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北向剖面的层序对比
南北向过濮6-110—文51-18 连井南北向剖面的沙二下可划分出两个三级层序(SQ1 和SQ2),缺失低水位体系域(LST)。层序界面位于沙二段的第4 砂组的底界。SQ1的HST 及SQ2 的TST 均可识别出4 个准层序组,其中的进积、退积和加积型的8 个准层序组横向上变化稳定,反映了浅水而非斜坡背景的沉积特征;有时准层序组被断层中断而缺失部分或全部(如濮6-133 第5 准层序组)。砂体在第3~5 准层序组中较发育且连通好,北部较南部发育且连通好(图5-2)。
图5-2 濮3-103—濮5-31 连井层序地层
2.东西向剖面的层序对比
以层序界面(位于S2X4 的底界)为准,沙二下可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SQ1 和SQ2),均缺失低水位体系域(LST)。SQ1 及SQ2 的进积、退积和加积型的8 个准层序组横向上变化稳定,濮3-374 井第5 准层序组被断层断失。东西向剖面的砂体的变化较复杂,多数在第3~5 准层序组较发育且连通好,第5 准层序组的砂体为进积型砂,第3~4准层组的砂体为退积型砂。有时,砂体在第4~8 准层序组及中部较发育且连通好,单个砂体厚,呈透镜状,第5~8 准层序组的砂体为进积型砂,第1~4 准层组的砂体不发育。此外,准层序组常被断层破坏或断失。
3.层序对比分析
经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沙二下亚段位于第8~5 准层序组的高位体系域是储集砂体最发育、物性最好、油气资源量最多的层段。(www.xing528.com)
根据51 口井的统计(表5-11),第8~5 准层序组的平均砂层厚度依次为4.9 m、11.1 m、5.8 m、16.3 m;平均砂岩百分比依次为14%、27%、17%、35%,从下往上呈递增趋势。第4~1 准层序组的平均砂层厚度依次为10.1 m、7.2 m、4.3 m、2.7 m;平均砂岩百分比依次为30%、19%、12%、7%,从下往上呈递减趋势。这一方面说明沙二下4 砂组底界确实是一个不同体系域的界面;另一方面也说明沙二下8~5 砂组砂层发育应属于高位域沉积,而沙二下4~1 砂组砂岩不断减少,应属于湖侵域沉积。
表5-11 沙二下段砂组砂岩统计
续表
由于高位体系域是在湖平面上升速度变缓、保持静止不动和开始下降时期形成的,此时沉积物的供给速度不断增加,因而可容空间逐渐变小,形成了一系列进积式沉积,在高位体系域发育的早期,可容空间仍旧较大,因而携带陆源碎屑物质的洪水入湖后快速沉积,形成浊积扇。但是,高位体系域中最典型的沉积体系是水退型三角洲,由于湖平面相对下降,可容空间减小,三角洲快速向湖盆中央推进,在其前方可发育三角洲前缘滑塌成因的浊积扇。到了高位体系域发育的后期,可出现河流和冲积扇。可容空间明显减少,从而在盆地缓坡发育河控型三角洲,在断垒带发育沿长轴方向的三角洲,高位体系域代表性的沉积体系是进积型三角洲,以沉积速率快、砂体发育为特征。三角洲前缘砂体受河流湖泊多种改造,细粒沉积物被淘洗干净,从而形成储集物性良好的储集体。
沙二下亚段位于第4~1 准层序组的湖侵体系域发育物性较好的储集层,向上泥岩厚度加大,是较好的盖层。其是在湖平面升降速率大于沉积物供给速率或由于盆地基底快速沉降,可容空间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形成的。在湖平面缓慢上升,可容空间增加的速度略大于沉积物供给速度时,发育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和水进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如果湖平面快速上升,可容空间增加的速度明显大于沉积物供给速度,盆地处于缺氧饥饿状态,此时,可发育洪水型浊积扇,广泛分布较深水暗色泥岩。
随着湖平面的持续上升,缓坡滨浅湖砂或水进式三角洲前缘砂不断受到波浪的淘洗,淘尽黏土级沉积物,形成分选和磨圆均较好的沿岸砂坝储集层,其向盆地方向和上覆的地层是与密集段相关的优质烃源岩和盖层,可形成砂体向陆方向歼灭的或滩坝砂体侧向尖灭的油气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