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在 “全”字上生产加工环节最连点成线,上游、下游则略简,没有本质上、零风险地发挥质量和食品安全控制作用,在下游串货、品控管控等商业诉求上也不够精准。实践中,这两者的融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落地,例如成本的问题,载体、数据读入/录入硬件、软件匹配的问题,每个环节节点与载体的链接的可行性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会很快攻破。
过去的十年,企业、市场、政府与社会力量推行可追溯体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软件、硬件、载体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和多样化,消费者的认知和应用也做了品类教育,形成了可追溯体系的基础设施。但是这些体系中,有很多本质上不过是电子版或网页化的纸质生产批次记录和发货记录而已。对于以质量为核心驱动力的企业,对于像母亲做饭一样用心做产品的企业,这些是不够的:首先要保证 “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从土地、投入品、种子,到贮存、运输,到食品生产企业加工过程,到经销商,到渠道商,到零售商,到消费者;其次要保证 “准”,所有环节、节点的记录数据都是真实发生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
大多数可追溯体系的拥有者、建设者、记录输入者都是同一个人——食品生产者。所以,在 “全”字上生产加工环节最连点成线,上游、下游则略简,没有本质上、零风险地发挥质量和食品安全控制作用,在下游串货、品控管控等商业诉求上也不够精准。在 “准”字上,上游、下游的记录数据往往是食品生产者录入的,所谓 “保证所有批次可以追溯”缺乏验证,因此所谓 “严苛标准”缺乏监督。
从理论上而言,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解决这个问题,信息将不是体系拥有者录入,而是发生节点产生。(www.xing528.com)
实践中,这两者的融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落地,例如成本的问题,载体、数据读入/录入硬件、软件匹配的问题,每个环节节点与载体的链接的可行性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会很快攻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