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油层内部结构面是指,在纵向沉积层序中,一期连续稳定沉积结束到下一期连续稳定沉积开始之间形成的,在岩性和测井响应特征上有别于上下邻层的特征岩性面。与结构层次划分相应,结构面的规模有大小之别,级别有高低之分,本研究的重点是第六级和第七级结构面,即单成因砂体的边界结构面和单成因砂体内部的加积面(一般以夹层形式产出),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做好空间结构研究的关键所在。
根据岩芯特征和测井解释结果,厚油层砂体内部的第六级结构面主要有3 种类型:泥质层、含砾砂岩层、钙质层。从岩芯特征来看,第七级结构面主要是单成因砂体内部的泥岩、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薄夹层,厚度一般为0.1~0.3 m,一般为洪后水道内的悬浮沉积或洪峰间河道内的细粒沉积,属水动力短暂变弱的沉积产物。
1.泥质层
泥质层的成因往往是一期河道沉积在沉积晚期,随着水动力作用的减弱而在下部砂质沉积物之上形成的一套泥质,也可以是水下分流河道间的泥质沉积,但随着后期河道逐渐发育及下切作用不断增强的影响,此前的泥质沉积物一部分会被侵蚀,但这种侵蚀作用还不至于下切至前期沉积的河道砂体,于是在两期河道沉积砂体之间便形成了泥质结构面,微电极测井曲线回返明显,幅度差减小,比较容易识别。
2.含砾砂岩层
含砾砂岩层主要由冲刷-充填作用形成,指位于河道底部的一套滞留沉积,此层分选和物性均相对较差(图2-4)。对研究区岩芯观察表明,虽然含砾砂岩层物性相对较差,但依然含油,只是原始油气充满度不如其上部砂岩段,电阻率回返程度较低。物性差的含砾砂岩层从岩芯上容易识别,但从测井曲线上识别尚有一定难度,故在做空间单成因砂体划分时,需要参考连井剖面上各结构体的空间位置及接触关系来开展综合识别。
图2-4 厚油层当中的结构面(PJ3 井)(www.xing528.com)
3.钙质层
正韵律水下分流河道储层的下部物性一般较好,是孔隙水的优势渗流部位,也是钙质优先沉积场所,易形成钙质砂岩,此为钙质层成因之一。另外,从厚油层岩芯特征来看,河道顶部与上覆泥岩接触位置的钙质层也较发育。所以,钙质层的成因之二也可能是早期黏土矿物转化过程中产生的钙离子,在沉积砂体顶部成岩而成的。不管钙质层属于哪一种成因,厚油层内部的钙质层指示了单成因砂体的顶、底面,属六级结构面之一,可作为多期单成因砂体叠加的佐证(图2-5)。
图2-5 厚油层内部钙质层分布模式
至于研究区厚油层内第七级结构面,从岩芯特征来看,主要是单成因砂体内部的泥岩、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薄夹层,单层厚度一般为0.1~0.3 m,一般为洪后水道内的悬浮沉积或洪峰间河道内的细粒沉积,属于水动力短暂变弱的沉积产物。
开展储集砂体划分和识别不同级次结构面必须遵循所研究对象的沉积规律,按照点-线-面-空间的思路开展全方位研究。一般地,如果是不同河道单元叠置,其间出现的泥质、钙质和冲刷面第六级结构面具有横向延续较稳定或略呈渐变的特点。如果在厚油层中的结构面不连续、井间不可追,则这种结构面有可能是单成因砂体内部的第七级结构面(图2-6)。
图2-6 厚油层中的第七级结构面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