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产业的快速变化,带动了服装表演行业的高速发展,这对模特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国模特的职业教育以社会培训机构和院校培养这两种模式为主。社会培训机构通常是以模特公司或企业形式介入教育市场,培训时间较短,以培养模特职业技能为目的,注重实用性。相比之下,纺织、艺术、体育类等高等院校开设的服装表演专业是以学历教育为目的,在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比较系统,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人才,挖掘更多文化产业和创意时尚产业相关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为目的。除此之外,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同时培养了大批模特教育、时尚编导、形象设计、服装设计与管理、市场营销、时尚媒体公关、时尚品牌推广等与时尚创意产业相关的专门人才。然而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在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仍普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改善,诸如专业实践力度以及与市场的结合仍需加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及实用性有待提高,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有待创新等。
(一)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
服装表演是应用型的专业,实践性极强,所以,培养应注重将课堂学习内容用于实践,为时尚产业创造有实用价值的人才。但从目前来看,大部分高等院校服装表演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注重的主要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而实践教学及管理的重视度相对较弱。也有一些院校由于所处区域的时尚产业发达程度不高,缺少实践的环境和条件。一般来说,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只能“入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尚不足以适应服装表演舞台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更不具备在舞台上的表现力和驾驭能力。服装表演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其演出实践的重要性,如果学生缺少大量演出实践,并且课堂学习内容不能随着时尚产业发展同步更新,与职业本身所需要具备的素质要求不统一,就会造成学生步入行业后产生极大的不适应。实践是服装表演教学的成果体现,只有把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培养人才的最佳效果。
(二)统一化培养与具体化要求不对称(www.xing528.com)
高校的统一培养模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表演及相关实践中风格程式化,缺乏个性,缺少自己的风格特点,灵活性不足。多数学生对国际时尚流行趋势的变化缺少敏锐的洞察能力,对服装表演的理解不够深刻,不能根据服装、音乐的风格变化及舞台环境的改变调整出相应的展现形式。然而不同类型的服装表演对展示有着不同的要求,单一化、模式化的风格特征根本无法适应需求,这就导致高等院校培养的学生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调整才能真正融入专业T 台。
(三)专业人才基础薄弱
在时尚业发达的国家,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优秀模特的培养经验。模特的培养一般是通过专业的机构进行,许多模特在幼年就开始接受严格、系统的身体素质训练以及文化教育,在身体形态得到较为完美塑造的同时,文化素养和独特的个性也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培训机构一般将培养课程分成模特修养、模特专业培训和实践体验三部分。除了教会学员如何健身,保持良好的体型,还为学员提供学习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以及如何快速掌握国际上最新的流行信息。在对模特内涵的培养上,开设世界文化、心理学、社交礼仪等综合课程,培养模特形成具有魅力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在面对观众以及摄影、摄像机的时候,能够通过形体语言和有修养的谈吐游刃有余地表达和展现自己。在课程的安排上注重训练课和实践课的结合,让学员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舞台经验。除此之外,还开设专门的体验课程,让学员了解国际知名模特、社会名人的生活和社交方式,安排学员出席高层次的社交活动,并邀请国际知名模特、摄影师、编导亲自来为学员传授经验。相比较而言,中国模特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基础较为薄弱,许多模特在艺术审美、文化素养和个性培养等方面都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要解决这些问题,高等院校服装表演专业必须注重教育改革,加快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培养,重视夯实人才的综合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