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秀湾探古今:系统步态分析与优化

秀湾探古今:系统步态分析与优化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系统初始状态对应的“步”称为初始步,初始步一般用双线框表示。当系统处于某一工作阶段时,则该“步”处于激活状态,称为“活动步”。图6-1 功能图2.转换条件使系统由当前步进入下一步的信号称为转换条件。在有向连线上有短线,表示转换条件。当条件满足时,转换得以实现,即上一步的动作结束而下一步的动作开始,因而不会出现动作重叠。选择顺序的结束称为合并,用一条水平线表示,水平线以下不允许有转换条件,如图6-5所示。

秀湾探古今:系统步态分析与优化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是诗仙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将进酒》中的首句。读者朋友们也许要问,本书明明写的是盐城大洋湾,为何与黄河扯上了关系?事实上,大洋湾的形成正是黄河这条母亲河给黄海湿地的一个馈赠品。

盐城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候盐城的东部区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临海处十分低洼,上游的客水流经盐城汇入大海。但因入海河道疏于治理,客水入海时受到阻滞,又由于海平面的落差较大,客水也无法回流,遂在浅海处“安营扎寨”,故而在黄海的浅海处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古澙湖。

“澙”这个字比较生僻,它的读音同“息”,意指盐碱地。那时海潮经常倒灌进陆地,盐城东部的临海区域受海潮的冲刷,遍布盐碱地。上游客水因近海浅湾且被湾口淤积的泥沙所阻滞,遂在这片盐碱地上形成湖泊,这样的湖泊被后人称为古澙湖。那时,大洋湾也在古澙湖之中。古澙湖,也可看作是大洋湾的前世。

远古时期居于盐城的先民们,就是在这片古澙湖与盐碱地交错的土地上,四处捕获猎物,捕鱼拾贝为生。他们顽强地与大自然艰苦的环境抗争着、生存并繁衍着,燃起了这片土地上人类文明的星星之火。

古澙湖当然不会是一成不变的,由于海拔较低,它们会随着上游客水的大量压境和汛期时的降雨湖水猛涨、四处漫溢,于是湖与湖之间就形成了自然互通且密集分布的沟河港汊,此地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

早期栖居在盐城的先人们,充满着生存的智慧,发明了“煮海为盐”的技术,形成了最早也是最原始的海盐生产体系。成规模的海盐生产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代。产出的海盐,通过境内遍布的沟河港汊往外输送。随着海盐生产的发展和水运交通的便捷,被称为“淮夷”之地的盐城,逐渐有更多的移民涌入,开始呈现出人口众多的繁荣景象。

秦汉时期,人烟渐稠的盐城境内开始“煮海兴利、穿渠通运”,官府组织人力,或治水疏通,或人工开凿,梳理出井井有条的运盐河道。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朝廷将古射阳县东部靠黄海的一部分划出来单独设县,因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运盐的盐河,故称盐渎县。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盐渎因“环城皆盐场”而更名为盐城,一直沿用至今。

美不胜收的小洋湖

那时临海的大洋湾,还没有出现湿地奇观“W”形湾,历史上的大洋湾,是古灶场的一部分,所产的海盐通过古洋河(现新洋港河)往外输运。古洋河是上游客水蟒蛇河入海段的河名,西起蟒蛇河,经皮岔河汇入后,穿过串场河、通榆运河,经南洋岸、黄尖,至新洋港闸入黄海,全长69.8公里,流域面积2478平方公里,河面宽度140米至240米,河底宽70米至170米。它是盐城市区通往黄海的一条自然形成的潮河,也是古盐城对外交流的一条重要水上通道。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大洋湾与黄河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此之前,黄河下游河道都是流经河北平原,由渤海湾入海。与数千里之外的盐城素无瓜葛。而这一年,南宋官兵为阻挡蒙元铁骑,在河南将黄河掘开,黄河注入泗水,再由泗入淮,由此衍生出长达七百多年“黄河夺淮”的一段历史。

大洋湾“W形湾”示意图

古洋河的上游之水来自蟒蛇河,而蟒蛇河又出自盐城西南角上的一个古澙湖——大纵湖,大纵湖是淮河水系的一部分。“黄河夺淮”后,泥沙俱下的黄河之水经大纵湖流入蟒蛇河,再经蟒蛇河流入古洋河。黄河的含沙量很高,平均每立方米的含沙量高达650公斤,每年输送到下游的泥沙有16亿吨,大量的泥沙在入海前淤积于浅海湾,淤泥越积越多,遂开始造陆。

小洋湖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大洋湾的东北角原先是滔滔黄海之水,经沧海桑田的演变,形成了向大海不断生长的陆地,而正是周边的这些陆地成为天然屏障,阻挡住倒灌的海潮,对大洋湾形成了拱卫呵护之势,保护了大洋湾的原生态

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七百多年间,洋河水入海受滞,大洋湾周边因黄河泥沙堆积成陆,奔流向前的河水“自寻出路”,硬生生地在大洋湾冲刷出一大一小两个“W”形湾。

碧水环绕大洋湾

如今黄河远去,古洋河也更名为新洋港河,大洋湾的水质,没有了黄河的泥沙掺杂,恢复了澄碧清澈。但“黄河夺淮”在盐城大地上烙下的“W”形烙印却永久性地存在着。虽然从水患上说,“黄河夺淮”是一次祸及数百年的灾难,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没有“黄河夺淮”,也许就没有而今生机勃勃的盐城,也许就没有湿地奇观大洋湾。“黄河夺淮”,正如一路奔腾却沉默不语的黄河,功过自由后人去评说……

至于大洋湾名字的由来,在当地有不少美丽的传说。一种说法是:相传在大洋湾有一孝子,因误食宝珠化龙而去,临别舍不下母亲,母亲叫一声,他就应声回头,每一次回头,地上的洋河就形成一道弯,母子告别,儿子共应声回了九十九次头,洋河也就形成了“九十九道弯”。因而当地人也称大洋湾为“望娘湾”。

旭日东升(戚晓云摄)

另一种说法是:商周更迭期间,姜子牙“徙东海之滨,钓鱼为生”,这个“东海之滨”就指大洋湾。这个说法也有另一个印证,即姜子牙所用坐骑是有“四不像”之称的麋鹿,而大洋湾周边的黄海滩涂沼泽地,正是麋鹿繁衍生息的天堂。因为此传说,大洋湾也被称为“钓鱼湾”。

传说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想象,但传说终归是传说。大洋湾名字的由来没有正史记载,却可从历史资料中梳理出,这应和一个日本人有所关联。这个日本人本名叫阿倍仲麻吕,生于日本文武天皇二年(698年),他出生时家境优越,其父官拜中务大辅。他出生前后,中国正当盛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日本人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热情高涨,他们不顾当时海上交通的滔天巨浪和艰难险阻,不断向唐朝派遣使者和留学生。

鸬鹚飞歌

公元716年,19岁的阿倍仲麻吕被举为遣唐留学生,乘海船向中国进发。其时流经大洋湾的古洋河,正是古盐城与海外交流的一条水上通道,但这是一条比较窄小且不为外国人所知的通道,因直通“海洋”而被称为洋河,原本与“东洋人”并无关联,鲜有外国人从此处登岸。也许是因海上风浪的影响,阿倍仲麻吕所乘船只被推送到大洋湾登陆。据传,他是第一个从此处登陆的“东洋人”。(www.xing528.com)

静谧洋湾

阿倍仲麻吕从盐城大洋湾一路辗转西至长安,入了国子监太学,其后参加科试高中进士,被赐汉名晁衡。以后他不断加官晋爵,历任卫尉少卿、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要职,唐肃宗时,又被提拔为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

晁衡与大文人储光羲过从甚密。储光羲对他十分赞赏,曾写诗《洛中贻朝校书衡》相赠,储光羲的诗名在当时也因晁衡而远播东瀛,并被供奉于日本京都的诗仙祠中。

晁衡和大诗人、尚书右丞王维也是莫逆之交。在他归国前夕,王维特地赠他送行诗《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云: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长廊碧水相映衬

王维还专为此诗写了很长的序文,热情歌颂中日友好的历史以及晁衡的过人才华和高尚品德。这是历史上中日两国友谊的真实写照。

晁衡曾经送给诗仙李白一件日本裘衣,李白很受感动。唐天宝十二载(753年),晁衡回国,传闻他在海上遇难,李白听了十分悲痛,挥泪写下了《哭晁卿衡》的著名诗篇: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事实上,晁衡并没有死于海难。相传,他又被风浪推回到大洋湾。回国不成,他再次返回长安,看到李白为他写的诗,百感交集,当即写下了应和诗篇《望乡》:

卅年长安住,归不到蓬壶。

一片望乡情,尽付水天处。

魂兮归来了,感君痛苦吾。

我更为君哭,不得长安住。

当地人有个说法,因晁衡来自“东洋”日本,在唐朝为官,名气很大。当地的人们遂借此将此地命名为“大洋湾”。“洋湾”二字好理解,前面却被冠以一个“大”字,是言说洋湾的物理空间之大呢,还是言传经此上岸的晁衡名气之大呢?笔者以为,可能这两种说法兼而有之吧。

除此以外,对于大洋湾名字的来历,也有人用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进行了考证,认为大洋湾的前身古澙湖在当地先人的口中被称为“洋”,而这片洋又是本区域最大的“洋”,因而称为“大洋”。至于后面的“湾”,是“黄河夺淮”冲刷出来的“W”形湾,前后连贯起来,也就有了“大洋湾”这个名字。

夜幕下的小洋湖

正如百川汇流入海,不管哪一种说法,其中都道出了大洋湾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从远古走来的一道奇观,这一点毋庸置疑。当代诗人唐康先生曾以大洋湾的古意悠悠而赋《题咏大洋湾》诗一首,摘录如下:

古河湿地化洋湾,泽苑波扬渚屿环。

七孔彩虹凌雪浪,九弯曲径倚红颜

几疑天上迷群客,别有人间羡众仙。

更有龙舟琼阁绕,万千气象在樱园。

想当年,新洋港潮来潮去,浪涌范公堤,波撼天妃庙,落霞孤鹜,渔舟唱晚,铁柱潮声如震雷。而今,我们拨开历史的风烟,穿过时间的河流,在岁月的深处打捞大洋湾的记忆。她历经漫长的地质演变,几度沧桑,终于在大海、黄淮的作用下生成,展现出古意悠悠的水韵丰姿。但谁能想到,这方如诗如画的大美湿地,在往日的风烟里,隐藏着多少故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