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分析原有换挡规律与DP决策序列性能的优化方法

分析原有换挡规律与DP决策序列性能的优化方法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根据图4.41 分析,在前675 m 路程中,DP 决策和原有换挡规律运行速度大体一致,但可以看出,DP 决策的综合性能优于原有换挡规律。在较小广义道路阻力系数下,相比原有换挡规律,DP 决策能够在保证动力性能的基础上提升燃油经济性;而在下坡阶段DP 决策通过调整挡位和运行速度,在保证最优综合性能的基础上,可以显著降低燃油消耗量。

分析原有换挡规律与DP决策序列性能的优化方法

根据上述分析,在Matlab 中编写算法指令并进行调试,除了主函数外,还包含DP 计算程序、状态变量预处理、决策组生成、状态转移搜索、指标函数和验算输出等子函数。

1.加权因子的选取

在DP 的理论计算中,使用该路段总耗时表征动力性,用全局油耗量表征燃油经济性,用全局指标函数值表征综合性能指标,所以运行耗时的加权因子fβ 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理论上讲,fβ 与1-fβ 之比越小,则DP 决策的结果倾向于越好的燃油经济性,同时动力性越差。但实际计算中,随着fβ 的取值增大,DP 决策结果中燃油消耗量的变化并不是绝对正相关的。对此,针对某种道路情况和节气门开度,选择0.001 ~0.999 若干个数值进行计算,并分析随着fβ 变化运行耗时与燃油消耗量的变化情况。

为了降低DP 全局优化的计算量,选取一段路程1 500 m 的小坡度路面进行计算,对应的广义道路阻力系数如图4.38所示,估算广义道路阻力时设定车速为15 m/s 并忽略空气阻力的变化。

图4.38 广义道路阻力系数(忽略风阻变化)

人为设定重型车辆在该路面上行驶的初始运行速度为13 m/s,初始挡位为7 挡,全路段运行速度在13 ~18 m/s,速度离散步长Δv 为0.1 m/s,并设定节气门开度始终保持在50%。因此,该优化问题是一个固定始端的动态规划,理论计算中使用的参数设置如表4.3所示。

表4.3 理论计算中使用的参数设置

续表

根据不同fβ 取值计算出的换挡序列,统计其全局运行耗时和燃油消耗量,并绘制出性能指标随着fβ 变化而变化的关系曲线,如图4.39所示,分别给出了运行耗时、燃油消耗量以及fβ 和(1-fβ)之比(因子比值)。

图4.39 性能指标随加权因子变化的关系

从图4.39 可以看出,在当前节气门开度和广义道路阻力系数下,随着fβ 的增大,运行耗时整体上在减小,而燃油消耗量整体呈增大趋势。但在一定范围内,即使fβ 取值改变,只要DP 决策结果不变,则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指标不变。另外,当fβ 小于0.77 时,燃油消耗量增长幅度较小,而fβ在(0.77,0.91)时燃油消耗量小幅度下降;在 (0.91,0.975)时,运行耗时显著减小,同时燃油消耗量明显增大;在(0.975,1.0)时,两个指标基本稳定,仅有很小幅度的变化。因此,在此节气门开度和所示广义道路阻力系数下,选择(0.77,0.91)中的一个数作为fβ 取值,可获得更优的综合性能。

2.DP 决策的计算与仿真

基于图4.38所示的广义道路阻力系数,选取fβ =0.87,将DP 理论计算出的决策等导入simulink 模型中,通过仿真得到DP 理论计算出的离散结果在连续模型中的效果。图4.40所示为DP 决策仿真与理论计算对比,其中实线均为DP 决策仿真的结果,虚线均为DP 理论计算的决策结果。

图4.40 DP 决策仿真与理论计算对比

对比结果如下:仿真运行时总耗时102.7 s,全局油耗量653.4 g,全局指标函数值174.3;DP 理论计算出的总耗时101.6 s,全局油耗量631.5 g,全局指标函数值170.4,从两组曲线来看,运行速度、挡位和阶段指标曲线均较为吻合,仅换挡前后数值略偏大。此外,从运行速度曲线可以明显看出挡位变化时存在速度损失,体现出AMT 换挡过程动力中断的特点。分析可知DP理论计算中是离散化的计算和处理方式,每个阶段的运行速度、耗时和油耗量均视为平均值,而在仿真中是时间连续的,对应阶段的各个数值时刻变化,导致具体的变量有所差异。此后的曲线中则直接使用DP 理论计算的结果和原有换挡规律下的性能进行对比。(www.xing528.com)

3.DP 决策序列与原有换挡规律的性能对比

为了说明DP 理论计算出的决策具有最优的综合性能,以原有两参数换挡规律对应的性能作为参照进行对比分析DP 决策性能,该两参数换挡规律已经过实车测试,满足整车动力性指标要求。利用本小节中上文完全相同的参数进行仿真,对比曲线如图4.41所示,同时绘制了DP 决策仿真和原有换挡规律仿真时的运行速度、挡位和阶段指标曲线。其中,虚线为DP 决策仿真结果,实线为原有换挡规律下仿真曲线。为了便于对比,总耗时、全局油耗量和全局指标函数值列表查看,如表4.4所示。

图4.41 DP 决策与原有换挡规律仿真对比

表4.4 仿真结果对比

根据表4.4所示数据,DP 决策仿真相对于原有换挡规律,在动力性上总耗时增加17.9%,但经济性上全局油耗量减少30.1%,综合性能指标全局指标函数值减少11.4%。虽然DP 决策仿真的结果在动力性能上有较大差异,但是其在经济性上的优势更加明显,从综合性能上来看是优于原有换挡规律的,也反映出优化过程中动力性能和经济性能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具体根据图4.41 分析,在前675 m 路程中,DP 决策和原有换挡规律运行速度大体一致,但可以看出,DP 决策的综合性能优于原有换挡规律。路程675 ~1 100 m,原有换挡规律下运行速度持续上升,挡位保持8 挡不变,而DP 决策下的挡位主要维持在9 挡,并于1 050 m 后降至6 挡,在阶段指标上远低于原有换挡规律的值,说明原有换挡规律将会获得更高的运行速度,但DP 决策将获得更高的燃油经济性。路程1 100 ~1 400 m,广义道路阻力系数很小,对应下坡道路,原有换挡规律下运行速度继续上升,超过20 m/s,挡位为9 挡,DP 决策的运行速度保持在14 m/s 左右,挡位为6 挡,但阶段指标明显低于原有换挡规律,则油耗量远低于原有换挡规律下的情况,说明下坡时降挡限速可以达到节油的效果。1 400 m 后,坡度增大,广义道路阻力系数相应增大,两者均升至9 挡,但原有换挡规律运行速度已超过23 m/s,必然伴随着较大的阻力,相应的油耗量增大,阶段指标值大于DP 决策。

在较小广义道路阻力系数下,相比原有换挡规律,DP 决策能够在保证动力性能的基础上提升燃油经济性;而在下坡阶段DP 决策通过调整挡位和运行速度,在保证最优综合性能的基础上,可以显著降低燃油消耗量。同时,下坡时DP 决策趋于采用降挡的方式控制运行速度,一方面降低油耗,另一方面也避免了高速下持续升挡的可能,更加符合有人驾驶时下坡行驶过程中的降挡及制动行为的实际表现,更有利于重型车辆的控制。

为了进一步说明DP 决策具有的优势,在同一路段内对比车辆运行速度基本一致时的燃油消耗量。部分对比参数设置如表4.5所示,其中fβ =0.5 根据本小节中上文所述方法确定得到。

表4.5 部分对比参数设置

50%节气门燃油经济性对比结果如表4.6所示,对比曲线如图4.42所示,其中实线均为原换挡规律下的曲线,虚线均为DP 理论计算的结果。

表4.6 50%节气门燃油经济性对比结果

图4.42 50%节气门DP 决策与原换挡规律对比曲线

根据表4.6 和图4.42,可知当前的节气门开度和广义道路阻力系数下,全局上看DP 决策和原有换挡规律跟踪同一运行速度时,能够保证二者具有相同的动力性能,但是DP 决策的换挡序列在降速时能够保持较高挡位进而消耗较少燃油,在动力性能不变差的前提下提升了燃油经济性,使燃油经济性能和综合性能得到改善与优化。

综上可知,不同的fβ 取值可以获得不同指标函数值的最优综合性能换挡序列,通过理论计算,发现fβ 与1-fβ 之比越大,则DP 决策的结果倾向于越好的动力性。故通过调整加权因子fβ 取值可以获得不同的决策结果。经过仿真对比基本相同燃油经济性下的动力性指标,表明DP 决策在保证动力性能的前提下能够提升综合性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