帧用于描述一组连续的采样值。另一些文献也用“块”或者“包”的说法来代替“帧”,但它们本质上代表的是同一问题。为了应用基于帧结构的数字信号处理算法,我们必须集中N个采样点值,并且确定出帧的起始点位置。图6.1所示是一个基于采样处理和基于帧结构处理的比较关系图。
一帧由多少个采样点组成?帧的长度对应的采样点数通常是2的幂(如N=2n),没有必须使用的特殊数据。帧长度的选择基于几个因素考虑,如使用的DSP算法结构、ADC的转换速度和效率、数据传输需要的最大存储器开销、其他硬件的限制及DSP系统的性能。最终的因素决定于依靠DSP需要获得什么样的结果这个事实,一个新的“更新”结果不能够在开始对一帧完整数据采样之前获得。
例如,假设我们用信号的FFT算法以绘图的方式表示信号的频谱。FFT算法要求在某个时刻一帧数据全部是有效的。如果我们假定采样频率FS=48kHz(即TS=(1/48×103)μs=20.83μs),并且帧长度是2048个采样点,频谱显示的更新速度不能快于2048×20.83μs=42.66ms,频谱显示的更新速率是23.44次/s。在美国,标准的电视视频更新速率是30帧/s[18],剧场中电影的视频更新速率是24帧/s。所以说,上述这样的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注意,这意味着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现在有42.66ms或者超过960万个C6716的时钟周期来处理这些数据!如果我们把帧长度增加一倍,处理这些数据的时间将变为原来的两倍,频谱显示的速率变为原来的1/2,这种情况用户是难以接受的。因此,随着帧长度的增长,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除此以外系统输出的反应时间变得更慢了。帧长度在许多工程设计中需要折中处理。如果系统的输出数据帧被发送到DAC,这些数据将会依据顺序采样转换成模拟信号输出,假定采样频率为FS。对于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处理过程来说,下一帧要输出的数据必须在当前帧最后一个数据转换完成前准备好。例如我们进行音频处理,那么要确保听众听起来效果没有“间断”而且输出听起来与基于采样的处理相比较没有区别。当然有一个时间延迟,或者说反应时间,等于这个帧的周期,但是听众听起来是毫无察觉的。
许多实时数字信号处理,比如CD播放机、电话系统(包括有线和无线)、网络通信、数字电视(比如HDTV)使用的是基于帧处理技术。比如,CD播放机使用的一帧数据由6个采样周期构成(6个左声道数据,同样有6个右声道数据)。每一个采样值是2字节(16比特),所以最初的帧长度是24个字节[19]。(www.xing528.com)
图6.1 基于采样(上)和基于帧(下)的处理系统比较关系图
注意:一些系统不需要输入或输出的连续形式/如图所示的模拟信号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