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艺学范畴里,结构工艺性是指产品在某种生产规模时,完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其结构应具有生产率高、生产成本低的工艺过程(方法)的适应性。对塑件说来,其形状结构、尺寸大小、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与成型工艺和模具结构要相适应。
通常,评价一个产品的结构工艺性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要素的数目 要素是指组成某整机、部件的塑件或构成某塑件的各形面和尺寸。要素数目多的产品一般不容易生产,当然工艺性也就差。
(2)结构的相似性(继承性) 新设计的产品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采用经过生产实践和实际使用考验的结构要素越多,越容易生产,质量也容易保证,工艺性也就好。(www.xing528.com)
(3)原材料的选择和利用率 在满足强度的条件下,尽量采用便于采购、价格便宜的材料。原材料的利用率是指热塑性聚合物回头料再次掺和使用的问题。这一点不仅区别于金属材料,也不同于热固性聚合物。这样的做法主要能使生产成本大幅度地降下来。要特别注意,有色泽要求的慎用回头料。
(4)塑件应易于成型制造 这是结构工艺性最主要的要求,这一点在下文将详细论述。对于塑件来说,特别是由于成型方法(需用模具)的原因,要充分注意到脱模、分型和排气等问题。要考虑到补缩和冷却问题;除非有特殊要求,应避免出现明显的各向异性问题发生,这对光学塑件尤其重要;而一般结构件会因各个方向的收缩差异而产生变形。
塑件工艺性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设计人员考虑是否周全。它对成型工艺和模具结构都有重大的影响。当塑件工艺性较差时,成型工艺条件必须严格控制,否则容易产生各种缺陷。另一方面对模具设计也提出苛刻的要求,往往需要模具本身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以及很高的制造精度,有时甚至无法设计出合适的模具。实践证明,塑件结构的工艺性是与生产经验相关的,因此,必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仔细观察、精心研究和不断地积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