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雅精美的香具,既便利了用香,又能增添情趣,装点居室,堪称生活中的一种妙物。香具的种类很多,除了香炉(包括卧炉、印香炉、柄炉、提炉、熏香手炉等),还有香筒、熏球、熏笼、香插、香盘、香盒、香匙、香箸、火箸、火匙、香瓶、香囊、熏香冠架、玉琮熏炉等,以下作一简单介绍:
香炉
炉,指“贮火之器”,香炉可释为承纳、熏烧香品的器具。东汉之前的“香”字,多指香气、芳香,不指香药、香品,也少有“香炉”一词,熏香的炉具常称“熏炉”(早期的“熏”字主要用作名词,指香草;后来也用作动词,指用香物涂身、熏灸、熏烟等,同“熏”)。汉魏之后,则“熏炉”“香炉”并用,如:“纯金香炉”(曹操《上杂物疏》)、“博山香炉”、“被中香炉”(《西京杂记》)、“燎薰炉兮炳明烛”(谢惠连),“睡鸭香炉换夕熏”(李商隐),“香炉宿火灭,兰灯宵影微”(韦应物)。
香炉的种类繁多,可从不同角度作出划分。从炉器整体样式来看,可分为:拟礼器类,模拟古代礼器,如鼎、鬲、簋、豆等(礼器也源于实用器物);拟动植物类,模拟灵禽瑞兽、吉祥花卉等动植物造型,如龙、麒麟、角端、狻猊、象、鹤、雁、凤、孔雀、鸭,莲花、橘瓣、海棠、竹节等;拟器物类,模拟各种器物,如筒(桶)、奁、钵盂、盏、杯、鼓、台几等;拟景观类,模拟自然景观或建筑物,如山(“博山”)、塔(佛塔)等;拟几何体类,如长方体、球体等;综合类,不宜归入上述类别的香炉。
从炉器的局部样式来看,可据腹、耳、纹饰、口、足、盖、钮、座、盘、提链、提梁等分为多种样式,例如:腹,有圆腹、敛腹、筒腹、花式腹等;耳,有朝天耳、桥耳、蚰龙耳、(双)鱼耳、象耳、狮头耳、(鸟兽)吞口耳等;纹饰,有弦纹、云纹、雷纹、文字纹(梵文、阿拉伯文、万字纹、八卦纹、汉语篆字等)、夔龙纹、莲纹、火焰纹等;足,有多足、圈足、乳足、戈足、象鼻足、马蹄足、如意足等;盖,有平顶盖、梯形盖、子母口盖、穹顶盖等;座,有三足座、方座、莲花座、须弥座等;
附属部,有些香炉带有附属功能,例如,可以放置香箸、印香模等辅助工具,其可列入炉器的“附属部”。
从材质特点来看,有铜、金、银、铁、锡、陶、瓷、石(玉)、竹、木、象牙等。每一类中又可分为多种,如瓷炉可分青瓷、白瓷、黑瓷、青花、釉里红、粉彩等;铜炉可分红铜、黄铜、青铜、白铜等。
从装饰工艺来看,有錾花、鎏金、铄金、渗金、点金、镶嵌、珐琅等类。
从功能与使用特点来看,可从不同角度列出一些较有特点的类型,例如,适用于线香的“卧炉”和“香筒”(香筒可列入广义的香炉),能自由旋转的“熏球”,适于熏衣物的“熏笼”,适于同时熏烧多种香品的“多穴炉”,适用于印香的“印香炉”,适于手持的“柄炉”等。此外,还可列出涵盖范围较大的“熏(香)炉”和“承(香)炉”,可参见“香具·香炉的样式”。
熏炉
“熏炉”一词历史久远,其出现早于“香炉”,西汉时已将博山炉称为“熏炉”。其含义似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熏炉,指“熏香的炉具”,与“香炉“基本相同。狭义的熏炉,指一些特殊的香炉,大致有三类:
其一,便于“闷熏”的香炉。炉身有一定的封闭性,利于“闷”熏炉内的香品,也能防止火灰溢出。大都设有炉盖,且炉腹及炉盖上设有较多“壁孔”。例如,熏烧盘香时,可用普通香炉,也可用设有炉盖的“熏炉”。
瓷熏炉
其二,便于“熏烤香品”的香炉。此种熏炉不直接点燃香品,而是用热源(木炭、炭饼、电热装置等)间接地“熏烤香品”,催发香气。或有盖,或无盖,炉腹容积不宜太小,也可设置壁孔。
其三,便于“熏染其他物品”的香炉。此种熏炉使炉外物品如衣物、被褥等浸染香气。或有盖,或无盖,熏香时大都不用炉盖。例如,汉晋时期即有许多此类熏炉,常用于熏衣。
汉唐之前用香,大都是借助燃料如木炭、炭饼等易燃物熏烧香品,如配制的香丸、香饼或香草、香木等原态香材,“火”气较重,所用炉具也是典型的“熏炉”,大多设有炉盖(也有无盖者),且炉盖、炉腹及炉底有较多孔洞以助燃、散香。炉盖能防止火灰溢出,便于使用(可置于衣物下熏衣熏被),也可控制燃烧的速度,使香气的混合更为均匀。
承(香)炉
约自宋代开始尤其是元代之后,较多使用能独立燃烧的香品,如印香、线香、签香、塔香等。焚烧这些香品的香炉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有炉盖的“熏炉”,形状近似汉唐时期的熏炉,但体积较小(有的炉具炉盖简易,焚线香时便于取下);另一类是无炉盖、无壁孔的香炉,其功能主要是“承托、容纳”香品及香灰,而不是“贮火”和“闷熏”,例如,可插焚线香和签香的小香炉,无盖的印香炉和印香盘,焚塔香的无盖香炉,等等。过去一直没有明确的词汇来指称这类香炉,若能增一专用名称,则可使香具的分类和描述更为清晰,也是增加一个与“熏炉”平行的、对等的概念,用来描述那些“不同于熏炉的香炉”,减少“熏炉”和“香炉”两词在使用中的混乱和误解。
笔者建议将此类香炉称为“承(香)炉”或“盛(香)炉”,因香炉有两个基本功能:承载、盛纳香品,焚烧香品。“熏(香)炉”可强调焚烧,“承(香)炉”“盛(香)炉”可强调承载和盛纳,此种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有人建议采用更直观的“敞口炉”“敞炉”等名称,但汉晋时期已有许多无盖的“熏炉”,且“敞口”一词常用作描述器物“口沿外张”,容易造成误解;也考虑过采用“线香炉”的名称,但此类香炉虽然适于插焚线香,并非仅适用于线香,并且香筒、“有盖的卧炉”等也适用于线香,但应属“熏炉”。
承(香)炉
卧炉
用于熏烧水平放置的线香。炉身多为狭长形,有多种造型。有盖或无盖。
也有类似香筒的“横式香熏”,形如卧倒的、镂空的长方体。以长方体的整个上平面作“炉盖”,或将“炉盖”设在一端。
卧炉
印香炉
又称“篆香炉”,用于焚烧印香。炉面平展开阔,炉腹较浅,下部铺垫香灰,用印香模具在香灰上框范出印香。或有盖,或无盖。也有条几形的“篆香几”,以及多层结构的印香炉,可将印香模、香粉等放在下层。口径较大的普通香炉以及平展的“香盘”也可用于焚烧印香。
印香炉
印香模
印香模
又称“香印”“篆香模”,指制作印香的模具,形如“镂空的印章”。大小不等,造型各异。多以木材、银等制成。
多穴炉
形如多个熏炉连结在一起,炉腹互不联通,可同时熏烧多种香品。此类香炉数量很少,曾见于广州南越王墓。
提炉
又称提梁香炉。是带有提梁,便于提带的香炉。
柄炉
柄炉
柄炉,又称“长柄香炉”“香斗”。带有较长的握柄,一端供持握,另一端有一个小香炉,香炉有各种样式。熏烧的香品多为香丸、香饼、香粉等。此种香炉可在站立或出行时使用;可手持炉柄,炉头在前;也可一手持柄,一手托炉。此类香炉在佛教中使用较多(双手擎托香炉以示恭敬,也有持香炉叩拜的礼仪),魏晋至唐代尤其流行。
“柄炉”有时也称“手炉”,由于“手炉”也常指“暖手炉”,容易引起误解,应尽量不采取这种称法。
手炉
主要用于取暖,也可熏香。炉盖镂空成各式纹样,炉身常錾刻图案。外形圆润,呈圆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可握在手中、置衣袖间或有提梁供随身提带。炉内可放炭块或有余热的炭灰。也有较大的暖脚的脚炉。手炉盛行于明清,制作工艺也十分精湛。
手炉
熏球
熏球
又称“香球”。多以银、铜等金属制成,球壁镂空,球内依次套有三层小球,每个小球都挂在一个转轴上(转轴与外层小球相连),最内层悬挂焚香的小钵盂。熏球转动或滚动时(三维旋转),在钵盂的重力作用下,三层转轴相应旋转调整,钵盂则始终能保持水平,香品不会倾出,因此即使在床上和被褥中也能使用,亦称“被中香炉”。常设有提链,可出行时使用或悬挂于厅堂、车轿中;可加设底座,便于平放。也有较为简单的熏球,仅套一层或两层小球,也只能作一维或二维旋转。
据《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时已有“熏球”,巧匠丁缓曾制出“被中香炉”:“丁缓……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设机环,转运四周而炉体常平。”
唐代也曾将熏球称为“香囊”。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衣物帐》(文物名册)即把熏球记为“香囊”,唐王建也有诗“香囊火死香气少”。现已出土多件极为精美的唐代银熏球。
熏笼
在香炉外面罩以“笼”形器物,大小不一,常用于熏手巾、熏衣、熏被,也可用于取暖。“笼”的材质有竹、木、陶瓷等。
香筒
又称“香笼”。用于熏烧线香或签香,常直立使用,也可纳于怀袖或衣被中。多为圆筒形,带有炉盖,炉壁镂空呈各种纹样,以通气散香,筒内设有安插线香的插坐。质材有竹、木、石、玉、象牙等多种。明清时多用线香,香筒也广为流行。(www.xing528.com)
香插
香筒
带有插孔的基座,用于插放线香。基座的造型、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数量有多种样式,可适用于不同粗细、长度的线香。香插的流行似乎较晚,多见于清代。
香盒
又称“香盛”。用于盛放香品,如香丸、线香、香木片等。材质多为木、陶瓷等。
香盒
香箸
又称“香筷”。用于夹取香品。材质多为铜制。
香匙
用于抄取粉末状或丸状香品。材质多为铜制。
香插
火箸
用于处置香灰、炭火。材质多为铜制。
火匙
用于处置香灰、炭火。材质多为铜制。
香箸、香匙等香具
香瓶
又称“香壶”“匙箸瓶”。用于插放香箸、香匙等工具,瓶口常有分隔的插孔,使匙、箸等互不相混。
香炭
用于熏烧香品的炭(借助炭火熏烧香丸、香木片等香品)。可以是较好的木炭,也可以是更为精制的炭饼(常用炭粉与其他材料和制而成,古代也称“香饼”)。
香盘
用作香炉及香插等香具的承盘。扁平,较浅。材质多为铜、木等。也可用于焚烧印香。
香炭
炉瓶盒套装香具
由一香炉、一香瓶(带香箸、香匙等)和一香盒组成。常配有底座。盛行于明清。
香几
焚香的台状几案,可放置香炉、香盒和香瓶等物。高者可过腰,矮者不过几寸。四周有低矮的围挡。几面多为石料或木料。制作考究者则造型、用料、雕镂纹饰都颇具匠心。
香囊
香囊
又称“香包”,古代也称“容臭”。用于装填香品如和制的香粉、干花、中药材等的织袋,也可再罩以镂空的小盒,材质常为木、玉、银等。随身佩戴的香囊也称“佩帏”“佩香”。悬挂于车轿、居室、帷帐内的香囊,也称“帷香”。
香囊可香身、辟秽。早在西周时,少年拜见长辈就需佩戴香囊,如《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佩容臭。”汉诗《孔雀东南飞》也言及香囊:“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囊也常用为爱情信物,如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熏香冠架
有熏香功能的冠架。冠架用于“撑”放冠帽,又称帽架。在冠架的“冠承”(多为球状,镂空)部位放置“香粉”以散香,或在其中熏焚香品,常使用可旋转的熏球。
玉琮熏炉
用玉琮改制的香炉。玉琮是西周之前的重要礼器,外方内圆中空,多用于祭祀。东周后不再用于祭祀,常改作他器。古代常将玉琮改造,加盖、加座、中孔加铜胆,制为高档香具“玉琮熏炉”,如江苏涟水三里墩西汉墓出土的“银鹰座带盖玉琮”。此类熏炉也常被称为“熏香玉琮”,因其功能已非“玉琮”,故此名称不够准确。
玉琮熏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