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涎香是抹香鲸属(Phyester)动物抹香鲸肠胃的病态分泌物(过去认为只有雄鲸出产龙涎香,今知雌鲸也能产香)。因龙涎香数量稀少,功效独特,常被誉为“灰色的金子”。6世纪时,印度洋沿岸的阿拉伯人已经在使用龙涎香了。龙涎香在阿拉伯语中的发音近似“ambar”,中国古代音译为“阿末香”,后来也将出产阿末香的鲸鱼称为“抹香鲸”。
抹香鲸体形巨大,成年雄鲸体长约15—20米,雌鲸略小,潜水可达千米以下,喜欢吞食头足纲动物如巨乌贼、章鱼等,但这些动物体内有些坚硬、锐利的部分如角质喙等难以完全被消化,有时还会划伤鲸鱼的肠道。在这些残存物的刺激下,其消化道内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分泌物如龙涎香物质,该物质可医治肠道的伤口并将那些尖锐之物“包裹”起来。
龙涎香
分泌物(龙涎香物质)常常与角质喙等残存物一起从鲸口吐出,或在鲸鱼的尸体腐烂后漂到海面。刚刚排出的“龙涎香”为偏黑的黏稠物,有浓重的腥臭气(若此时取用,则需特殊处理)。此后,经阳光的曝晒,空气的催化,海水的浸泡,其会渐渐变硬而成为蜡状的固体,杂质也越来越少,颜色越来越浅,由最初的偏黑色变为灰褐色、灰色,最后近于白色,腥臭味也慢慢减退以至消失,并逐渐出现香气,最后成为成熟的龙涎香。一般说来,龙涎香在海上漂浮的时间越长,颜色越浅,其品质也越好,故白色的龙涎香也更为贵重,而其形成往往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天然的龙涎香是成“块”的,小者仅几两,大者则在数十斤以上。
龙涎香挥发极其缓慢,留香时间甚长,其他任何一种香药(香料),包括以留香持久而著称的麝香都远远不能与之相比,西方还有“龙涎之香与日月共存”的美誉。实际上绝大多数的龙涎香并无明确的芳香,而是一种含蓄的、难以言明的气息,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和入其他香药,使整体香气得到增益并使香气更为持久。龙涎香的烟有很强的聚合性,古人谓之“翠烟浮空,结而不散”。
域外香药中,龙涎香进入中国的时间可能是最迟的。晚唐《酉阳杂俎》有关于龙涎香的较早记载:“拨拔力国,在西南海中,不食五谷,食肉而已……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阿末香”即龙涎香的音译,“拨拔力国”盖指东非索马里半岛的柏培拉(Berbera)。进入宋代之后,对龙涎香的记载才比较多见。古代诗词也常写龙涎香,如杨万里有:“送以龙涎心字香,为君兴云绕明窗。”王沂孙有:“一缕萦帘翠影,依稀海天云气。”
古人在海上或岸边拾获龙涎,但对其来历不甚明了,东西方都有许多猜测和传说,或说它是一种特殊的菌类植物,或说是海上大鸟的粪便,或说是漂在海上的蜂蜡等。11世纪的著名医学家阿维森纳(著《医典》)是最早论述龙涎香的学者之一,他认为龙涎香产于海底,是被深海涌出的强烈水流带到了海面。宋代时,中国对龙涎香已有较多了解,知道阿拉伯海域出产龙涎,知道龙涎香初期是漂浮在水上的“涎沫”,日久才变成固态等,不过那时人们常认为是盘踞在海岛上的“龙”吐出了这种珍贵的“涎沫”。
抹香鲸喜欢群居,活动范围广,因生殖和觅食需要还要进行南北洄游。从大洋中心到海滩,到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是名副其实的“四海为家”,所以,世界各地的海域也都能发现龙涎香。
丁香取自桃金娘科蒲桃属(Syzygium)植物丁子香树的花蕾。丁子香树过去也称丁香树,并非中国北方多见的“丁香”,而是原产于南洋热带岛屿的一种香树,也称“洋丁香”,高10米以上,花蕾有黄、紫、粉红各色,未开的花蕾晒干后呈红棕色。除了花蕾和果实,其干、枝、叶也可提炼丁香精油。我国多见的丁香树为木犀科丁香属植物,可生长在温带(甚至寒带)地区,其花也有浓香,但精油含量远低于热带地区的丁子香。
丁香
古代常用丁香“香口”,含在口中以“芬芳口辞”。借公鸡善鸣之意,称之为“鸡舌香”(一说是由于状如鸡舌)。又因丁香圆头细身,状如钉子,故也称“丁子香”。除了花蕾(鸡舌香),丁子香树的果实也有香气可入药。花蕾香气浓、个头小,称“公丁香”;果实香气淡、个头大,称“母丁香”。由于花蕾也曾被称为“雌丁香”,名称较杂,后来统一将果实称为“母丁香”(或丁香母),花蕾称为“丁香”或公丁香、雄丁香。
我国使用丁香的历史悠久,南洋的丁香在汉代就已传入内地,称“鸡舌香”。“香口”是丁香的一大特有功效,汉朝尚书郎向皇帝奏事时要口含鸡舌香,后世便以“含香”“含鸡舌”指代在朝为官或为人效力,如白居易:“口厌含香握厌兰,紫微青琐举头看。”王维:“何幸含香奉至尊,多惭未报主人恩。”古代女子也喜用丁香香口,如欧阳修:“丁香嚼碎偎人睡。”李煜:“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都是描写口含丁香的美人。不过,古代诗词中的“丁香”大多是指木犀科的丁香。
古代的“香口剂”(似口香糖)也常使用丁香。如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的“五香圆”,就是一种用丁香、藿香、零陵香等制成的蜜丸,“常含一丸,如大豆许,咽汁”,可治口臭、身臭,令“口香、体香”。
丁香也是一味重要药材,能杀菌、镇痛、暖脾胃、温中降逆、补肾助阳,更是治口臭的良药。现在仍用于制作牙膏、漱口水、肥皂等物,以其杀菌功能治疗龋齿、溃疡、口臭等口腔疾病。饮酒前服用丁香,还可增加酒量,不易醉酒。
丁香原产于马鲁古群岛,传入欧洲后被视为珍物。自15世纪开始,南洋群岛的丁香一直是葡、荷、英、法等欧洲列强争夺的重要物品。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结束时,还从南洋带回了数十斤丁香,令西班牙国王大为欢喜。18世纪后,随着亚州、非洲及加勒比海地区的广泛栽培,丁香产量大增,使用范围也逐步扩大。丁香现在主产于坦桑尼亚的奔巴岛、桑给巴尔岛和马达加斯加等地。
乳香
乳香取自橄榄科乳香属(Boswellia)树种的油胶树脂(树脂、树胶、挥发油等)。
虽然乳香自古名贵,但乳香树是一种其貌不扬的灌木(或小乔木),树体低矮,枝干扭曲,多刺,树叶也小而皱。采收乳香时,在树干上割出伤口,切口处便会渗出乳液状的白色树脂,几周后便凝固成半透明的颗粒,为乳头状、泪滴状或黏结成不规则的团块。质地坚脆,遇热则软,与水共研能成乳液,若在口中咀嚼,则碎成小块,软如胶。乳香焚烧时香气典雅,并有灰黑色的香烟。
阿拉伯语中的乳香是“乳汁”“奶”的意思。中国古代早期称之为“熏陆”香,盖为音译,后来称“乳香”“乳头香”,则主要是意译。
乳香与没药堪称是西方历史最悠久、最重要的两种香药,在古代就被奉为珍品,广用于宗教、养生、医疗、美容等方面。乳香也是西方最重要的一种熏烧类香药,气息典雅而烟气明显,很适于营造神圣的气氛。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罗马的神庙在各种宗教活动中常熏烧乳香。
在基督教和犹太教中,乳香也有很高的地位。《圣经》提及最多的香药就是乳香与没药,书中的许多“雅歌”以各种方式赞美了这两种香药,并且还有三贤士献乳香与没药的记载:耶稣降生在伯利恒后,东方(多认为是伯利恒的东方,今伊朗和阿拉伯半岛一带)的三个“博学之士”赶去参拜耶稣,献上的3种礼物就是黄金、乳香和没药。
《圣经·出埃及记》记载的用于熏烧的“圣香”,即用乳香、香螺、白松香和“拿他弗”(常认为是指苏合香)制成。中国香药中的“甲香”也取自一种香螺,或许与此“香螺”有相似之处。
阿拉伯人在公元前2000年就已开始使用乳香。古代阿拉伯的医生还常用乳香治疗心脏、肾脏等多种疾病,出诊前也常用浓烈的乳香熏衣以防止被病人传染。在历史上,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也门和阿曼曾是乳香的主产地,所产乳香常年通过驼队运往罗马、波斯(今伊朗一带),并逐渐形成了一条卓有影响的商路“乳香之路”。运到波斯等地的乳香还可经丝绸之路再运往中国、印度等远东地区。
乳香很早就已传入中国,也是传统香最重要的香药之一。3世纪的《南州异物志》已有关于乳香(熏陆)的较为准确的记载,谓之“状如桃胶”,是大秦国海边沙中香树的树胶(卷四九引《法苑珠林》)。《三国志·魏志》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亦载大秦出产熏陆(盖为也门和阿曼出产的乳香)。魏晋南北朝时,乳香已有较多使用并收入本草典籍《名医别录》。除了用于制香,乳香也是常用的中药材,可行气活血、消肿生肌,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在历史上,阿曼的佐法尔地区曾是中国乳香的重要供应地,也是“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今天的阿曼依然盛行熏烧乳香,商场、酒店、咖啡馆,处处都能见到飘散的香烟。该地也使用乳香制作的香水,并且男女皆用,男子的领口处还垂有专门用以洒香水的缨子。用香风气之盛,宛如宋时的中国,而男子的缨子更让人想起先秦“衿缨皆佩容臭”的风俗(少年男女的衣穗上常要挂个香包)。
乳香现在主产于红海沿岸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也门、阿曼等地。
苏合香
苏合香取自金缕梅科枫香树属(Liquidambar)树种的香树脂。其成品常为半透明状的浓稠膏油,呈黄白色,或更深的棕黄、深棕色,密度较大,入水即沉,质地黏稠,“挑”起则连绵不断,常称苏合油、苏合香油。也可用渗有树脂的树皮等作成固态的苏合香。
将苏合香树割伤并深及木质部,树脂便会慢慢渗入树皮。数月后剥下树皮并榨取(用压榨、水煮等方法)树脂,就得到了黏稠的苏合香油。也可再作纯化处理,将之溶解于酒精中,成为流动的液体,滤掉杂质,蒸去酒精,就可得到更纯的膏油。苏合香油常贮存于注入清水的铁筒中,使膏油没于水中(不溶于水),可防香气散失。
苏合香是重要的芳香开窍类药材,能开郁化痰,行气活血。今绝大多数治心绞痛的急救中药都含有苏合香。南北朝时期的《名医别录》已收载苏合香并将之列为上品,谓之“辟恶,杀鬼精物”,“去三虫,除邪,令人无梦魇,久服通神明,轻身长年”。《本草纲目》言:“苏合香气窜,能通诸窍脏腑,故其功能辟一切不正之气。”著名的中成药“苏合香丸”就是用苏合香、檀香、安息香、沉香等制成。据《梦溪笔谈》载,宋真宗还曾以苏合香酒赐臣下调补身体。
从文献记载来看,苏合香也是最早传入中国的树脂类香药之一,东汉时已多有使用并深受推崇。东汉乐府诗《艳歌行》有:“被之用丹漆,熏用苏合香。”东汉权臣窦宪(击溃匈奴的功臣),还曾专门遣人到西域采置苏合香:“窦侍中令载杂彩七百匹、白素三百匹,欲以市月氐马、苏合香。”(《全后汉文·与弟超书》)魏晋南北朝的上层社会也流行使用苏合香,如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有:“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似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王。”
苏合香现在主产于土耳其、埃及、印度等地。(www.xing528.com)
安息香
安息香取自安息香科安息香属(Styrax)树种的香树脂。其成品略似乳香,多为扁球形颗粒,或压结成团块,大小不等,表面粗糙不平,呈橙黄色至深棕色,断面呈乳白色。质地坚脆,遇热则变软。
安息香
古代的安息香最早是从西域安息(今伊朗一带)传入,安息是音译,后世则借其祛除病邪的功能而解释为“使病邪安息”,如《本草纲目》载:“此香辟恶,安息诸邪,故名。”古代也将安息香树称为“辟邪树”。其树体高大,较矮的品种也在5—10米,高者则达数十米。常在夏秋两季取香,取香时在树干上割出三角形或直线形的伤口,数日后将先流出的黄色树汁取下,后渐渐流出白色的香树脂,略干即可采集。
安息香在西晋时已进入中国并成为制香的一种重要香药。但它本身不宜单烧,适合搭配其他香药,“能发众香”,使整体香气更为醇厚、持久。安息香也是一味常用药材,有开窍、清神、行气等功效,可用于治疗中风、昏迷、心腹疼痛、腰痛等症。
佛教对安息香尤为推重。《晋书》载有天竺高僧佛图澄“烧安息香”之事:西晋永嘉年间遇旱,泉源枯竭,佛图澄带领弟子赶到源头处,“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如此三日,水泫然微流”,而后水满沟壑。
安息香现在主产于老挝(也是该国最重要的特产之一)、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等地。我国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地也有出产。
降真香取自豆科黄檀属(Dalbergia)植物根部的心材,如小花黄檀(D.parviflora)、印度黄檀(D.sisso),又名降香,鸡骨香。其质优者颜色呈紫红色,又名紫藤香(与植物“紫藤”无关)。
这几种树并不粗大,直径一般都在30厘米以内。心材颜色呈较深的红褐色,边材颜色偏淡黄,心、边材有明显的差异。越靠近根部和树心,质地越好。心材纹理致密,香气浓郁,还有很强的耐腐蚀性,有的降真香木在酒中浸泡数十年也不会腐烂。
降真香是传统香的一种重要香药,道教尤为推崇,认为其香可上达天帝,常在斋醮仪式中用来“降神”,故得降真之名。还常用降真香召引仙鹤,如《本草纲目》引《海药本草》记载:降真香,“拌和诸香,烧烟直上,感引鹤降。醮星辰,烧此香为第一,度箓功力极验”。道教认为仙鹤“孕天地之粹,得金火之精”,如有仙鹤降临,则斋醮也必灵验。
海南降真香
原生态降真香
降真香还可止血定痛,消肿生肌,治疗折伤、刀伤。据唐《名医录》载:“周崈被海寇刃伤,血出不止,筋如断,骨如折,用花蕊石散不效。军士李高用紫金散掩之,血止痛定,明日结痂如铁,遂愈,且无瘢痕。叩其方,则用紫藤香瓷瓦刮下研末尔。”
药用降真香也常取材于黄檀属的另一个树种降香黄檀(D.odorifera),其心材有类似降真的香气和颜色。相比而言,这个树种更为粗大,树径可达80厘米,在古代为一种极为名贵的木材,宫廷家具所用“黄花梨”就是这种降香黄檀。
郁金
“郁金”一词在古代的用法不统一,约东汉之后,数种芳香植物都曾被称为郁金,其中一类“郁金”是指在我国多有分布的姜科姜黄属(Curcuma)植物,主要使用其根。这也是“郁金”一词的主要用法,历史最久,应用范围最广,今中医学仍然使用。一般认为,上古祭祀所用的香酒“鬯”(郁鬯)中的“郁金”,即指此类姜科植物。姜黄属的多种植物都可出产郁金,包括郁金(C.aromatica)、姜黄(C.longa)、莪术(C.phaeocaulis)等。这些植物也常称“郁金香草”“郁金草”,形似美人蕉,高约一米,块根赤黄芳香,常在冬季或早春挖取,分布于浙江、四川、广西、云南、陕西等地区。郁金也是常用中药材,有理气、活血、和胃等功效。
郁金(菊科)
另一类“郁金”是指不产于中国的“进口”植物,主要使用植物的花。例如,鸢尾科番红花属(Crocus)植物番红花(藏红花、西红花),其实际产地为西班牙等国,常由印度运入西藏,再转运至内地,故得藏红花之名。西藏不产藏红花,但引种有菊科红花属(Carthamus)植物红花,又名草红花、红蓝花。此花原产于埃及,后引种到巴基斯坦、印度、中国等地。
此外,据笔者初步考察,一些晋唐文献所载的“郁金”“郁金香”很可能就是指现在所说的(百合科的)郁金香。其原产地为土耳其、阿富汗一带,16世纪后引种到欧洲,现已遍及世界各地。如《南州异物志》云:“郁金,出罽宾,国人种之,先以供佛,数日萎,然后取之,色正黄,与芙蓉花裹嫩莲者相似。”《唐会要》卷一〇〇:“伽毗国献郁金香,叶似麦门冬,九月花开,状如芙蓉,其色紫碧,香闻数十步,花而不实,欲种者取其根。”此郁金显然不是指鸢尾科的番红花,而正似百合科的郁金香。《南州异物志》所言“罽宾国”大致在今喀布尔河下游及克什米尔一带。晋傅玄有《郁金香赋》:“叶萋萋以翠青,英蕴蕴而金黄。树庵蔼以成荫,气芳馥而含芳。凌苏合之珠珍,岂艾纲之足方。荣耀帝寓,香播紫宫。吐芬杨烈,万里望风”。这应也是写百合科的郁金香。
豆蔻
豆蔻有草豆蔻、白豆蔻、红豆蔻、肉豆蔻等,是和香的常用原料。草豆蔻又名草果,微苦,辛辣芳香,但药性温和。白豆蔻又称白蔻、蔻仁,皮色黄白,含有油性,香气柔和但有辣味。红豆蔻也称红蔻、玉果,有辣味和较浓烈的香气。
草豆蔻、白豆蔻均为姜科植物干燥近成熟的种子。红豆蔻是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成熟果实。它的表皮为红棕色或暗红色,略皱缩,外观呈长球形,中部略细。肉豆蔻为肉豆蔻属常绿乔木植物,是热带著名的香料和药用植物。冬、春两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其种仁除和香外能入药,可治虚泻冷痢、脘腹冷痛、呕吐等。外用可作寄生虫驱除剂,治疗风湿痛等。此外,还可作调味品、工业用油原料等。肉豆蔲是一种重要的香料、药用植物。
海南大高良姜
高良姜
高良姜,别名风姜、良姜、小良姜。性辛热,归脾胃经,为姜科植物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的干燥根茎。夏末秋初采挖,除去须根和残留的鳞片,洗净,切段,晒干。酒炮制,是和香常用香药。
蒿本
蒿本,中国药典正名为藁本。别名为香藁本、藁茇、鬼卿、地新、山苣、蔚香等。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的干燥根茎和根。深秋或春天出苗时采挖,除去泥沙,切片、晒干。气浓香,味辛、苦、微麻,是和香的传统香药之一。
山奈
山奈,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姜科山奈属山奈的根茎。又名沙姜、三奈、三奈子、三赖、山辣等,是著名的香药、中药及调味品。
三奈,味芳香,药性温,味辛,能温中化湿、行气止痛,是传统和香中常用的香药之一。
玄参
玄参,又名元参、黑参。为玄参科草本植物的根,味甘、苦、咸,性微寒,入脾、胃、肾诸经。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的功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