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体系文件的策划和编写是实施整合质量管理体系的第一步。
(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其类型
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文件是指信息及其载体。如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操作规范、报告、标准、图样、记录等。载体可以是纸张,磁性的、电子的、光学的计算机盘片,照片或标准样品,或它们的组合。文件的形成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应该是一项增值活动(范桂梅等,2002)。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编制和使用文件是一项具有动态的增值活动:动态性表现在文件随着体系运作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使文件始终保持有效;增值性表现在文件的执行过程中,不断改善产品质量、减少损失、提高管理水平,赢得顾客信任,为企业带来效益。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指载有组织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职责分工、运行过程和方法、管理程序、作业指导以及全部记录的综合载体。
2.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类型
质量管理体系中使用的文件类型通常有以下几种。
(1)质量手册 列出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文件,其详略程度和编写格式可根据组织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而定。
(2)质量计划 规定由谁及何时应用程序和相关资源,通常包括质量管理过程以及产品和服务过程的程序。质量计划是质量策划的结果之一,可引用质量手册的部分内容或程序文件。
(3)规范 阐明要求的文件。如质量手册、质量计划、技术图纸、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规范可能与活动有关(如程序文件、过程规范、试验规范),也可能与产品有关(如产品规范、性能规范和图样)。
(4)指南 阐明推荐的方法或建议的文件。
(5)程序文件 提供如何一致地完成活动和过程的信息的文件。
(6)作业指导书 有关任务如何实施和记录的详细描述,可以是详细的书面描述、流程图、图表、模型、图样中的技术注释、规范、设备操作手册、图片、录像、检查清单,或这些方式的组合。作业指导书就对使用的任何材料、设备和文件进行描述,必要时,还可包括接收准则。
(7)记录 阐明所取得的结果或提供所完成活动的证据的文件,可用于正规化可追溯活动,并为验证、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提供证据。通常记录不需要控制版本。
(8)表格 用于记录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数据的文件。当表格中填写了数据,表格就成了记录。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通常包括:①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②质量手册; ③程序文件;④作业指导书; ⑤表格; ⑥质量计划; ⑦规范; ⑧外来文件; ⑨记录。
每个企业所需文件的多少和详略程序及作用的载体,取决于组织的类型和规模,过程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产品的复杂性,顾客要求,适用的法规要求,经证实的人员能力以及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所需要证实的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9)。
(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架构
如图8-3所示为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架构。
图8-3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架构
(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架构主要由文件化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文件、质量记录以及外来文件等文件构成。这几个层次的文件并非规定的要求,仅仅是建议。
(2)各层次文件可以分开,也可以合并,由企业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要决定。当各层次文件分开时,有相互引用的内容,可标明内容的文件名称和条目。
(3)下一层次文件的内容不应与上一层次文件的内容相矛盾,下一层次文件应该比上一层次文件更具体、更详细。
(4)外来文件包括顾客的图样、规范、法律和法规要求、标准、规章和维护手册等。组织应该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中明确哪些是外来文件并对其进行控制。
必须强调的是,标准要求建立形成文件的质量管理体系而不是一个文件体系。不同组织的形成文件的数量和详略程度与组织的过程活动和所期望的结果相关。ISO 9001:2015标准让组织在选择用什么文件描述质量管理体系时更加灵活,以方便组织用最少数量的文件来有效的策划、运作和控制各种过程并加以贯彻实施,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但并不意味着组织的管理体系文件越少越好。
为了证实过程已经按策划进行,证明产品和服务符合要求,凡是组织能够通过编写文件来为其质量管理体系增值并且证明符合性的地方,尽管标准没有明文规定,组织还是需要编写的,如工艺流程图或过程描述、组织机构图、规范、作业指导书、内部沟通文件等。
(三)质量手册编写说明
尽管国际标准化组织出于给很多小规模企业更多灵活性、不必生搬硬套编制形式化质量手册之目的,在新版标准中不再要求必须建立质量手册(如ISO 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但是,质量手册能充分展现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反映企业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总体策划,表达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及其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明确企业的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责,为内部质量管理和向顾客提供质量保证提供一致信息,因此,建议不必取消质量手册,而应对其进行简化修订,以便企业使用。
1. 质量手册的定义
质量手册是阐明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文件,为了适应组织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质量手册在其详略程序和编排格式方面可以有所不同。
2. 质量手册的编写要求
质量手册应包括以下内容。
(1)组织的有关信息,如名称、地址和联系方法,组织的业务范围,对组织的背景、历史和规模的简要描述等附加信息。
(2)如果组织决定在质量手册中阐述质量方针,质量手册可包括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陈述。
(3)反映体系覆盖的产品范围以及产品实现过程的范围,同时还应指出体系的使用范围。如是集团公司共享,还是子公司独立使用。倘若存在不适用的条款(如无产品设计开发责任),则应在手册中说明不适用的细节与合理性。
(4)在手册中应策划和确定管理体系的三类过程,并描述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建立 “过程系统图”或 “过程关联图”。
(5)在手册中建立标准与管理体系文件的对照表。
上述内容只是质量手册应满足的最基本的要求,组织可根据顾客要求和自身需要增加适当内容。
为了避免出现照搬全部标准条款的要求,使手册过于冗长而无人问津,新版质量手册只要将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体系范围、部门职责、策划的过程及其顺序和相互关系等描述清楚,建立标准条款和体系文件的对照表,就能清晰明了地展现体系的整体结构和对标准的应用情况。
关于质量手册编写范例,读者可参阅ISO 9000系列相关书籍。
(四)过程化程序文件编写简要说明
1. 程序文件
所谓程序,通常指为进行某项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程序可以形成文件,也可以不形成文件,这是为了让标准适应不同规模的企业,允许使用标准的企业在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时可以采用更加灵活的表现形式,但并不是说企业管理体系运行可以没有程序。每个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作业程序总是存在的,只是有些形成了文件,有些没有形成文件。
当程序形成文件时,通常称为书面程序或形成文件的程序。含有程序的文件便称为程序文件,它可以完全用文字来表述,也可用流程图表述。程序文件应该用过程化方法的思维来编制,不过,并不是用流程图编写的文件就是过程化方法。过程化方法的文件应该包括过程的输入、输出、使用资源、过程责任者、过程管理目标、过程的作业方法以及过程所控制的风险。
程序文件是一个过程的文件化形式,因此,每一个程序文件中都包含了至少一个过程。可操作的程序文件使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更加简单、有序和高效。
2. 过程化程序文件编写说明
企业为了确保规定的程序能得到一致的理解和有效的实施,通常都会将程序形成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所识别的顾客导向过程(COP)、支持过程(SP)和管理过程(MP)均应形成相应的程序文件,只不过其表达方式可根据组织的习惯、人员认知能力和文化水平,选用适当的方式体现。本书推荐一种过程化文件的格式,仅供参考。
过程化程序文件包含的段落和内容如下。
(1)目的 本程序文件编制和控制的目的。
(2)范围 规定本程序文件的使用和控制范围。
(3)术语和定义 对本程序文件中作用的专用名词和术语给出具体的含义和说明,便于阅读者和使用者有统一的理解。并不是每一程序文件都必须有术语和定义,这是根据文件的需要而定的。如果没有,本段就写 “无”。
(4)过程管理图或 “乌龟图”为规定过程管理的关键要素,对质量管理体系识别的每一过程应使用过程管理图或 “乌龟图”对其控制进行策划。这些图可以体现在质量手册中,也可以用单独的文件体现,不过,直接体现在程序文件中,方便对过程的理解和运用。
(5)作业内容 这是文件的核心,需要根据过程的作业步骤画出作业流程图,并配以文字说明每一步骤的作业重点,同时规定相应的职责和作业中需参考的其它文件及使用表单或应产生的记录。
程序文件通常用来描述跨职能的活动,需要时可引用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则用于描述某一职能内的活动,规定了开展活动的方法。
对活动描述的详略程序取决于活动的复杂程度、使用方法以及从事活动的人员所必需的技术和培训水平。描述活动时,通常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明确组织及其顾客和供方的需要;以与所要求的活动相关的文字描述和/或流程图的方式描述过程;明确做什么、由谁或哪个职能部门做,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做;描述过程控制以及对已识别的活动的控制;明确与要求的活动有关的文件和记录。
(6)附加说明 根据需要,对在过程流程图中不方便表达的,或需重点强调的,或需要进一步详细说明的内容附加说明。如果没有,就写 “无”。
(7)参考文件 列出文件所关联的或引用的文件名称,以便于查阅和检索。
(8)使用表单 列出文件所需要用到的表单名称,以便于检索和使用。
3. 过程化程序文件范例
如图8-4所示为以客户服务过程为例,实施过程分析的文件范例。
图8-4 客户服务过程
(五)作业指导书编写简要说明
1. 作业指导书是企业质量控制的关键
作业指导书是管理体系文件的第三层次文件,是针对某个部门内部或某个岗位的作业活动的文件,侧重描述如何进行操作,是对程序文件的补充或具体化。
所谓制造、生产或加工,就是以规定的成本、规定的工时,生产出质量稳定、符合规格或标准的产品。如果生产现场的作业,存在工序的前后次序随意变更、作业方法或作业条件因人而异的问题,一定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因此,对没有作业指导书就会产生不利影响的所有活动,都应当对作业步骤、作业方法、作业条件进行规定并贯彻执行,形成标准化的作业指导书,并据此对其进行管控。
很多企业的作业指导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作业指导书不规范、不全面、内容描述笼统,缺乏准确的定量规定,使操作者在面对诸如温度、温度、时间、使用量等决定产品质量的参数时,只能凭经验和感觉决定这些参数的值,这样很容易导致各工序的质量缺陷。高质量是通过准确控制每个工序来实现的,要生产高质量产品就要从研究和分析工序作业指导书开始。增加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人员,除了增加成本,对质量的提高并没有实质性帮助。因此,作业指导书的优劣决定了企业产品的质量水平。
作业指导书的类别,按内容可分为:①用于指导操作、检验、施工、安装等具体作业活动的作业指导书,如工艺规范、检验标准、抽样计划、质量控制计划、设备保养指导书、设备操作指导书等;②用于指导具体管理工作的各种工作细则、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等;③用于指导自动化程度较高而操作相对独立的标准操作规范。
编写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是:技术储备、提高效率、防止再发、教育培训。此外,还可以作为目视化管理的工具。作业指导书便于将企业成员所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文件的方式加以保存,这样企业不会因人员的流动而使技术和经验跟着流失。
2. 作业指导书编写原则
(1)目的明确 必须围绕目的编写作业指导书,即遵照制定的标准作业指导书一定能保证生产出质量稳定的产品。因此,指导书中不要出现与实现结果无关的词语、内容。(www.xing528.com)
(2)规定结果并说明操作过程的控制方法 如 “将pH调节至6. 5”是结果,而控制方法是如何达到这样的结果,即 “用X%浓度的柠檬酸,加入YmL,使pH调节至6. 5”。
(3)表述要准确,不可含糊或抽象 如 “调整到合适的温度”。多少的温度合适?这类模糊的词不能出现在作业指导书中。
(4)尽可能数据化、图示化、具体化 作业指导书中应该多使用图表和数字,使用量化的表达方式。如应该用 “过程控制中抽样频率应控制在2次/h”来代替 “频率适中”的表达。
(5)具有可操作性 作业指导书必须符合实际作业过程,即可操作,而不是形式上的。
(6)评审和修订 作业指导书应定期评审,适时修订。在执行力强的优秀企业,生产一定是按作业指导书进行的,因此,作业指导书必须符合最新标准的要求,是当时正确操作情况的反映,随着设备的变更、工艺的改进等而及时修订。不断修订和完善指导书是所有标准的基本要求,但修改必须经过程序,要保证全厂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同时要与质量标准和工时定额等很多标准保持同步修订。
(7)与质量标准统一 作业指导书的构成要保证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指导书的质量标准与检验的质量标准要一致。
综上可知,作业指导书的编写,不只是生产部和技术部的事情,应该由设计部、质量部和生产部等联合编写,才能保证只有一个技术标准,否则对生产不利。因为,如果各个部门不统一,将会造成企业的内耗而导致返工率增加,生产部与质检部发生矛盾等。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偏离企业市场定位的标准,标准过高或过低,都要付出代价。
3. 作业指导书的编写说明
(1)结构和格式 作业指导书的结构、格式及详略程度应当适合于组织中人员使用的需要,并取决于活动的复杂程度、使用的方法、实施的培训以及人员的技能和资格。
制定和表述作业指导书可以有多种方式,通常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不过,无论采用何种格式或组合,作业指导书都应当与作业的顺序相一致,准确反映要求及相关活动。为避免混乱和不确定性,应当规定和保持作业指导书的格式或结构的一致性。
(2)作业指导书的内容 作业指导书应当描述关键的活动,其详略程度应当足以对活动进行控制。如果相关人员已经获得了正确开展工作所需的必要信息,培训可以降低对作业指导书详尽程度的需求。
作业指导书通常包括以下内容:①名称、编号、颁布日期、版本、编写人、审核人、批准人;②目的;③范围;④职责;⑤工作条件(环境、设备、工作服、人员等);⑥工作流程、步骤、作业方法;⑦日常检查(自查自控、互查互控制);⑧安全注意事项;⑨紧急情况处置;⑩报告或记录要求。
(3)作业指导书的作业要点 ①可由现场管理人员主导编写,也可由专职工艺工程师主导编写;②应包括操作人员在内的组内、组间讨论作业指导书,以确保完整性和可操作性;③由直接负责人审核;④上级批准;⑤统一发布(格式、编号、发行章等);⑥实施前培训;⑦检查、考核、修订。
4. 作业指导书的参考范例(表8-3)
表8-3 操作工岗位SOP标准操作流程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六)整合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
前文已经阐明,当企业因客户的需要,不得不同时建立和保持多个独立的管理体系的运行和认证证书资格时,不但会造成人力、财力和时间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导致管理混乱,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因此,整合质量管理体系成为必然。
不论企业决定导入哪一种质量管理体系,是单一质量管理体系还是整合质量管理体系,其建立和实施过程都由5个阶段组成。
1. 第一阶段:体系导入
(1)高层决策 “采用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的一项战略决策,能够帮助其提高整体绩效,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是ISO 9001:2015标准的第一句话。由此可知,企业是否导入质量管理体系,都是最高管理者做出的战略性决策。当公司决策层基于顾客和相关方的要求、组织的目的,达成共识推行整合质量管理体系时,要向整个组织宣导推行的决心,并提供充分的资源。
(2)成立项目小组或委员会 从实现企业整体目标出发,组建一个以最高管理者亲自领导的体系管理队伍,从顶层设计开始进行职责的分解,资源的配置,文件统筹编撰。
(3)确定整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 通过整合质量管理体系主干来理顺各专业管理的适用范围,明确各体系接口,避免重复管理和管理真空。假设某一食品集团决定在实施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ISO 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之上,整合三个体系,实施整合质量管理体系。那么就需要借鉴其建立运行各管理体系的经验,以PDCA循环建立并优化整合质量管理体系,满足企业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各项专业标准要求,覆盖所有活动,且不重叠。同时,决策者需要决定这三个体系的范围以及认证的范围,要考虑:①是寻求涵盖公司所有产品线的认证,还是仅对某个或几个产品线的认证;②是集团统筹认证还是分公司(或分厂)独立认证。
(4)制订推行计划 在确定整合质量管理体系范围的基础上,需展开一项计划以引导企业顺利推进并完成认证。
(5)教育培训 企业可考虑聘请一个信誉度好的专业培训机构对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进行三体系标准要求和整合质量管理方法的培训。
2. 第二阶段:体系建立
(1)理解组织环境和相关方的需求与期望 企业应该确定与其目标和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其实现整合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同时确定相关方的需求与期望。
(2)确定企业的方针和目标 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结合企业的战略目标,建立企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将此作为整合质量管理体系的宗旨和方向。
(3)整合质量体系策划 在企业现有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分析其于三个体系标准要求的差异,以过程化方法来策划企业的整合质量管理体系,确定文件化的策略,变更现有的文件或建立新的整合体系文件。
企业进行质量管理体系整合的一般步骤:①组织领导层统一思想并做出决策;②成立管理体系整合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③分层次进行培训,重点是对相关标准及文件编写进行培训;④根据法律法规和顾客、相关方、社会、员工的要求、组织的宗旨和管理现状制定组织整合型管理方针;⑤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识别并评价环境因素和安全风险因素;⑥根据管理方针,制定管理目标和指标;⑦进行整合管理体系的职能分配,明确相应的职责和权限;⑧根据目标制定产品实现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的质量管理方案;⑨编制整合型管理体系文件;⑩发布并宣贯整合型管理体系文件;⑪配备和落实整合型管理体系所要求的人力、基础设施和其它资源;⑫试运行3~6个月;⑬培训并聘任满足整合型管理体系要求的内审员;⑭进行至少一次依据三个标准、覆盖全部管理部门和要求的内部审核;⑮跟踪评审不符合项纠正措施;⑯召开管理评审会、评价整合型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持续改进方向;⑰实施改进,保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刘轲等,2007)。
整合管理体系的方法:①以ISO 9001标准为主线,将ISO 22000标准和ISO 14001标准的要求整合进去,形成统一的方针、管理手册和通用程序文件和专用程序文件。②以ISO 22000标准为主线,将ISO 9001标准和ISO 14001标准的要求整合进去,形成统一的方针、管理手册和通用程序文件和专用程序文件。
(4)质量体系文件编写/整合 根据策划的结果,整合原有体系文件,由相关人员负责新增文件或修订文件的编写。
以职能整合和资源整合为例。在进行职能整合时,要明确作用、职责和权限是体系运行的组织保证。质量、环境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整合后,必须按《质量管理手册》中的规定,调整和明确各部门和项目部的职责,将原来三个体系中相同管理内容但由不同部门管理的工作,整合成一个部门的职责。如整合前,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审由技术部负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审由质保部负责,环境管理体系的内审由环境部负责,现在可以按整合后的文件规定,统一由体系推进办公室或企业管理办公室负责。
在进行资源整合时,要对体系运行涉及的人力、技术、财务、基础设施、监测设施设备进行整合,特别是要按照质量管理手册的规定对管理岗位进行整合,使原来不同体系中相同工作由不同人来做的整合为由一人负责。
(5)体系文件颁布/发行 文件编写完成并经领导核准后,由文件控制中心统一发行。
3. 第三阶段:体系实施
(1)质量体系文件培训 文件发行后,需制订培训计划,对企业各阶层员工进行整合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培训,使全体员工熟悉整合质量体系的过程,了解自己的职责、作业内容和作业要求,全员参与整合质量体系活动。
(2)全面实施/落实 各部门、各阶层员工切实按照体系文件的要求全面落实推动。
(3)执行内部审核 当整合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一段时间(至少三个月)后,由企业授权人员负责策划和实施内部审核,审核整合质量体系所有要素,以评估体系和所有过程的实施情况,确认其符合三个标准体系和顾客要求的有效性。
(4)纠正不符合,并验证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对内部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责任部门应及时提出纠正和纠正措施,内审员要及时验证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5)管理评审/绩效评价 在完成内部审核,且所有不符合项已经得到纠正和验证后,应分析所有必要的输入并进行管理评审。最高管理者评审所有必要的信息并确定整合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满足三个标准的要求,评价整合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4. 第四阶段:体系认证
(1)认证机构的选择/认证申请 企业应选择经国家或国际认可的有资格的认证机构,并提出认证申请。
(2)认证机构进行文件评审 当最高管理者相信企业已经符合三个标准的要求,并有效运行整合质量管理体系时,就可以让认证机构进行文件评审。
(3)执行预审 企业可以在正式认证审核前,选择进行一次预审。预审是评估组织对三个标准的要求、整合体系的要求以及任何顾客要求的符合性,以确定企业是否准备就绪。
(4)预审不符合项的整改 对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进行整改,同时应将纠正措施应用于其它类似的过程和产品。
(5)执行认证审核 当企业完成认证准备时,由所选择的认证机构来执行审核。
(6)整改认证审核发现的不符合项 对认证机构审核发现的不符合项执行整改,认证机构可能需要再次到现场进行不符合整改结果的验证和关闭。
(7)获得证书 完成所有不符合项的整改并关闭后,通常在60天以内,就能得到认证机构颁发的整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5. 第五阶段:体系维护
(1)持续实施和改进 通过认证,仅仅是体系运作的开始,最关键的是后续要能技术实施和改进。
(2)定期执行内部审核 按企业内部审核程序的规定,定期执行内部审核。
(3)定期执行管理评审 按企业策划的安排定期实施管理评审活动。
(4)认证机构进行监督审核 认证机构每年执行一次监督审核,在证书3年的有效期内,一般进行2~3次监督审核,并覆盖每个体系的所有要求。
(5)3年后再次认证审核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有效期为3年。3年后要再次认证审核。除非认证机构另有特定安排,再次认证审核需要对所有文件和资料进行一次完整的提交。
(七)实施整合质量管理体系时的注意事项
1. 要具备整合的条件
作为一个企业整合三个体系必须具有以下基本条件:①企业的产品涉及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三个方面的要求,企业有愿望实施综合控制。②有满足体系整合所需的人力资源和其它资源。③组织的资源能实现充分的共享。④组织需进行相关标准的宣贯培训(刘轲等,2007)。
在管理实践中,很多拥有多个管理体系的中大规模食品企业,将质量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归为一个部门主导(如质量保障部门),另外将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归为另一个部门主导(如专门设立环境安全部门,简称环安部门),这便存在着各部门根据自己的工作安排,独立运行两个整合管理体系的情况。
2. 掌握整合的原则、步骤与方法
质量管理体系的整合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①对管理对象相同、管理特性要求基本一致的内容应进行整合。凡是三项标准中管理的对象相同,管理性要求基本一致的内容,企业对体系文件、资源配置、运行控制都要整合。②整合后的管理性要求应覆盖三个标准的内容,就高不就低,以三个标准中最高要求为准。整合型管理体系是适应三个标准要求的管理体系,只有三个标准的全部要求都满足,才能说明组织建立的整合性管理体系能够确保其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和安全管理符合规定的要求,能够实现组织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目标。③整合后的管理体系文件应具有可操作性,保持文件之间的协调性和针对性。整合后的管理体系程序并不是越多越好,在具有可操作性的前提下,还要方便操作。④整合应有利于减少文件数量,便于文件使用;有利于统一协调体系的策划、运行与检测,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刘轲等,2007)。
总之,对食品企业而言,进行质量、安全、环境这三个体系的整合,便于认识和掌握管理的规律性。在组织建立一致性的管理基础条件下,能够科学的调配人力资源,优化组织的管理机构,统筹开展管理性要求一致的活动,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体系运行的效率(刘轲等,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