产油量、产水量最高,23 流动单元的产量较低,比较其对应的孔隙度与含油率,可以看出,32、33 流动单元的要好于23 流动单元的,说明本次解释的结果与开发数据是比较吻合的,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本次解释的结果是比较可靠的。通常认为在无大的沉积变动情况下,邻井的砂体、物性应该基本一致。从L1 连井图上56 流动单元可以看出,W51-62、W51-70、W51-83 解释的砂体形态、物性基本一致,而W51-63 砂体形态明显发生变化,说明两者的沉积特征发生了变化,这点在前人提供的沉积微相平面图上得到了证实,也说明本次解释的结果是可靠的。在对其余井的解释结果进行质控分析时,可以用上述方法进行检验。

图7-54 L1 与L2 连井线平面分布图

图7-55 L1 连井线剖面图

图7-56 L2 连井线剖面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