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一个刃型位错从晶体一侧移动了xi距离(见图2-10),则剪切变形量为(xi/L)b,晶体的平均切应变为
图2-10 刃型位错与滑移变形
式中:b为Burgers矢量的大小。
若位错总共有N个,则切应变为
分别定义位错的平均移动距离和位错密度(dislocation density,对其的具体定义和解释参见2.9节)如下:
式(2-7)即为由刃型位错引起的切应变的表达式。对螺型位错可以得到相似的结果。将式(2-7)对时间微分,得到
式中:是位错的平均移动速度。
位错移动的结果是使晶体产生整体变形。对单晶体进行拉伸试验发现,晶体会沿特定的面产生滑移。如图2-11所示,设外力F的作用面面积为A,则滑移面的面积为A/cosφ。沿滑移面作用的切应力τR称为分解切应力。根据几何关系以及切应力的定义,有
图2-11 分解切应力
式中:cosφcosλ称为Schmid因子,其值越大,相应的滑移系越容易被激活而产生滑移。
表2-1所示为各种金属临界分解切应力τRc的例子。添加少量杂质,τRc的值可大大提高,如表2-1中钛、银、铜的相关数值所示。临界分解切应力的大小取决于位错之间,以及位错与其他缺陷之间的相互作用。(www.xing528.com)
表2-1 单晶体的滑移系及相应的临界分解切应力[1]
晶体沿特定的面产生滑移,使得原先在晶体内部的面暴露于表面,即产生滑移面分离(glide plane decohesion)。晶体整体变形是滑移面分离的结果。滑移并不局限在一个滑移面上发生,可能的几种滑移形式如图2-12(a)~(d)所示,分别为单滑移、二重滑移、交滑移、波浪滑移。例如,螺型位错在原滑移面上运动受阻,则有可能转到与原滑移面相交的另一滑移面上继续运动,即产生交滑移。滑移区大多含有许多条滑移线,这些滑移线的集合称为滑移带。滑移的结果使得晶体的表面形成台阶(见图2-12(e))。滑移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波浪线。以上针对单晶体的讨论同样适用于多晶体。
图2-12 滑移形式
(a)单滑移;(b)二重滑移;(c)交滑移;(d)波浪滑移;(e)晶体表面形成的台阶
除了上面所述的滑移外,孪晶变形也可以引起金属的塑性变形。孪晶(twin)是指相互之间成镜像关系的晶体的两个部分,与镜面相当的界面称为孪晶面(twin plane)。孪晶变形如图2-13所示。
图2-13 孪晶变形示意图
晶格结构(见图2-13(a))在切应力τ作用下发生孪晶变形,如图2-13(b)所示,图中实线空心圆表示未发生位置移动的原子,虚线空心圆和实心圆分别表示变形前后的原子位置。在发生变形的区域,各个原子的位移与到孪晶面的距离成比例。在孪晶面的两边,原子排列成镜像关系。孪晶变形与滑移的不同之处有:孪晶变形使晶体中部分区域的晶格方位发生改变;变形的最小单位不是一个原子间距;孪晶区中各个原子都发生变形。与滑移相同的是,孪晶变形也是在特定的方向上发生的。当滑移比较困难(低温、高速,原子处在不易滑移的方位),形成孪晶所需应力小于滑移抵抗力时孪晶变形就可能发生。孪晶引起的变形一般较小,其作用和影响不在于变形本身,而在于改变晶格方位,激活不同的滑移系。密排六方金属的滑移系数目较少,因此,孪晶变形是其重要的变形机制。
刃型位错一般只在由位错线和Burgers矢量所确定的滑移面内运动。位错滑移是一种守恒运动,在特定条件(如高温环境)下,刃型位错也可能脱离滑移面,运动到相邻且与原滑移面平行的另一平面内,这种运动称为攀移(climb)。攀移是一种非保守运动,经高温淬火、冷加工变形或高能粒子辐照后,晶体中将产生大量的空位和间隙原子。这些过饱和点缺陷会促使位错攀移发生。
在位错的滑移运动过程中,其位错线的运动不一定是同步进行的。例如,当位错线的一部分遇到障碍受阻时,在原位错线上会形成局部曲折段。该曲折段位于滑移面内时,称为扭折(kink);该曲折段垂直于滑移面时,称为割阶(jog)。图2-14(a)、(b)分别是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中形成的扭折和割阶的示意图。两运动位错相互发生交割时,也可以形成扭折和割阶[2]。
图2-14 位错运动中出现的扭折与割阶示意图
(a)刃型位错运动;(b)螺型位错运动
刃型位错线移动(滑移)不同步时,产生的扭折为螺型位错。刃型位错中的割阶为刃型位错。攀移会使刃型位错线上形成割阶,位错线的整体攀移是通过割阶沿位错线的逐步推移来实现的。螺型位错中的扭折和割阶部分均与滑移方向垂直,因此均为刃型位错。
扭折在原滑移面内,可随主位错线一道运动,几乎不产生阻力,而且在线张力作用下易于消失。割阶与原位错线不在同一滑移面上,除非产生攀移,否则割阶不能随主位错线一道运动,从而成为位错运动的障碍,这一现象称为割阶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