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气候因素。可以说,气候因素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农业气象学的研究成果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服务于农业结构优化,并直接或间接影响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系统、农业自然灾害、农业水利等。现有的空间气候数据库,已成为诸多学科研究的基础数据库和科研平台。
4.2.2.1 气象气候数据
气象资料是气象科学从事各种研究的主要数据依据。气象数据是记录最全面、数据质量最好的大数据,要使用信息技术将这些数据管理好,为大数据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数据资源。这不仅是提高天气预测准确率和预警灾害天气的需要,也是气象数据应用于其他领域大数据,包括农业大数据的需要[2]。
气象数据可分为气候资料和天气资料。气候资料通常所指的是用常规气象仪器所观察、观测到各种原始数据资料,这些资料经过集合、加工、整理、整编所形成的各种资料的加工数据产品。为了获取气象资料,全世界各国都建立了各类气象观测站,我国也已建成类型齐全、分布广泛的台站网。
国家气象台站包括以下几类。气候观测站、地面天气观测站、航空天气观测站、农业气象观测站、太阳辐射观测站、天气雷达观测站、卫星云图接收站、大气本底及污染观测站、降水酸碱度分析站等。(www.xing528.com)
国家气象中心每天接收来自国内外主要台站的气象观测资料,这些资料随时间的推移而成为气候资料,并进行必要的数据化处理。经过统计学的处理,其统计结果称为气候统计量。气候统计量是分析和描述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基本数据资料,通常使用的有均值、总量、频率、极值、变率、各种天气现象的日数等。
4.2.2.2 农业气象数据及其应用
“农业气象学”是农业科学和气象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也是气象学、农学、农业生物学和农业生态学的边缘学科,与现代地理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均有密切联系。在农业大数据研究中,我们更关心的是与农业相关的气象资料,即农业气象学资料数据。这些数据主要包括光照、温度、湿度、风、气压、降水、蒸发和云等气象要素。这些数据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是影响植物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这些数据的搜集、挖掘、储存和利用,是农业大数据的必要组成部分。
作物在生长与人们进行田间管理时,会产生“田间小气候”。田间小气候是指位于特殊位置的农田以及人为从事农事活动所形成的小范围气候。气象气候数据往往影响大范围的农业生产状况,但田间小气候往往影响小范围的农业生产。田间小气候往往与气象气候数据不尽相同,农业生产要既要关心气象气候数据和农业气象,又要关心田间小气候数据,三者的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和预测农业生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