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效管理食品添加剂,避免过期浪费问题

有效管理食品添加剂,避免过期浪费问题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采购食品添加剂必须按规定进行严格的索证和验收制度。食品添加剂入库后要专人管理,设立专柜,出入库要做好严格的登记。禁止使用和保存过期的食品添加剂,过期的食品添加剂,交有关部门按特殊垃圾处理。

有效管理食品添加剂,避免过期浪费问题

(一)人员管理与沟通

1. 从业人员管理

规范并加强从业人员管理,减少并消除从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从业人员的管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从业人员质量安全准入标准,明确各类从业人员招聘与上岗的质量安全管理要求,把准入标准纳入人力资源管理流程,降低患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危险作业人员、禁忌证人群等带来的质量安全管理风险;二是大力开展新员工安全生产三级教育、食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及老员工继续教育,建立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培养计划,创新培训方法,规范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教育效果,促进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提升;三是加强作业现场防护,对作业现场操作规程、安全警示标识、应急处各装备及逃生通道和设备提出标准化要求,规范从业人员的防护用品使用与管理;四是加强从业人员健康监护,将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有毒作业人员、食品从业人员作为重点监护对象进行管理,建立健康监护档案,依法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五是加强临时工、劳务派遣人员的质量安全管理,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质量安全协议,明确质量安全责任,建立安全相关保险制度,健全临时工、劳务派遣人员的质量安全培训教育制度;六是做好班组长管理,试点推行班组长持证上岗制度。

2. 相关方管理

对相关方施加影响,可以减少和预防相关方带来的质量安全风险,有效提升优秀供应商比例,促进相关方建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并有效实施。相关方的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各类相关方的准入制度,细化相关方评审标准和条件,推动集团对供应商、OEM工厂、承包方、监理方、承租方等相关方的管理要求落地;进一步完善相关方的评估与考核制度,将质量安全绩效纳入考核,明确考核指标与频次,定期进行考核评估;建立相关方黑名单制度与退出机制,根据相关方绩效考核结果,形成合格名单和黑名单,逐级上报、定期更新,发布优秀供应商信息和不合格供应商信息,促进供应商绩效改善。

3. 消费者沟通

建立与消费者的定期沟通机制,形成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良好互动,分析整理消费者反馈信息,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整合各单位消费者投诉信息管理平台,设立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中心,及时发现和掌握集团产品质量问题,超前化解矛盾,对消费者投诉的处理进度与效果进行监督管理;建立消费者信息分析机制,定期对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进行汇总分析,查找原因,为产品质量安全及服务的改进提供数据支持;探索建立消费者对产品的监督反馈机制,定期开展产品质量安全满意度调查,定期发布产品质量安全满意度调查报告。

(二)机器设备

建立和完善维护保养计划备案与审核机制,降低质量安全设备设施故障率,确保质量安全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出台设备设施安全管理指南,建立生产设备设施分类管理系统,完善各类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标准与流程,规范各单位设备设施招标、采购、验收、安装、投运、维护与报废等环节的安全环保管理;在生化、油脂工厂全面开展设备设施与工艺过程安全的风险分析,排查设备设施管理中存在的工艺与本质安全隐患(彭剑虹,2013);做好设备设施的现场安全管理,重点对设备清洗消毒、设备设施档案、安全操作规程、人员资格条件、应急预案和保障、监督检查与维护等工作进行标准化管理;加强工艺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出台相关指导意见,规范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控制标准,确保调配、灭菌、充填等对食品安全有影响的工艺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三)原辅料、化学品验收与管理

1. 原料验收

推进各产业链根据风险控制的实际需要,对原材料来源进行合理规划,提升各产业链种养殖基地所占比例和管理水平,使原材料质量安全风险达到可控水平。在各单位依据战略规划,对现有基地建设情况进行摸底调查,结合标杆企业和所在行业实际,制定基地建设目标,明确自有基地、可控基地在产业链建设中的比例;加强种养殖基地的质量安全管理,针对种养殖基地选址、种子种苗、种禽种畜、农业投入品使用、田间管理、疫病防治、可追溯管理等关键环节,提出管理要求,督导落实;做好订单农业管理,各单位根据行业实际,建立统一的订单合同文本,明确质量安全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制定监督计划,定期对合同种养殖基地的质量安全状况进行监督;加强对订单农户的培训与指导,控制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规范农村经纪人管理,制定经纪人管理制度,试点把经纪人纳入供应商管理体系;建立农兽药残留、原粮污染监控等源头风险监控机制,通过联合政府相关部门监督、委托第三方机构检验、自检等方式,对番茄葡萄小麦、花生等主要食品原料产地的环境质量安全进行监控。

2. 添加剂使用管理

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和天然物质(陈春晓,2004)。在食品企业必须加强添加剂的选择与使用管理,建立添加剂备案核准制度。特制定以下规定。

(1)采购食品添加剂必须按规定进行严格的索证和验收制度。

(2)食品添加剂入库后要专人管理,设立专柜(防盗锁柜),出入库要做好严格的登记。

(3)领料必须由分管的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到库房按量进行领取。

(4)各添加剂使用单位必须做好使用登记。特殊用品的使用必须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在场的情况下使用。

(5)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或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告名单规定的品种及其使用范围。

(6)未使用完的添加剂及时退回库房。(www.xing528.com)

(7)禁止使用和保存过期的食品添加剂,过期的食品添加剂,交有关部门按特殊垃圾处理。

3. 化学品管理

规范化学品管理,降低化学品带来的质量安全风险。组织化学品管理专题培训,制定下发食品生产企业化学品管理指南,规范清洗消毒、卫生保洁、维修润滑、虫害控制等环节的化学品管理;依托集团安全环保信息平台,建立集团所涉及化学品的MSDS(化学品安全数据说明书,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数据库,规定化学品MSDS的标准化管理,为各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开展化学品使用与管理现状的专项自查和督查活动,根据调查结果,对存在的问题与隐患进行系统梳理和整改;组织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危险化学品标准化规范》开展对标活动,积极申请标准化考核评级,推动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和使用管理水平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督促重大危险源单位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系统,对重大危险源所在的场所、设施及其温度、压力等主要技术参数进行实时监控。

(四)生产方法

制定新品研发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指南,对配方设计、工艺选择、功能设计、标准选择等方面的质量安全管理提出要求,明确各阶段危害分析的内容;建立新品研发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风险论证机制,完善风险评估流程与标准,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责任,在新品研发的不同环节,评审法律法规、新工艺、新技术、新资源等带来的质量安全风险;建立新品上市前的申报备案和合规性审查制度,开发相应的合规性审查表,组织对新产品质量安全、标签标识、执行标准、工艺可行性、外包装等进行综合评价。

(五)作业环境管理

通过对作业现场的标准化管理,优化作业环境,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畅通,降低作业环境质量安全风险。到2015年,安全环保重点类单位推行5S-TPM [5S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又称为 “五常法则”;TPM指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即全面生产管理] 的比例达到80%。制定下发食品生产企业卫生作业规范,组织主要产业链编制清洁计划,规范作业环境的卫生管理;总结近几年各单位开展5S-TPM管理的经验,组织编制5S-TPM管理标准,形成与集团实际相适应的5S-TPM管理规范;以相关工作基础较好的单位为典型,召开现场会,总结交流经验,开展相关培训,在重点单位全面推行5S-TPM管理;制定5S-TPM评审标准,组织各单位定期对基层企业5S-TPM管理的推进情况进行评比,促进管理水平提升,改善劳动条件与作业环境,实现人机环境整体优化。

此外,作业环境的卫生设计现在已经被列入许多国家的标准和法规当中,成为食品质量保证体系的一项内容。特别是我国及其它国家大力推行的良好操作规范(GMP),对建筑、设备的卫生设计、设备的卫生操作、生产和贮运卫生条件都制订了规范。

1. 卫生设计的功能要求

(1)必须容易清洗和消毒,最好配有就地清洗装备(CIP)。

(2)应保护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免受微生物和化学污染。

(3)对于无菌装置设计,必须保证微生物不得侵入。

(4)微生物污染对食品安全性影响甚大,设备要有对微生物污染的监测和控制的设计。

2. 卫生设计的特点

(1)设备用材与结构 凡是接触食品物料的设备、工具和管道用材,必须无毒、无味、耐腐蚀、耐清洗、不吸水。与物料接触的表面要平整、无缝隙。一般多选用不锈钢铝合金塑料橡胶

(2)设备布置 设备布置应根据工艺要求,布局合理,上下工序衔接紧凑。各种管道、管线尽可能集中走向。所有管道的布置应避免完全水平状态,要有一定的倾角,以保证管道里的物料全部流尽,不致成为微生物的滋生地。

(3)安装 安装要求符合工艺卫生要求,屋顶、墙壁或设备之间应有足够的距离,便于清洗和消毒。此外,食品加工设备的保养和卫生操作十分重要,要求能够定期保养,定期检查,定期对设备的卫生状态进行测试,改善卫生状况。

(六)检测方法与技术

建立由检验检测中心、产业链重点试验室、基层企业实验室构成的三级检验网络,规范和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形成内外检测相结合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平台。落实措施:全面落实集团《关于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各级实验室的检测重点与内容,制定建设标准与规范,完成三级检验检测体系构建;进一步规范和确定各产业链相关的原辅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检测标准,确定检验内容、频率、标准、人员能力及抽样方案等要求,做到检验检测工作的标准化;对集团现已开展的产品抽检工作进行规范,完善年度监督抽检计划,确定重点监督抽检的产品类别与检测项目,加强对集团高风险产品、问题产品和社会关注热点产品的指标抽检;促进检验检测交流,建立内外部实验室、集团内部实验室之间的信息与技术交流平台,推动实验室比对工作,推广标杆实验室经验,提升检验检测能力;集团组织检验检测能力综合评价,对实验室建设进行阶段性总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