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偶的测温原理是基于热电偶的热电效应。热电偶产生的热电势E会随被测温度T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利用热电偶作为测温敏感元件,便可取得它所产生的热电势作为温度测量的信息。
热电偶的热电效应如图8-34所示。两根不同材料的金属A和B两端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闭合回路,而且两个接点的温度T≠T0时,回路内将有电流产生。在材料一定的情况下,电流的大小正比于接点温度T和T0的函数之差,而其极性则取决于金属丝的材料。显然,回路内电流的出现,证实了当T≠T0时,内部有热电势存在,即热电效应。图8-34中A、B称热电极,A为正极,B为负极,放置于被测介质温度为T的一端,称工作端或热端;另一端称参比端或冷端,通常处于室温或恒定的温度之中。参比端要远离工作端才能保持温度的恒定,这就要使用补偿导线。补偿导线通常用两根廉价的金属材料做成,这样可使测得热电势稳定。科研仪表对非0℃的参比端还要有温度补偿。可采用仪表的机械零点校正或电子线路的补偿电桥法。经测试对照,补偿温度在热流道注射温度范围内误差很小。
图8-34 热电偶的热电效应
工业上常用热电偶的分度号有S、R、B、K、N、E、J等16种。其中,测温较高的有S分度号,热电偶为铂铑-铂合金,测温范围为-20~1300℃,价格较高,不用于模具的测温;K分度号,热电偶为镍铬-镍(NiCr-Ni)合金,测温范围为-20~1260℃,热电势大,且线性好,日本的热流道系统中都采用;J分度号,热电偶为铁-铜镍(Fe-CuNi)合金,测温范围为-20~760℃,在欧洲和北美常用在注射模热流道系统中。热电偶的分度号不同,测量出的热电势不同,反映在仪表上温度值有几十摄氏度。首先,不能混淆接线。分度号搞错,喷嘴或流道板不能正常升温。必须首先确认J型还是K型分度号,才能输入到相应的温度调节器。现代的温度控制器上有J型与K型选择切换的功能。其次,热电偶的引出线有极性,必须有线缆着色和标号,对准接线。表8-9为各国K和J分度号热电偶引线极性的着色。要注意的是,热电偶引线输出的是毫伏级的弱电势,不能与强电加热器的功率线搞错。此外,还有一种热电阻测温元件,它基于金属导体的电阻值会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目前在热流道技术中极少使用。
表8-9 各国的K和J分度号热电偶引线极性的着色
通常使用的各种热电偶的种类如图8-35所示。现今模具上使用的热电偶在流道板上大都用图8-36a所示的钩头型,弯头由ϕ4探针安装在流道板前表面的孔中,并用M4螺钉紧固。在喷嘴上大都用针棒型,如图8-36b所示。将两金属的工作端焊接后,插入不锈钢管铠装,也称作针型热电偶。针头外径d有1.0mm和1.5mm两种系列,补偿导线长度L=50~250mm,规格有50mm、100mm、150mm、200mm和250mm。引出线长度通常为1m。
图8-35 各种热电偶的种类
TS1—卡口型(M6×ϕ6、ϕ8) TS2—钩头型(ϕ4) TS3—螺钉型(M6、M8) TS4—针棒型 TS5—针圈型(ϕ5) TS6—垫圈型(ϕ6、ϕ10) TS7—夹环型(ϕ30、ϕ50) TS8—叶片型(www.xing528.com)
图8-36 各种热电偶的种类
a)钩头式 b)针棒式
在外部加热的流道板上,热电偶应该位于加热棒与流道之间(见图8-12)。热电偶安装在流道板外侧的较冷区域,将会使流道中的塑料熔体过热。在内部加热的流道板上,热电偶通常安装在筒棒式加热器内。
如图8-37所示,喷嘴上的热电偶有两种安装位置:一种在喷嘴的前端,靠近浇口;一种在喷嘴的中央。图8-37a所示是以检测浇口区温度控制浇口熔料的冻结,图8-37b所示是以校核喷嘴的最高温度防熔体的过热。另外,也有将热电偶安装在其他位置的。因此,热流道模具操作者要想合理地控制喷嘴温度,必须知道热电偶工作端的位置。
热流道系统在注射工作时,模具的运动零部件和注射机安全门的运动会挤压热电偶的引线,泄漏的高温熔体也会侵蚀热电偶,使之短路。温度调节器测得短路点的模具温度或室温会使加热器急剧升温,因此插座和走线的位置必须安全可靠。
图8-37 喷嘴上的热电偶的位置
a)在喷嘴的前端 b)在喷嘴中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