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辅料供应商处于企业食品链的最前端,提供的原辅料是企业生产之基础,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原辅料及供应商进行有效控制,是企业能够持续稳定生产合格食品,保障终产品的品质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食品可追溯的重要一环。
(一)原辅料采购管理
食品原辅材料包括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如包材等)。
1. 采购流程控制
采购应考虑到企业的战略、市场供求状况、竞争对手情况、生产活动情况、进货周期等因素,同时需充分考虑原辅料供应商质量管理、供应商创新能力、服务能力等多方面。企业内部设立专职采购部门,根据搜集的相关信息完善适合本单位的采购策略、采购方案并形成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采购流程控制程序,同时制定长效的采购流程控制相关的作业指导书,例如原辅料进货查验制度、原料进出库管理制度等,以明确各部门责、权、利,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制衡,以便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2. 原辅料采购标准制定
企业对所要采购的各种原料做详细的需求信息,如原辅料的品种、产地、等级、规格、数量、标签、感官、理化指标、卫生指标、包装、虫害控制、合格证明文件、车辆运输条件、存储环境等方面。制定采购标准应考虑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的要求,当然还需综合考虑供应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管理层和采购、生产和品控等各部门一起研究决定,力求把规格标准定得实用可行。
原辅料采购标准不可能固定不变,企业应该根据内部需要或市场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并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的修订及时检查和修订采购规格标准。制定食品原辅料采购标准,是保证成品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是后续原辅料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
3. 原辅料验收管理
企业根据采购标准对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如实记录食品原辅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或者生产批号、保质期、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应不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
企业验收原辅料时重点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例如批次产品合格证或批检报告、进口产品检验检疫证明、购销凭证等),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文件的食品原辅料,应当依照验收标准委托具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或自行检验。食品原辅料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经验收不合格的食品原辅料应在指定区域与合格品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记,避免原料领用错误,并应及时进行退换货等处理,保证食品原料的安全性和适用性。
(二)供应商质量控制
供应商质量管理作为企业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对影响企业产品的源头因素进行控制的责任。(www.xing528.com)
1. 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
不同的企业会根据产品特点的不同建立不同的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的标准,不同的产品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其基本流程和依据大致相同,基本的步骤可归纳为:供应商重要性分类→基本情况调查→现场审核→评价与选定。
企业应根据采购频率、采购批量、原材料质量、价格呈浮动的特点,考虑供应商的供货能力、产品质量保证能力和信誉度等,进行多方面细致、完整、科学、系统的评价。企业可选择以因素评分法,综合考虑供应商各个方面的指标,各项指标根据重要性或风险性设置不同的权重比例,并设置最低要求,在最低要求以上得分最高者为最佳供应商,原则上同一种原料的供应商应不少于两个。
2. 供应商质量管理
供应商选定之后就开始样品的试样,从样品开发初始就正式对供应商进行质量控制,因为从此阶段开始进入了实质性的产品阶段(吴超,2011)。不同的企业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的程度和要求不同,但主要流程如下。
(1)研发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研发阶段企业可邀请供应商参与产品的早期设计与开发,明确设计和开发产品的目标质量,与供应商共同探讨质量控制过程,鼓励供应商提出降低成本、改善性能、提高质量的意见。
(2)样品开发阶段的质量控制 供应商提供的原料必须明确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检验方法和验收标准以及不合格品的控制等文件,这时企业应与供应商共享已有的技术和资源,对试制样件进行全数检验,对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进行初步评价。
(3)中试阶段的质量控制 中试阶段是对样品生产阶段出现问题的解决和对生产工艺的进一步确定。此阶段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制订生产过程流程图、进行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MEA)、测量系统分析(MSA)、制订质量控制计划、监控供应商的过程能力指数等。
(4)大批量生产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大批量生产中,对供应商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更新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完善质量控制计划、实时监控供应商过程能力指数、实施统计过程控制、质量检验、纠正或预防措施的实施和跟踪、供应商的质量改进等。
3. 供应商绩效评价与改进
一般企业通常都有数十或上百家的供应商,在选定合格供应商后为保证其长期稳定的供应能力,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的动态监控。对选定的合格供应商,应建立统计数据表,就质量问题、准时交货等进行统计分析,选优淘劣。利用内部网络建立供应商信息共享的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建立供应商的质量档案,其中包括品控、采购、生产、售后服务、客户处获得的质量信息等。
另外可通过聘请第二方或第三方机构对供应商进行审核,通常采用的是第二方审核,通过内部质量要求或外部法律法规等环境变化来确定审核的内容,通过策划找出各自的优劣势并对各供应商的资源进行适当调整,全面提高质量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