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此正器,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这是西汉经学家刘向撰写的一段铭文,所咏器物就是著名的“博山炉”。
博山炉是一种造型特殊的熏炉。炉盖高耸如山,顶部呈尖锥形,模拟仙山景象(传说东海有“博山”仙境),山间饰有灵禽、瑞兽、神仙人物,随山势的起伏镂出隐蔽的孔洞以散香烟。足座多为圆形,通过炉柄(足座与炉腹间的“立柱”)连接炉腹。常在足座下再设贮水(或兰汤)的圆盘,润气蒸香,象征东海。炉腹内焚香时,袅袅香烟从层层镂空的山形中散出,缭绕于炉体四周,若有圆盘贮水,则还有水汽的蒸腾,宛如云雾盘绕的仙山,现出生动的山海之象。
西汉·鎏银骑兽人物博山炉
博山炉整体特点如此,具体炉具则各有变化。炉盖的造型、灵兽的种类、炉柄的高度等都有所不同。或为筒腹(没有炉柄),或炉柄很矮,或接近球形,或在炉盖上方加设凌空的禽鸟,等等。
所用材质也有多种,汉代多见铜博山炉,也有铀陶和彩绘博山炉。随着陶瓷工艺的发展,魏晋南北朝则多见青瓷博山炉。陶、瓷博山炉造型较为简约,也更容易制作,不会锈蚀,便于使用。除了室内熏香,博山炉还用于熏衣、熏被、取暖等,东汉后也用于道教、佛教等祭祀焚香。
西汉·刻狩猎鸮纹博山炉
博山炉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自西汉中期至魏晋南北朝的700年间尤为流行,且多为王公贵族所用,还含有仙境、天地、山海等丰富的观念,故也是汉晋时期地位最高、最为特殊的一类熏炉,常被视为汉代工艺品的重要代表。博山炉最为流行的时期,也正是熏香风气及熏炉的使用得以迅速扩展的时期,可以说,博山炉对中国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特殊的”贡献。
西汉的铜器工艺高超,所制铜博山也十分精湛,宫廷香具更是华美,并常施以嵌金(银)、鎏金(银)等高档工艺。如汉武帝时的“鎏金银高柄竹节熏炉”(陕西兴平茂陵陪葬墓出土)即一座博山炉,底座透雕双龙,龙口吐出竹节形炉柄,炉柄上端再铸三龙,龙头托起炉腹(炉盘),腹壁又浮雕四条金龙(龙身鎏金、龙爪鎏银),分三组饰九龙,是典型的皇家器物,也是目前规格最高的博山炉。此炉先用于武帝宫中,后赐予名将卫青和汉武帝的姐姐阳信长公主(先嫁平阳侯,后嫁卫青),可能是汉武帝赠给两人的结婚礼物。在能够确定纪年的博山炉中,这座高柄竹节炉的时间也是最早的(公元前135年)。
中山靖王刘胜的“错金博山炉”(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也是一件精品。炉盖山景优美,神兽、灵猴、猎人造型生动。炉柄透雕三条蛟龙,龙头擎托炉腹。从底座到炉盖的山石,通体以金丝金片“错”(嵌金或鎏金)出回环舒卷、刚柔相济的云气。雕镂精湛,端庄华美。这两座博山炉都是国宝级文物。(www.xing528.com)
汉武帝之后,用香风气长盛不衰,博山炉也更为精美。汉成帝时,宫中有“五层金博山香炉”,著名的长安巧匠丁缓(曾制“被中香炉”)还制出精巧的“九层金博山香炉”,镂以奇禽异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西京杂记》)。汉献帝还有“纯金香炉”和“纯银香炉”,这两个香炉属于博山炉的可能性也较大。(曹操《上杂物疏》)
精美的博山炉在汉晋时也常被视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目前发掘的多个西汉高规格墓葬中都有此类熏炉出现。魏晋时期还有许多“博山炉赋”,并常将熏香和博山炉作为上层社会优越生活的标志,如昭明太子萧统《铜博山香炉赋》有:“翠帷已低,兰膏未屏。畔松柏之火,焚兰麝之芳。”
梁孝元帝萧绎《香炉铭》有:“苏合氤氲,非烟若云,时秾更薄,乍聚还分。火微难尽,风长易闻,孰云道力,慈悲所薰。”
吴均《行路难》有:“少年持名不肯尝,安知白驹应过隙。博山炉中百和香,郁金苏合及都梁。”
博山炉在佛教中也有广泛使用并很受推崇。佛教的博山炉常有所变化,多有莲花、火焰、祥云等带有佛教风格的造型和纹饰。在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造像中,博山炉就常用作一种重要的供物。
南唐至初唐·铜博山炉
博山炉模山拟海,独具气势,尖顶朝天,又有敬天礼地之意,再加上两汉宫廷及魏晋道教、佛教的推重,故也成为历史上地位最高的一种香炉。南北朝之后仍有久远的影响,唐宋明清历代都有仿制,人们也常将“博山”“博山炉”用作香炉的代称。古代常有博山之前无香炉的说法,至今多有流传。今知此说不实,现已出土多件早于博山炉的熏炉,还有距今四千多年的陶熏炉,可参见本书第一章“香文化史”先秦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