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相关行业数据:支持交通管理决策的优质资源

相关行业数据:支持交通管理决策的优质资源

时间:2023-06-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指空气湿度达到饱和时的温度。是指空气相对于地球某一固定地点的运动速率,在日常生活中通常称之为“风”。此外,预报时效在1年至5年的称为

相关行业数据:支持交通管理决策的优质资源

7.2.1.1 城市规划数据

城市规划决定了城市发展的结构和方向,是城市交通规划的基础和前提,而交通规划对交通系统发展和变迁的意义又是极其重要的。城市规划中的人口分布结构与流动数据、土地性质与利用数据、人口就业岗位数据等,对于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有相互影响的作用,是城市交通大数据资源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人口普查,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按统一的方法对全国人口进行逐户逐人的调查,可以获得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职业、住房等社会经济属性信息,这对于城市社会空间分析、交通行为和活动建模具有重要意义。在交通领域中,这部分数据通常用于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分析。

人口分布结构与流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口数量和密度的空间分布,该数据能够在城市空间反映交通需求的产生量,评价中心城和外围区域的人口分布合理性和均匀性。其次是性别结构的空间分布,该指标反映城市不同区域的性别比例均衡情况。第三是年龄结构的空间分布,从年龄结构上可以分析出某一城市的年龄构成是以年轻人群为主力,还是呈现成年型社会或老年型社会,按照联合国传统标准,当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以上三个指标在时间纬度上的分布,即可以看出城市人口流动的特征,用于分析城市人口的迁徙和城市交通发展变化的规律。

土地性质与土地利用强度数据是与交通出行需求紧密相关的重要参数。土地性质决定了城市区域交通出行的特征和特点,主要划分为住宅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商业服务业用地、旅游业用地、金融保险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代用地、公共建筑用地、文体娱用地、机关宣传用地、科研设计用地、教育用地、医卫用地、交通用地、铁路用地、民用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其他交通用地等类型,不同的用地类型对交通产生和交通吸引的数量和生成时空分布也大不相同。

土地开发强度反映的是土地的利用程度。一方面,某区域的交通区位越好,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就越高,土地开发强度也就越大;另一方面,某区域的土地开发强度越高,其交通需求的产生量和吸引量也就越大,对配套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服务设施的要求也就越高土地开发强度通常采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指标进行衡量。土地开发强度与交通发生量(交通产生量与吸引量之和)之间存在相关性,通常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就可以建立二者之间的关联关系。

影响城市客运交通结构的重要因素是城市中的居住与就业,城市人口的就业与居住数据能够反映城市交通出行需求的产生和吸引数量,掌握交通出行源头和到达点,即交通起讫分布OD,与城市规划相比,交通规划等更加关注的是城市居住与就业的空间联系,正是这种联系形成了城市交通刚性需求的主要部分。通常用来描述城市居住与就业的空间联系的指标是职住比,表示某区域的职住数量的平衡程度,职住比越高,表明该区域的就业功能越强,交通吸引量也越大;职住比越低,则表明该区域的居住功能越强,交通产生量也越大;若该区域的就业岗位与居住人口中的劳动者数量接近,则表明该区域达到职住平衡,也就是劳动者都可能就近就业,此时,产生的通勤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最小,对城市交通的拥堵影响也越小。

7.2.1.2 气象数据

气象状况是重要的交通运行条件,不同的天气状况(如晴天还是雨天)对于交通管理和公众出行行为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通俗地说,气象是指发生在天空中的风、云、雨、雪、霜、露、虹、晕、闪电、打雷等一切大气的物理现象。通过气象部门的专业测量仪器,可以获取的常见气象数据包括:

(1)气温。一般指大气的温度。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指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

(2)露点。指空气湿度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已达到饱和时,气温与露点相同;当水汽未达到饱和时,气温一定高于露点温度。

(3)湿度。表示大气干燥程度的物理量。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体积的空气里含有的水汽越少,则空气越干燥;水汽越多,则空气越潮湿。空气的干湿程度叫做“湿度”。

(4)气压。是气体对某一点施加的流体静力压强,来源是大气层中空气的重力,即为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的国际,单位是帕斯卡(Pa)。气象学中,人们一般使用千帕(kPa)或百帕(hPa)作为单位。

(5)能见度。又称可见度,指观察者离物体多远时仍然可以清楚看见该物体。气象学中,能见度被定义为大气的透明度,因此在气象学里,同一空气的能见度在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能见度的单位一般为米(m)或千米(km)。

(6)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通常是通过基本方向或方位度来表示。

(7)风速。是指空气相对于地球某一固定地点的运动速率,在日常生活中通常称之为“风”。

(8)天气状况。天气状况分为:晴、多云、阴、霾(灰霾)、轻雾、大雾、浓雾、强浓雾、特强浓雾、小雨、阵雨、雷阵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冰粒、阵雪、雨夹雪、中雪、大雪、冰雹等。

(9)积水。降雨过后,道路或其他交通基础设施,用于提供交通服务的部位出现的积水面积和积水深度。(www.xing528.com)

这些实时数据具有较细的颗粒度,能够反映一个监测区域的精细化气象及环境状况,使得精细化、定量化的气象环境与其他行业领域关联分析应用成为可能。为了使气象数据更好的应用于交通分析,需要对采集到的气象数据作基础处理的工作,主要是将气象数据转化为可与交通系统时空特征相匹配的分析结果和预测预报结果,其中,气象预测预报最为重要。

应用大气变化规律的可预测性,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某一区域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及环境状况进行预测。通常可以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按照预测的时效长短可分为:

①短时预报数据。短时预报是指根据雷达、卫星探测资料,对局部地区进行实况监测,对未来1到6小时的气象状况进行预报。

②短期预报数据。短期预报是指针对未来24小时到48小时的气象状况进行预报。

③中期预报数据。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3天到15天的气象状况进行预报。

④长期预报数据。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个月到1年的气象状况进行预报。此外,预报时效在1年至5年的称为超长期预报,10年以上的则称为气候展望。按照预测覆盖区域范围的预测可分为:

①大范围预报。一般指全球预报、半球预报、大洲或国家范围的气象状况预报。主要由世界气象中心、区域及国家气象部门制作。

②中范围预报。常指省(区)、州和地区范围的预报,由省、市或自治州气象台和地区气象部门制作。

③小范围预报。如一个县范围的预报、城市预报、水库范围的预报和机场、港口的预报数据等。

随着气象检测和预报技术的发展,精细化的气象数据能够为交通精细化管理提供更加可靠的决策与服务支撑,是未来交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向。

7.2.1.3 宏观经济数据

城市内部外部宏观经济的运行周期与规律,以及各种重大经济活动的发生,都会对交通系统的运行和交通需求的产生起到潜在调节作用,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出行者的交通行为和出行方式。

经济总量居民收入的提高,不但加快了交通建设的必要物质基础,也引发交通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用于交通方面的支出逐年提高,上下班以外非通勤出行的需求迅速增加,对交通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反映在快捷性、舒适性以及服务多层次等方面。上海交通信息中心、同济大学等专业机构的研究数据表明,上海市GDP每增加1 000万亿元,上海市中心城快速道路交通拥堵情况就恶化0.3%。

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起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更新。尤其是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提高了就业人口的比例,改变了就业人口成分,而且也刺激了商业活动的增加。这两个方面都是导致交通需求增长和变化的直接原因,在促使上下班基本出行总量稳步提高的同时也使娱乐、公务等非基本出行需求以更快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交通发展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无穷动力。一方面,交通投资力度不断增长,交通投资占的比例逐年提高,交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断加大,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体系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人们可以选择到离家更远地方就业以及进行各种各样的休闲娱乐活动,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螺旋式发展。

小汽车进入家庭给社会带来了新的交通文明。但随着交通工具的升级换代,人们的出行距离越来越远,于是就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行更加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甚至接受更好的教育和更好的医疗服务。但是反过来,正是社会活动的增加,人们对机动交通工具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交通拥堵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合理地将城市车辆总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将汽车工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城市交通运行服务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和,使之大于交通拥堵、交通污染等造成的社会损失差值,保持在一定的合理空间,是交通管理者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另外一些有意思的数据表明,某些重大经济活动或事件,甚至国内外金融或贸易环境,在发生条件的重大变化时,也会对交通系统运行带来波动或影响。如G20峰会会议期间,杭州城市内部进行大范围交通管制,鼓励市民外出旅游等远行活动,一定程度缓解了城市拥堵,却增加了长途客运、铁路和航空的对外交通业务量;某电商网站双十一活动,会在一周后增加城市交通拥堵指数;2016年1月4日和7日,中国股市跳水,盘中实施熔断,导致交易停止,据历史道路交通数据分析发现,陆家嘴金融CBD区域的交通早高峰和晚高峰分布状况均与平日有差别,充分证明了经济活动对交通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