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探究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也就是说,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是物联网的基本特征。美国是物联网技术的主导和先行国之一,较早开展了物联网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2009年欧盟执委会发表了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描绘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前景,提出欧盟政府要加强对物联网的管理,促进物联网的发展。国内物联网发展情况。与国外相比,我国物联网发展在最近几年取得了重大进展。

探究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

1)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来讲,物联网是一个未来发展的愿景,等同于“未来的互联网”或者“泛在网络”,能够实现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网络与任何人与物的信息交换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狭义来讲,物联网是物品之间通过传感器连接起来的局域网,不论是否接入互联网,都属于物联网的范畴

显然,物联网的概念来自与互联网的类比。根据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关系,不同的专家学者对物联网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归纳为如下4种类型。

(1)物联网是传感网而不接入互联网。有的专家认为,物联网就是传感网,只是给人们生活环境中的物体安装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环境,这个传感器网不接入互联网。例如,上海浦东机场的传感器网络,其本身并不接入互联网,却号称是中国第一个物联网。物联网与互联网是相对独立的两张网。

(2)物联网是互联网的一部分。物联网并不是一张全新的网,实际上早就存在了,它是互联网发展的自然延伸和扩张,是互联网的一部分。互联网是可包容一切的网络,将会有更多的物品加入这张网中。也就是说,物联网是包含于互联网之内的。

(3)物联网是互联网的补充网络。通常所说的互联网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计算机结成的全球性网络,服务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换。而物联网的主体则是各种各样的物品,通过物品间传递信息从而达到最终服务于人的目的,两张网的主体是不同的,因此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扩展和补充。互联网好比是人类信息交换的动脉,物联网就是毛细血管,两者相互联通,且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有益补充。

(4)物联网是未来的互联网。从宏观的概念上讲,未来的物联网将使人置身于无所不在的网络之中,在不知不觉中,人可以随时随地与周围的人或物进行信息的交换,这时物联网也就等同于泛在网络,或者说未来的互联网。物联网、泛在网络、未来的互联网,它们的名字虽然不同,但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愿景,那就是人类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任何网络联系任何人或物,达到信息交换的目的。

总而言之,不论是哪一种定义,物联网都需要对物体具有全面感知能力,对信息具有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能力,从而形成一个连接物体与物体的信息网络。也就是说,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是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全面感知”是指利用RFID、二维码、GPS、摄像头、传感器、传感器网络等感知、捕获、测量的技术手段,随时随地对物体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可靠传送”是指通过各种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接入信息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智能处理”是指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提升对物理世界经济社会各种活动和变化的洞察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

2)物联网的发展

(1)国外物联网发展概况。目前,国外对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美、欧、日、韩等少数国家和地区。美国是物联网技术的主导和先行国之一,较早开展了物联网及相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凯文·艾什顿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今天,“智慧地球”战略被美国人认为与当年的“信息高速公路”物联网示意图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被他们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该战略能否掀起如当年互联网革命一样的科技和经济浪潮,不仅为美国关注,更为世界所关注。

2004年日本总务省提出u-Japan计划,该战略力求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连接,希望将日本建设成一个随时、随地、任何物体、任何人均可连接的泛在网络社会。

2006年韩国确立了u-Korea计划,该计划旨在建立无所不在的社会,在民众的生活环境里建设智能型网络(如IPv6、Bc N、USN)和各种新型应用(如DMB、Telematics、RFID),让民众可以随时随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务。(www.xing528.com)

此外,法国、德国等国也在加紧部署物联网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2009年欧盟执委会发表了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描绘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前景,提出欧盟政府要加强对物联网的管理,促进物联网的发展。

(2)国内物联网发展情况。我国发展建设物联网体系,国家部委以RFID广泛应用作为形成全国物联网的发展基础。自2004年起,国家金卡工程每年都推出新的RFID应用试点工程。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物联网”概念在国内迅速升温。与国外相比,我国物联网发展在最近几年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重大专项中均将传感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目前,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被采纳,传感网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积极进展。

交通运输行业在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多路径识别、城市交通一卡通等智能交通领域也有所突破。例如,厦门路桥管理公司在不停车收费系统中应用RFID技术发行RFID电子标签共20万张;广东联合电子收费公司自2004年起建立不停车收费系统,发行16万张RFID电子标签中集、中远公司则在车辆、集装箱、货物、堆场等运输物流领域的管理方面建立RFID应用示范点。

由此可见,国内物联网产业链和应用范围不断得到扩大和拓展,并主要呈现如下趋势:

①集电子产业、软件业、通信运营业、信息服务业和面向行业的应用与系统集成中心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

②应用试点向行业规模化应用拓展,跨行业和地区的综合性应用正逐步启动。

③应用功能以目前的身份识别、电子票证为主逐渐向物品识别过渡,如向资产管理、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电子文档、图书馆、仓储物流等物品识别拓展;应用频率以低、高频为主逐渐向超高频和微波过渡,即从低高频的门禁、二代身份证应用逐步向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交通车辆管理等超高频应用拓展。

④RFID与新技术的融合将会衍生更多的商业模式,如手机移动支付将会是未来RFID最大的市场,利用RFID进行人与物的实时定位也将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应用之一。

⑤RFID以及传感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会公共管理呈现管理智能化、物流可视化、信息透明化的发展趋势。

据预测,到2035年前后,我国的传感网终端将达到数千亿个;到2050年,传感器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物联网普及后,用于动物植物和机器、物品的传感器与电子标签及配套的接口装置的数量将大大超过手机的数量,将大大推进信息技术元件的生产,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