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型毫米波近炸引信的工作高度范围为30~100 m,因此在此高度下考虑探测器的前视定距工作。载弹的落角范围约为40°~75°,且探测器位于引信前端与弹轴垂直,探测天线法线方向与弹轴平行。考虑下述两种情形:①相同探测角(45°),不同高度(20~90 m,每隔10 m进行一次测量);②相同高度(100 m),不同落角(40°~75°,每隔5°进行一次测量)。仿真得到不同条件下的探测器和、俯仰差通道回波幅度与测量误差,如图5-9所示。
图5-9 相同俯仰角不同测量高度得到目标区域与探测器之间斜距离结果
(a)探测器高度20 m;(b)探测器高度30 m;(c)探测器高度40 m;(d)探测器高度50 m
图5-9 相同俯仰角不同测量高度得到目标区域与探测器之间斜距离结果(续)
(e)探测器高度60 m;(f)探测器高度70 m;(g)探测器高度80 m;
(h)探测器高度90 m;(i)误差曲线
在没有考虑任何杂波与方位向测角误差干扰的情况下,在落角为45°,且不同探测高度的条件下,本章提出的定距算法的仿真测量精度能够达到0.65 m,说明了在载弹落角相同时,不同的工作高度对于最终的定距结果的影响较小,能够达到预设定距精度。在相同的探测器工作高度,改变探测波束俯仰角,测距结果如图5-10所示。(www.xing528.com)
在不同的落角条件下,对于实测斜距离的误差也相应有所区别。当落角增加时,测量误差趋近最小值。仿真实验2通过两组测试,反映出了弹载探测器能够高精度测量探测器与目标区域之间的斜距离,与理论推导相符,说明了该测距算法的可行性。
图5-10 相同测量高度不同测量落角得到目标区域与探测器之间斜距离结果
(a)探测波束俯仰角40°;(b)探测波束俯仰角45°;
(c)探测波束俯仰角50°;(d)探测波束俯仰角55°
图5-10 相同测量高度不同测量落角得到目标区域与探测器之间斜距离结果(续)
(e)探测波束俯仰角60°;(f)探测波束俯仰角65°;(g)探测波束俯仰角70°;
(h)探测波束俯仰角75°;(i)误差曲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