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闪电形成原理:突出部位电荷聚集和电场强度增强

闪电形成原理:突出部位电荷聚集和电场强度增强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闪电的模型,简单考虑,可简化为一个平板电容。如果电场是均匀的(简化),则U=Ed,E 为电场强度,d 为极板间距离。也就是说,其他部分的电荷流入这个突出部位,相应的电场减弱,而这个突出部位,由于流入电荷,其电场将增强。电场能量向该突出部位集中。距离会进一步减小,电荷会进一步向该处集中。这样该点的电场强度就非常高,会远远高于最开始引发空气电离所需的强度。

闪电形成原理:突出部位电荷聚集和电场强度增强

闪电是空气的云层由于各种原因,积累了大量电荷Q,因而与大地或别的参考面形成电场,产生电位差,当条件合适时放电,形成闪电,释放电荷的能量。

闪电的模型,简单考虑,可简化为一个平板电容。其基本公式为Q=CU,Q 为电荷量,C 为等效电容,U 为电容电压。其中U 是电容两极板间电压,可由电场强度E 积分得到。如果电场是均匀的(简化),则U=Ed,E 为电场强度,d 为极板间距离。理想平板电容C 的电容量C=εA/d,其中ε 为介电常数,A 为极板面积,d 为极板间距离[1]。这时这个电容的能量可由QU 得到,这就是这个电容中电场所蕴含的能量。正常情况下,假设整个云层是均匀的,相应电场也是均匀的(类似理想平板电容)。如果云层中有一小部分有波动,导致其向参考面方向有一个移动(云层一部分突出)。用电容模型来分析,可看作平板电容的一小部分向参考面有一个位移。注意,位移这部分可以看作一个独立电容C1 与原有的大电容C 的并联。如果没有别的变动,Q 分布不变(没有电流流动),则这个小电容C1 电容量将增加(距离d 减小了),因而电压将减小。这时,由于小电容与原有大电容并联,大电容各参数均未改变,因而电压也不变。由于有电压差,将引起大电容电荷向小电容流动,直到两者电压相同为止。这样小电容的Q1 将增加。由电容公式Q=CU,U=Ed,C=εA/d,可推导出Q=EA;对于小电容而言,由于Q 增加而A 不变,那么其对应的电场E 将增强(图1)[2]。也就是说,其他部分的电荷流入这个突出部位,相应的电场减弱,而这个突出部位,由于流入电荷,其电场将增强。电场能量向该突出部位集中。

实际的云层电场情况和理想平板电容有一定区别。如果参考面是均匀平整的,在其突出部,电场应该以一突出部为顶点,相对于参考面的一个圆锥形,如图2 所示,这样,只有突出部附近空气才会电离。但是当突出部移动时,其内部电压、电荷移动以及电场变化规律与前述相似。

图1 平板电容模型中电场分布情况

图2 云层中的电场分布(www.xing528.com)

考虑一下这样的情况,如果云层能量增强,其电场将增大,在这里边,较低的突出部电场会更强一些(如前所述)。一旦条件合适,整个云层电场中将有一点会率先达到使空气电离的场强。这时该处空气电离,变为可导电的气体,这就等效于平板电容又增加了一部分。电离方向是电场最强的方向,一般就是云层与对应参考面的方向。这样等效于该突出部分又向参考面突出了一点。这样等效于该部分电容的距离d 又减小了。距离减小会使得等效电压降低,会引入新的电荷,这样该部分电场会进一步增强。这时,该方向上空气会进一步电离。距离会进一步减小,电荷会进一步向该处集中。该过程形成了一个正反馈,云层的电荷都向这个点集中,向参考面移动(闪电形成了),直到电流到达参考面,能量释放,闪电过程完成。

在电荷向该点集中的过程中,该点集聚的电荷越来越多,由前述电容公式可知,该突出部位的等效电场也会越来越强。也就是说,云层的电场能量逐步集中到这一个点上来了。这样该点的电场强度就非常高,会远远高于最开始引发空气电离所需的强度。具体能够达到的数值与云层集聚的总能量及放电距离有关。

通过该分析可以看到,这样的放电过程实际上是电容的电场能量向一个点快速集中的过程,这样在空间中一个局部区域可以达到一个很高的电场强度(远高于空气电离所需)。这样的系统,总的能量不一定很高(便于实现),但是局部空间的瞬时能量密度却可以很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