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动物饲养多采用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以提高生产效率。在集约化的饲养条件下,由于动物活动空间限制,导致高密度动物群体生存环境拥挤,容易导致动物之间或人畜之间的疾病传播。因此,为了保持动物的健康和经济效益,直接对动物施用改善营养和病害防治用药成为普遍的做法,或在饲料中添加一定的药物达到相同的预防效果。用药频率的增加以及用药剂量上的不当,容易造成食品中兽药或其代谢物等的蓄积。除动物病害防治用药和饲养添加用药外,食品保鲜过程中加入抗微生物制剂,以及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操作人员为自身疾病预防而无意带入的某些化学物也可导致兽药残留。
常见的兽药种类可分为治疗用兽药、预防用兽药、促生长剂以及畜牧管理用兽药等,具体包括抗菌剂、抗寄生虫药和激素类药物等。常见的兽用抗菌剂有磺胺类药物、β-内酰胺类药物、四环素药物等;抗寄生虫药包括驱肠虫药物和抗球虫药;激素类药物主要是类固醇类化合物,分为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
兽药残留对人体的毒性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敏症状和人体产生药物的耐受性。例如俗称为“瘦肉精”的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药物,能刺激肾上腺素分泌而导致心跳加快,心律失常,肌肉震颤等副作用,可引发严重的急性中毒。兽药对人体的慢性中毒症状可表现为破坏人体的造血和器官功能,干扰人体内源性激素的正常代谢,甚至造成致畸、致癌、致突变的潜在风险。部分抗菌类兽药的使用可引起动物或者人类的过敏反应,如休克、气喘、气闷、皮疹等症状。预防治疗动物疾病的用药,容易引发病原体产生适应性变化,敏感菌株消灭后,耐药菌株大量繁殖,迫使用药剂量加大从而增加食品中药物残留量。当人食用兽药残留量高的食品后,可能引起耐药菌和条件致病菌在人体肠道系统中的大量繁殖,导致肠道感染、腹泻和维生素缺乏等症状。当人畜共患病爆发时,这些耐药菌株对人用抗生素也产生耐受性,降低医治的作用效果,引发更严重的公共安全问题。
1.治疗用兽药
治疗用兽药指用来控制农场或家庭饲养动物传染性疾病的药物,包括治疗动物的致病菌、体内和体外的寄生虫和真菌。使用的治疗剂量要能够消除导致疾病的致病菌,并且不能对动物的长远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治疗用兽药通常采用对动物肌肉直接注射,一般是间断的、个别的用药。当大批量动物感染时,也可以将药物添加入饲料中或混于饮用水中供患病动物服用。服用方式和剂量和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否则会造成动物药物残留而造成食品安全风险。
2.预防用兽药(www.xing528.com)
预防用兽药主要用于预防大规模动物饲养过程中疾病流行,对高风险的禽肉和猪肉生产体系尤为重要。预防用兽药的用药方法是通过喂饲药物(饮用水、饲料)或用药物浸泡动物。预防措施的实施有别于治疗目的,通常是持续地、普遍地在饲料和水中添加,但是较难控制每一头饲养动物的剂量,容易导致某一动物个体的可食组织出现药物残留超标。
3.促生长剂
促生长剂可分为抗菌剂和同化激素类药物两大类。抗菌剂通过抑制动物肠道内自身存在的某些细菌的活性,来改变动物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从而更有利于提高饲料转化率和营养成分吸收率,促使动物体重加快增长。抗菌剂的不当使用易造成致病菌耐药性,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同时保证动物健康和动物福利在内的良好饲养管理。同化激素类促生长剂通过加快动物的新陈代谢发挥促生长的作用,包括天然和合成的类固醇类药物。此类药物经常以小药丸的形式埋植于动物的耳下,随后被埋植的药物匀速稳定地释放以达到促生长的作用。使用了同化激素药物的动物必须经过规定的停药期后,才能进行屠宰,减少激素药物残留对人体的影响。
4.畜牧管理用兽药
畜牧管理用兽药包括生育调节剂和镇静剂等。动物养殖场可以使用生育调节剂控制动物的生殖,通过调节生殖能力而控制动物的分娩。同时,适量使用生育调节剂还可增加奶牛产奶量,但需严格遵守停药期规定,确保牛奶中兽药残留低于限量标准。镇静剂作为降低动物的兴奋和紧张情绪的药物,可以减少动物被运送到屠宰场的过程中产生的紧张或攻击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