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1 地形地貌
区内地形主要以山区为主,在山间河谷阶地分布有河谷平原,根据区域地形条件,把区内地貌形态分为山丘区和平原区两个地貌单元。下面分区详细叙述如下。
(1)山丘区:广泛分布于辽源市行政区,主要有侵蚀剥蚀小起伏中山与侵蚀剥蚀低山组成。侵蚀剥蚀小起伏中山为区域内山势较高的山体,主要分布在东辽县大荒顶子山、大梨树河东部,东丰县大横道河和梅河两侧及小沙河东北部,其他地方零星小面积分布,山体岩性主要为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侵入岩,主要有花岗岩、白岗岩、花岗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侵蚀剥蚀低山在区内大面积分布,岩石成因即有侵入岩又有沉积岩。侵入岩主要以花岗岩、白岗岩、花岗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为主,局部分布有花岗伟晶岩;沉积岩主要有古生界的沉积变质岩和中、新生界的沉积岩,岩性主要为变质岩、砂岩、页岩、砂砾岩及洪积坡积物。
(2)平原区:分布在辉发河及支流两岸漫滩、阶地。区内河谷较窄,宽度一般在2km左右,风化花岗岩构成了平原区的基底,上覆第四系沉积物,第四系沉积物具双层结构,上部为亚粘土、亚砂土,局部为淤泥质亚粘土,下部为中粗砂、砂砾石。含水层因所处地貌单元、含水层的结构、岩性等不同,其富水性不同。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水层厚度5m左右,含水层由全新统冲积物构成。岩性以中粗砂、砂砾石为主,
5.2.1.2 地层岩性
辽源市地质构造位于阴山—天山东西向复杂构造带东段与新华夏构造体系交汇处。区内构造复杂,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华夏式构造等形迹均有出现。同时区内岩浆活动强烈,有多期岩浆喷发—侵入旋回,加里东期、华力西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岩浆岩均有发育。受构造、地质条件影响区内沉积岩分布面积较小。区内主要地层按成因由老至新叙述如下:
1.沉积岩
(1)古生界(PZ)
奥陶系(O)——志留系(S)为一套火山——沉积变质岩系,零星出露,常有重金属矿化,由各种片岩、片麻岩、石英砂岩、大理岩、灰岩等组成。
(2)中生界(MZ)
侏罗系上统安民组(J3a):主要分布于矿务局北部半拉山一带。岩性为凝灰质砂岩、角砾岩等。
侏罗系上统长安组(J3c):分布在矿务局一带。主要岩为砂岩、页岩组成,局部夹凝灰质砂岩和煤层。
白垩系下统泉头组(k1q):主要岩性为紫红色砂岩、砂砾岩,于市区北部有出露。
(3)新生界(www.xing528.com)
第四系中更新统(Q2):黄褐色亚粘土夹薄层白色亚粘土,具蒜瓣状结构和大孔隙,含铁锰结核。
第四系全新统(Q3):广泛分布于河谷平原,由冲积、洪积、坡积物组成。冲积物分布于河谷区,岩性为黄色、青灰色亚粘土、亚砂土、砂砾石等。洪积、坡积物主要为一些砂砾石块,广泛发育于山麓谷坡之上。
2.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多期发育,岩性复杂,分布广泛。其中华力西期黑云母花岗岩分布面积较广。按成因区内岩浆岩可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两类。按成因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喷出岩:区内喷出岩分布面积较小,都为零星分布,按时间先后分述如下:
①加里东期:区内加里东期喷出岩主要有:早奥陶系西保安组,岩性为斜长角闪片岩和斜长角闪粒岩;中奥陶系石缝组,岩性为片理化酸性熔岩;志留系林山组,岩性为变质酸性、中性熔岩。
②华力西期:早石炭系鹿圈屯组,岩性为安山岩,中酸性熔岩;早二叠系大河深组,片理化酸性熔岩,安山岩。
③燕山期:晚三叠系大酱缸组,岩性为中酸性熔岩及其凝灰岩;中侏罗系下架街组,岩性为安山岩,中酸性熔岩;晚侏罗系德仁组,岩性为安山岩,玄武安山岩及其凝灰岩;晚侏罗系安民组,岩性为安山岩及其凝灰岩。
④喜山期:新近系上新统船底山组(βNCh),岩性主要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块岩,分布于辽源市区的西北部一座英山、老道山;第四系大孤山组,岩性为普通玄武岩和橄榄玄武岩。
(2)侵入岩
①加里东期:泉眼沟岩体,岩性为片理化、云英岩化白云母花岗岩。
②华力西期:第一侵入期,双凤山岩体,岩性为橄榄辉长岩;刘大院岩体,岩性为石英闪长岩;第二侵入期,辽源岩体,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和焦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第三侵入期,杏山岩体,岩性为普通花岗岩。
③燕山期:第一侵入期,于家堡岩体,岩性为辉长岩;葫芦头沟岩体,岩性为石英闪长岩;第二侵入期,大寒葱顶子山岩体,岩性为黑云母斜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第三侵入期,红石砬岩体,岩性为钾质花岗岩和石英正长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