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最早我们学习的是美国休哈特的统计过程控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SPC)理论,之后在大规模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中,碰到了一些实际问题,仅用美国的休哈特理论解决不了,这才迫使我们自力更生,创造出我国的统计过程诊断(statistical process diagnosis,SPD)理论。
统计过程控制简称SPC,利用统计的方法来监控过程的状态,确定生产过程在管制的状态下,以降低产品品质的变异概率。SPC不是用来解决个别工序采用什么控制图的问题,SPC强调从整个过程、整个体系出发来解决问题。SPC的重点就在于 “P(process,过程)”,产品质量具有变异性,“人、机、料、法、环+软(件)、辅(助材料)、(水、电、汽)公(用设施)”,变异具有统计规律性。
1980年张公绪提出选控图系列,选控图是统计诊断理论的重要工具,奠定了统计诊断理论的基础。1982年,张公绪又提出两种质量诊断理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统计过程诊断的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美国休哈特的统计过程控制SPC理论,开辟了SPD新方向。两种质量的概念是两种质量诊断理论的基础。所谓两种质量,为分质量和总质量。现行产品质量的概念实质上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本道工序自身的加工质量,另一是上道工序对本道工序的影响,正是后者将上下两道工序扯在了一起。于是将与上道工序的影响有关的现行质量称为总质量,而将与上道工序的影响无关的本道工序自身的加工质量称为分质量。在这两种质量中,总质量即为日常所说的质量,并非新概念,这里加一个 “总”字,是强调总质量与所有前道工序都有关。分质量是指工序本身固有的加工质量,与上道工序无关。每道工序都存在两种质量。两种质量的性质不同,故必须应用休哈特控制图与选控图(后者是张公绪在1980年创造的一类新型控制图),或总过程能力指数与分过程能力指数(后者是张公绪在1981年创造的一类新型过程能力指数)加以控制。从而最终创造了两种质量诊断理论(张公绪,2001)。
为了分清上下道工序在产品质量方面的责任,需要对上道工序的影响进行诊断。在生产线的每道工序都存在两种质量,即总质量与分质量,由于分质量与上道工序无关,是固有质量,它只决定于该工序的 “人、机、法”各个条件(“料”属于上道工序,“环”在许多情况下是共同的,可不予考虑),是与上道工序的影响进行比较的起点,故分质量可作为标准值。至于总质量则是包含了上道工序影响与分质量在内的综合质量,故它可作为测量值。将总质量与分质量进行比较即可对上道工序影响进行诊断,故称之为两种质量诊断理论。
从20世纪90年代起,SPD又发展为统计过程调整(statistical process adjustment,SPA),国外称之为算法的统计过程控制(algorithmic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ASPC)。若以医生为病人看病作比喻,SPC好比是医生给病人看病,诊断病人是有病还是无病;SPD是诊断出有病还是无病,若有病还能诊断出是什么病;SPA则是不但能诊断出病人是什么病,而且确诊以后还要进行治疗(即调整)。从SPC发展到SPA形成了一个闭环,可以周而复始,从而不断进行质量改进。
质量诊断:对过程或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察与诊,以判定其产品或服务质量是否满足规定要求,或其质量管理工作是否适当、有效、查明存在问题的原因,并进而指出改进和提高方向、途径和措施的全部活动。
质量诊断是企业诊断中的一种专题诊断,它包括产品质量及质量管理两个方面的诊断。产品质量诊断即对 “硬件”的质量诊断,就是经常或定期地对市场上出售或库存的产品进行抽查,检查产品质量能否满足用户的需要,掌握产品的质量信息,以便采取对策加以改进。质量管理诊断也称QC诊断,包括工序质量诊断和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工序质量诊断就是通过对工序质量进行定期检查,掌握工序质量是否稳定,工序能力是否充分,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即对 “软件”的质量诊断,就是对PDCA循环(见后文 “二、PDCA循环”)的诊断。
质量诊断包括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及其原因。质量诊断分为设计具体的改善方案、提出诊断报告书和实施指导三个步骤。实施指导包括对有关人员培训、制订实施计划,进行指导帮助以及执行三个阶段。质量诊断可以由公司(或企业)的外部人员进行,也可由企业内部人员进行互诊。质量诊断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数量化的评价方法,一般有直接评分法、加权评分法、模糊数学法、瑟斯顿法等。质量诊断分析方法常用的有调查表法、排列图法、因果图法等。
对一个企业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诊断,其主要目的是了解企业现有质量管理的实施状况,找出与现行标准或要求的差距,以利于ISO 9000推行工作的顺利进行,那么诊断内容主要有哪些方面呢?
(一)组织结构
了解行政组织结构;了解质量保证组织结构;职责、权限是否文件化,是否严格执行;职责、权限是否有职无权或有权无职。
(二)质量方针、质量目标
有无年度(长期)质量方针、中(短)期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否量化,有无实施方案、计划;是否量化至每一位员工,有无考核、激励机制。
(三)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有无长期规划;人力资源有无系统培训方案、计划。
(四)设备(生产设备、检测设备、仪表、仪器等)管理
设备是否得到有效控制;有无成文设备、设备耗材、辅材购进机制;有无成文购进后安装、调试、检测机制;有无成文设备操作、维护、保养作业指导书;有无成文设备标识系统;有无成文工、装、夹具、模具、辅材等管理、控制机制。
(五)文件和资料管理(www.xing528.com)
文件和资料使用前有无审批机制;文件和资料有无发放机制;文件和资料有无更改机制;文件和资料有无报废、保存、复印、使用等控制机制;有无成文信息反馈机制;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反馈是否有效、及时、经济。
(六)物料管理
了解仓库管理;了解生产现场物料管理;仓库、生产现场有无合理分区;物资有无明确标识。
(七)生产环境管理
有无环境要求的场合,有无成文环境管理制度(如消防、人身安全、健康、工艺要求、环保等);有无推行5S,是否形成素养。
(八)生产作业管理
各部门业务流程是否文件化、标准化、具体化、规范化;各部门开展业务是否有成文工作标准;每一员工进行操作是否均有成文作业指导书。
(九)成本能源核算
有无单位产品材料成本核算;有无单位产品能耗核算。
(十)物资(原材料、工序产品、成品等)检验
有无物资检验规程;有无适用的检验抽样方案;有无适用的检验报表;有无成文的不合格物资处理机制。
(十一)工作品质检验
有无部门、个人工作质量考核、评定机制;有无改进机制、奖罚机制。
(十二)品管技巧的应用
有无导入5S;有无导入目标管理机制。
企业通过对产品、过程、体系的质量诊断,分析现状,诊断发现的问题以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再解决问题,从而在过程中实现质量改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